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六)

2016-03-28 12:27
中国水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渔民水产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六)

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以“保供给、保安全”为基础,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为核心,围绕渔业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三大安全”,渔业发展平稳、发展质量最佳,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平稳上扬,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渔民收入持续增加,资源养护投入加大,渔政管理成效明显。

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河南渔业在国家支渔惠渔政策的扶持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比2010年增加25.6万吨,年均增长5.15%;渔业经济总产值232亿元,比2010年增长70.41亿元,年均增长8.58%;渔民人均纯收入11776元,比2010年增加3984元,年均增长13.57%。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年均涨幅4.9%,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连续扶持“菜篮子”水产品建设,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共扶持133个项目单位;分10批次,创建了246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单位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养殖环境整洁、布局合理、配套进一步完善,实现了进排水分设,大部分养殖场已修建养殖用水生态净化池,基本实现养殖用水的部分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休闲渔业进一步发展。休闲渔业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发展规模由分散到集中,建设的档次逐年提高,依托大型水库、码头、渔场形成了垂钓、渔船渔家乐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聚集区。目前已建成11家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组织协调河南省渔业协会在洛阳市陆浑休闲渔业基地连续两年举办“河南省休闲垂钓大赛”,激发了社会关注水产的热情,扩大了水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一是每年省财政支持200万元,分别开展了水产品产地准出试点、鱼病示范医院建设试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评估、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辅助诊断等工作。二是开展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督查,督查内容主要有各级水产主管部门是否召开会议,开展宣传动员及安排布置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三是农业部委托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每年抽检300多个样品,检测合格率都在95%以上。

严格落实惠渔政策。一是顺利完成渔船柴油补贴发放工作。各地渔业部门配合财政部门及时向各有关补贴对象进行了资金发放,同时严格监督各单位将补贴资金向补贴对象发放、兑现,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稳步推进,渔民平安险稳步增长。自2012年开展业以来,共参保渔民2.2万人,渔民人身平安互保费达到450万元,提供风险保障额度23亿元,共发生理赔案件94例,赔付203万元。渔业互助保险在化解渔业风险、服务渔区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省农牧厅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实施渔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强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全省现代渔业迈出重要步伐,渔业转型升级初现成效,渔业生态保护成果喜人,渔政管理稳步推进,为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渔业经济持续增长。“十二五”末,全省渔业养殖面积达1.34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1.47万吨,较2010年增长19.51%;全省渔业产值达到5.3亿元,较2010年提高183.4%;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700元,较2010年提高了136%。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100%;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达到24个,较2010年增加15个,年水产苗种投放达到1.6亿尾,年鲑鳟鱼发眼卵及苗种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粒(尾),供应周边14个省份;省级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个,比2010年增加3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50个,比2010年增加30个;水产品加工取得突破,年加工能力达到242吨,较2010年增加92吨。

渔业科技不断进步。“十二五”以来,全省渔业科技资金投入达到3500万元,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条件得到改善,在水产良种培育、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加工、节能型渔业装备研发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科研技术成果。甘肃自主选育的鲑鳟鱼新品种“甘肃金鳟”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0项,推广面积2.4万亩。渔业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5项技术装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完成4项渔业行业标准审定工作。

渔业资源养护成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280万元,放流各种苗种2亿尾。建成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占全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1/9,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个,保护物种24种,保护区面积达到30万公顷。五年来共组织各种工程渔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7起,争取渔业生态补偿资金3000多万元。人工成功繁殖极边扁咽齿鱼、秦岭细鳞鲑、齐口裂腹鱼、花斑裸鲤、厚唇重唇鱼、兰州鲶、祁连山裸鲤、黄河裸裂尻等具有生态价值和重要经济的土著鱼类。

渔政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修改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在全省自然水域实行了5年禁渔,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件。全省共组织打击电毒炸鱼、非法经营水生野生动物行为、自然水域禁渔、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11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8200余人次,没收渔获物220公斤,处罚违法人员75人次。组织开展5个渔业重要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处理23起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为渔民挽回经济损失400万元。举办15期全省渔政执法骨干培训班,培训渔政执法人员900人次。

