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红 (上海市奉贤区良种推广中心 201499)
浅谈奉贤区“十二五”期间种子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十三五”期间的目标展望
姜 红 (上海市奉贤区良种推广中心 201499)
为进一步推进奉贤区种子管理工作,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奉贤区在水稻、麦子良种推广应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奉贤区水稻、麦子良种推广服务需要突破的工作目标。
种子工作;主要成果;目标展望;奉贤区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各级政府都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然而种子对确保粮食高产高质的作用最直接、贡献率最高。奉贤区粮食生产以水稻和麦子生产为主,为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市、区二级政府专门出台了种子补贴政策,区农委也在发展种源农业、提升种子繁育水平和扩大良种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二五”期间,奉贤区种子推广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总结了奉贤区种子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的目标展望,以进一步推进奉贤区种子管理工作。
1.1 稻、麦区级统一供种得到全面推行
奉贤区水稻从2006年开始实行区级统一供种,统一供种率达100%;麦子从2008年秋播开始实行区级统一供种,自2009年秋播以来,麦子统一供种率达100%。“十二五”期间,累计供应水稻种子305万kg,其中杂交稻种子54万kg、常规稻种子251万kg,供应麦子种子453万kg。随着区级统一供种的全面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水稻、麦子品种杂、乱、差,长势参差不齐,单产水平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为奉贤区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奉贤区水稻生产取得“十连丰”,2012年取得每667 m2产量达593 kg的历史新高。
1.2 新品种引进、筛选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新品种引进、筛选是种子推广服务工作的基础,“十二五”期间,通过与上海市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加强技术合作,每年引进几十个水稻新品种、新组合进行观察、试种,从中筛选出抗性、米质、产量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或组合。如引进的“秀水123”、“秀水134”等常规稻新品种和“花优14”、“秋优金丰”等杂交稻新组合先后得到了大面积推广,5年累计推广水稻新品种(组合)种植面积达4.6万hm2。麦子从2009年秋播起全部采用“扬麦11”、“扬麦16”、“花22”(大麦)、“花11”(大麦)等高产、抗病品种,从2011年秋播至2014年秋播,累计推广种植“扬麦11”、“扬麦16”等品种超过2.33万hm2。
1.3 良种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奉贤区在2004年以前,由于粮价持续低迷,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良种的推广应用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奉贤区原先的2个区级良种场和各乡镇种子场的供种能力不断下降,到2004年,区级良种繁育面积仅剩13.33多hm2,区级自繁种仅5万kg。从2005年起,国家逐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奉贤区种子推广部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分别自2006年和2008年(秋播)起实行了水稻、麦子的区级统一供种,水稻、麦子的年供种量成倍增加,2011年水稻、麦子的自繁种量达158万kg,比2004年增加30.7倍。此外,因种子生产的需要,区农委从发展奉贤区种源农业的需要出发,重点打造高标准的水稻、麦子良种生产基地。预计到2015年底,将建成4个区级良种生产基地,面积133.33 hm2;新建种子仓库1 300 m2、晒场1 500 m2、杂交稻制种基地面积48 hm2,配备10吨位的种子烘干机11台。通过良种生产基地的建设,全面改善了奉贤区良种生产条件,为高效实施区级稻、麦统一供种,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1.4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新突破
通过多年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推广,目前奉贤区水稻单产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品种“秀水123”为代表的常规稻品种,每667 m2产量在560 kg左右,但米质不够理想,要想在单产和米质上有新突破,必须大力推广杂交水稻。为此,奉贤区良种推广中心重点开展了高产制种技术的攻关研究,在花期调节关键技术及机插秧和机械拉花粉新农艺配套使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制种单产不断创新高。如“秋优金丰”每667 m2制种产量2011年为180 kg、2014年达225 kg,“秋优金丰”制种技术的突破,为奉贤区扩大杂交水稻的种植奠定了种源基础。
2.1 继续实施好区级稻、麦统一供种
实施区级稻、麦统一供种,是确保奉贤区粮食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良好平台。“十三五”期间,奉贤区将继续确保稻、麦统一供种率达100%,计划供应4.53万hm2水稻和2.53万hm2麦子的生产用种。
2.2 推进杂交制种工作,大幅度增加杂交水稻种植比例
为继续提高奉贤区水稻单产水平和增加优质稻种植比例,“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推进水稻杂交制种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47万-0.53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为达到此目标,近几年来奉贤区逐步加大杂交稻的推广力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5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0.38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2%。预计到2020年,奉贤区水稻种植总面积将达0.87万hm2,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0.47万hm2、常规稻种植面积达0.4万hm2。按照2011年的平均每667 m2常规稻产量583 kg、杂交稻产量663 kg计算,全区水稻平均每667 m2产量可望达到610 kg。
2.3 进一步加大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筛选出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
在“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对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力度。例如,杂交稻新组合引进、筛选的产量目标为大面积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达700-750 kg,通过推广应用杂交稻超高产组合,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水平。为达到此目标,奉贤区良种推广中心自2012年起引进多个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进行试种,现有多个适合奉贤区种植的新组合,每667 m2产量超过800 kg,如“甬优1540”、“甬优538”、“交源优69”等,其中“甬优1540”在10月20日前后成熟,该组合的推广将十分有利于缓解季节、劳力、机械紧张的矛盾。此外,“十三五”期间,还应在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的高产制种及其组合的示范、推广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2.4 提高杂交稻种子自产水平,确保生产主动性
杂交稻制种的单产在年际间变化较大,如委托制种的比例过大,则很难把握生产的主动性,因为在制种的歉收年份,制种单位为了首先确保奉贤区杂交稻种植的需要,就会减少对区外种子的供应量,从而影响到委托方杂交稻种子的供种量。为解决此问题,应在逐步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应逐步扩大奉贤区杂交稻制种的规模,以牢牢地掌握生产的主动权。预计到2017年,奉贤区杂交稻制种面积将达53.33 hm2,年制种产量达14万kg,力争杂交稻种子的自给能力达奉贤区总需要量的80%以上。
201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