丁利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略论先秦法家消费思想
——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丁利利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也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十分重要的一派——法家,其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戒奢崇俭”和“适度奢侈”消费两个方面,它们看似矛盾重重,却因时势之需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文章通过对法家消费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先秦法家思想,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法家;戒奢崇俭;适度奢侈
学术界对先秦法家的政治、法制以及经济思想的研究较多,然而对其消费思想的关注较少。先秦法家们在论述政、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提出了“节俭”和“侈靡”两种截然相反的消费思想,并付诸具体实践。
勤劳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书》中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15,先秦法家们在继承前人“节俭”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状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节俭”消费思想,并付诸实践。
《管子》强调“节用”的消费思想,把它作为明君的六务之首[2]99,认为“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3]1170。至于如何践行“节俭”消费,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臣民表率的君主,其生活消费首先要遵守相应的礼制,又要践行“节俭”,故“先王制轩冕足以著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也。”[3]298君主制作车、服,设置官爵只要可以区分贵贱等级即可,不必奢华靡费;在宗庙、宫室等的建筑与摆饰上,“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足以辩贵贱,不求其观”[4]298。针对上层阶级提出了“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暑,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5]1012既体现阶级地位,又兼顾节俭的生活消费标准,在日常衣食上要求他们“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2]201。作为圣明的君主,其职责“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6]201具体说来,“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7]259作为臣民,若能“所好恶不违于上,所贵贱不逆于令”[3]286,便不会奢侈靡费,自然就能在君主的带领下践行“节俭”。
《商君书》则把节俭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治国原则,认为“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8]136主张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督促人们践行节俭。对于“禄厚税多”之人,“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9]12,通过征税减少其收入,进而遏制奢侈浪费的源头。“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10]15,对酒肉等奢侈商品征收重税以提高其价格,亦是抑制奢侈消费起的重要手段。“重关市之赋”,“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廝、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11]21通过对商人以及其奴仆的征税,既削减了商人的财富,阻塞了人们务农以外的求富途径,也能减少市场上的奢侈品的供应,使富贵之流没有奢侈消费的机会,自然就能抑制侈靡浪费之风。此外,“重刑而连其罪……费资之民不作。”[12]16通过加大惩罚力度,奢侈靡费之人便不敢随意挥霍,亦是督促人们节俭生活的一项有效政策。
《韩非子》认为“智士俭其财用,则家富”[13]163,而“民之性,恶劳而乐佚”[14]517,人的本性喜欢安逸而厌恶辛苦劳作,要想致富就必须辛勤劳动,节俭消费。还把君主的侈靡浪费作为国家动荡不安的“八奸”之一,故“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15]61圣明的君主“其于观乐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16]63君主应清楚臣下所进献的观赏娱乐之类奢侈品的来源,以防他们以此愉悦君主,妨碍政务。与此相反,“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衣食之业绝,则民不得不无饰巧诈;饰巧诈,则知彩文;知彩文之谓‘服文采’。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17]165奢侈风俗对国家的危害就像用一把锋利的宝剑刺伤人一样。“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事玩好,则入多。”[18]366对外互通有无,对内节俭消费是实现国富兵强所必须的。对民众来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19]163,勤劳节俭是致富的必由之道,因而坚决反对“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与贫家”,认为这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20]496
《管子》一书最早明确提出了“奢侈”的消费思想,然而其所提倡的奢侈消费是基于一定的现实状况,而非毫无限制地侈靡浪费。他认为“俭则伤事,侈则伤货”[21]88-89,过分节俭不利于农事发展,太过奢侈又影响商品的自由流通。故“圣人者,审诸本而游诸乐”[22]628,圣明的君主既要重视农业生产,又适度发展娱乐性产业。此外,在发展经济的措施上,“莫善于侈縻”[23]633,即发展奢侈性消费。这是因为“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24]646一定程度上的奢侈消费,有助于收揽有才能的人为自己的政权服务。
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适度地鼓励奢侈消费是维护国家安定祥和的重要手段。“若岁凶旱水泆,民失其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25]1232-1233。在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挫之时,提倡奢侈消费,则可扩大就业机会。在政通人和之时,一定程度地奢侈消费亦有众多益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26]652,“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縻,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27]673。富人奢侈消费不仅不会妨碍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本事”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故“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28]703。此外,“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29]637让富人奢侈消费,削弱其财富,而穷人又得到了工作,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亦利于君主控制臣民,巩固统治。且“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30]652君主若能够满足民众饮食和娱乐上的欲望,就可以使其为国效力,自然是国君笼络人心的好工具。