黑龙江省渔业局/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渔业生产阶段性特征明显,渔需物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渔业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渔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健康养殖有力保障渔业增效。为保证消费者吃到满意放心的水产品,全省以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牵动,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6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场(区)281个,并相继创建了一批市、县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通过进行水产品药残检测,进一步规范了养鱼生产行为,基本杜绝了违禁药物的使用,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名特优养殖有力促进渔民增收。“十二五”期间,全省在不断加大省外名优品种河蟹等引进力度的同时,把发展具有龙江特色、畅销价好的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泥鳅、方正银鲫和黄颡等鱼类品种的养殖作为重点工作,并进一步开发哲罗、细鳞、牛尾巴、鳌花、重唇等地产名特优新品种。2015年全省名特优新养殖面积已达26.8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54.2%。全省繁育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怀头鲶、方正银鲫等地产名特优新鱼类苗种5.1亿尾,不但为全省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提供了苗种支撑,还远销北京、湖北等全国十余个省区。

多轮协调驱动推动现代渔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坚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渔业,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渔业,利用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渔业,使渔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各地加大池塘驯化养鱼和网箱养鱼等高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2015年全省举办各类培训班350多期,培训渔民1.8万多人次,推动全省驯化养鱼面积发展到6.68万公顷,同比增长4.8%。与此同时,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鱼场户基本都装备了投饵机、增氧机等,一些渔场还安装了信息管理监管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渔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努力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带动促进渔(农)民增收。2015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游钓度假村发展到818家,经营休闲渔业水面5.1万公顷,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近6亿元,增收8000万元。休闲渔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逐渐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发展活力。“十二五”期间,各地不断完善经营体制机制,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了渔业发展活力。各地在稳定和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同时,积极发展渔业合作社,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渔业企业,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循环渔业、低碳渔业,着力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逐步建立起了以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水产种苗业、水产加工业和海洋捕捞业“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渔业体系,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成效显著。

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来,青岛市渔业克服了浒苔爆发、台风、异常高温及海冰等自然灾害,消费需求多变、渔业空间减缩等不利因素,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了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48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09.1万吨,水产品产值141亿元,全市渔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远洋渔业实现突破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建船补贴3.16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3760万元,远洋渔业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家(10艘渔船)发展到现在的27家,批建远洋渔船119艘,其中正在作业77艘,总功率11.1万千瓦,总吨位7.3万吨,平均功率1222千瓦,平均吨位801吨。2015年预计完成远洋捕捞产量14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末的46倍和12倍多。青岛市远洋渔船平均功率、平均吨位、远洋渔业产量增幅皆居全国第一。

资源养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增殖放流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27亿元,放流水产苗种58亿单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投放人工鱼礁礁体150万空方,建成王哥庄海域、斋堂岛海域等7处增殖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于2015年8月建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处公益型海洋牧场。通过海洋牧场建设,结合增殖放流,青岛近海的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主要经济渔业品种及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等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实现了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海上娱乐及海水增养殖发展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渔业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集中实施了渔船安全保障工程,免费为1152艘6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船载终端,为997艘渔船配备了AIS避碰终端,为1700艘大马力渔船安装了救生筏,为渔民配发救生衣2万件,有效提升了渔船救助能力;建设了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和渔业安全生产短信平台,同时加快渔船信息化手段监管升级改造工作,为所有渔船8300余艘安装了电子身份标签,实现了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改善渔民民生,扎实推进政策性渔业互保,渔民保费补贴比例达到95%,居全国领先,全市入保渔民1.41万人,人均保额达38.8万元,保额总数达到60亿元;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上门指导、授课培训、发放资料、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渔民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聘请专家、编写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渔民进行实用技术授课培训;狠抓产地环境、渔用投入品、生产过程“三个环节”,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十二五渔民水产品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