至于如何践行奢侈消费,《山国轨》中载,“君立三等之租于山”[31]1297,把山林的木材按粗细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制定不等的税率;富豪厚葬其亲人、建造豪华宫室等所用木材较粗就纳重税,而贫民家庭安葬和造房所用木材较细便缴轻税。允许富贵之人在日常生活上“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淪之,雕橑然后焚之”[32]652;在办理丧事上“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起其财”[33]688。此外,还主张用放散资材的办法,“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没垄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34]688。以此使穷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富贵们则耗散财富,亦利于国家的守备,进而最终达到“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35]731这样一种安定祥和的小康社会。
《商君书》完全反对任何形式的奢侈消费,但《韩非子》却在一定程度上赞成“君主”的奢侈靡费。“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毕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36]418。君主只要能够明辨是非,紧握国家大权,即使生活奢华,国家依然存在的。相反,若君主听信小人之言,不理朝政,即便是十分节俭,也免不了亡国的结局,并用赵敬候的奢华浪费和燕王子哙的节俭生活作对比,指出国君的奢侈靡费并非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此外,还用齐桓公的侈靡生活与夏桀、商纣王的奢华生活作比较,“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则虽桀纣不侈焉。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克于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37]374-375进一步说明国君个人的侈靡生活并非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然而,君主却有职责引导并督促臣民力行“节俭”,并对臣民的节俭行为和辛勤劳动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践行勤劳节俭之美德,这样君主不必一味地自我节俭,甚至可以适度地奢侈消费,国家依旧强盛不衰。此外,还主张臣民的消费水平应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等级相适应,不能过分奢侈,亦不能过于节俭。故既反对管仲的奢侈消费,认为“其侈逼上”[38]306,其消费水平远远超越其社会地位所赋予的标准,亦反对孟献伯和孙叔敖的过分节俭行为,认为“其检逼下”[39]307,他们的过度节俭与其社会地位不符,这些都是是违背礼制的不法行为,可见韩非子的消费思想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由于受时代、社会条件等的限制,先秦法家们在消费思想必然会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在节俭消费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必然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援,而当时的产品并没有过多的剩余,故“节俭”乃时势使然。《管子》曰:“俭其道乎”[40]299,把节俭作为君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尤其强调君主、贵族和富人的节俭消费,认为君主应率先践行“节俭”,上行下效,引领臣民共同践行“节俭”消费,才能使“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深入民心。《商君书》和《韩非子》把“节俭”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要求臣民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甚至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督促甚至强迫民众力行“节俭”,而对君主“俭”的要求较少。这与他们的经历密切相关,管仲出生于没落贵族之家,与平民已无区别,从小在下层社会长大,对民间疾苦了解较多,他更多关注让上层社会的节俭消费,尤其国君的消费,因为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和财力进行奢侈消费。而韩非子和商鞅出身王室,对宫廷争斗和国家时势较为熟稔,而对下层民众的了解则略显不足,因而他们比较重视维护君主权威和国家利益,主张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督促臣民力行“节俭”,禁止奢侈浪费,但对君主的奢侈消费则较为宽容。
其次,在“奢侈”消费方面,管仲认为奢侈消费是国家在特殊时期用来维系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富人的奢侈消费为贫民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这一政策在两千年之后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即便是国泰民安时期,富人的奢侈消费亦有诸多益处,既能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也减少了他们的财富,便于国家对他们的控制,同时对维护国内的物价水平,提高居民的普遍消费水平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商鞅和韩非子则完全反对这种政策性的奢侈消费,认为臣民就必须践行“节俭”,即便是贵族,其消费不能违背礼制,否则便是违法。而君主只要处理好国家政务,纵然比商纣王、夏桀还奢侈,国家依然屹立不倒。在奢侈消费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必然有其深远的原因,对于齐国来说,各种物产,如渔、盐、铁等十分丰富,农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国人较为富裕,因而有现实条件支持国民的奢侈消费,且适度地奢侈消费亦是利国利民的重要经济措施。而秦晋地处内陆,各种物质匮乏,经济来源基本上依赖于农业生产,商业活动远不如齐国那般繁荣,且处于战乱纷争年代,只有“节俭”之道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这也与他们的关注点、治国思想等不同,商、韩二人更关注耕战与法术等,主张一切为维护王权而存在,而管仲则更关注下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主张用经济的手段实现民富国强。
参考文献:
[1]陈戌国注.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4.
[2]—[7],[21]—[35],[40]黎翔凤撰.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8]—[15]石磊译注.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16]—[20],[36]—[39]梁启雄著.韩子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卫崇文)
A Discussion on Consumption Ideas of the Pre-Qin Legalists———Based on Guanzi, Shangjunshu and Hanfeizi
Ding Li-li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A country's consumption level and ide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s one of pre-Qin philosophers--the Legalists, its ideas of consumption are reflected in frugality and luxury. They seem to be opposite, but are complementary at some special tim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egalism consumption ideas, this article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pre-qin legalists better, and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pre-Qin legalists; frugality; luxury
作者简介:丁利利(1990—)女,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