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湘湖师范的实践与发展研究

2016-03-28 08:10:24◎林
创意城市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湘湖金海师范

◎林 莉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湘湖师范的实践与发展研究

◎林 莉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成功地创立了晓庄师范,而且直接参与和指导湘湖师范的创建与发展,在湘湖地区培养小学师资和推广民众教育,促进了湘湖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民摆脱贫困愚昧、追求民主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乡村教育 湘湖师范

作者林莉,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 311203)。

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祖籍绍兴会稽,生于安徽歙县。家贫,幼入私塾,15岁入歙县崇一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只有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愤而退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改名为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业成绩优秀。课余曾研究王阳明的学说和基督教义,并自学数理”[1]。民国二年(1913年),“因受王阳明 ‘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以 ‘知行’为笔名发表文章(留美回国后正式改名为 ‘知行’)”[2]。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学生。民国六年(1917年)秋,“怀着要给全国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志愿回国,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育学教员(后任教授)、教务助理”[3]。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于1920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动”之主张,并参加《新教育》杂志编辑工作,后任该杂志主编。他“在《新教育》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批判旧教育 ‘依赖陈法’ ‘率任己意’ ‘仪型他国’ ‘偶尔尝试’,提倡 ‘试验之精神’,主张以教育试验 ‘塞陈旧之道’ ‘开常新之源’,发明教育之真理,以革新教育”[4]。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干事;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广平民教育。同年3月,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同年10月,在杭州萧山湘湖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从此,乡村教育运动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

作为乡村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陶行知乡村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正如陶行知所认为的:“真正的农民合作或联合,要立在教育的农业和农业的教育上。”[5]“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国。据最普通的估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之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于忽略这种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6]“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现在中国的乡村教育,不合于乡村实际生活,中国的乡村教师,多是书呆子;中国的乡村学校,多是书呆子制造厂——把好好的农民子女,继续不断地变为不事生产的废人。这种教育,倘不彻底改革,则旧的力量不能维持,新的力量不能产生,我们的民族,恐怕要日益贫弱, 以至于灭亡。”[7]

1914年,陶行知就读于金陵大学期间,课余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他非常认同“知行合一”的思想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但他摒弃了王阳明的唯心主义观点,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知的关系,进而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思想,在此思想的影响下,陶行知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当时他以《共和精议》为题撰写毕业论文。在其论文中他指出“共和之险象”非“共和之罪”,而是由“人民之愚昧惰性”“程度不足”造成的,挽救共和的希望在教育,“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8]。这可以说是青年陶行知教育救国理想的系统表述。

1914~1917年陶行知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系统学习教育管理课程并通过教育博士考试。尤其是深受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重要思想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述:“‘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起便陪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来的经验告诉我,‘此路不同’。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 ‘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把头碰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 ‘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至此乃翻了半个筋斗……没有 ‘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前,绝对产生不了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但到了 ‘教学做合一’理论形成的时候,整个教育便改变了方向。这个新方向是 ‘生活即教育’。”[9]1919~1921年杜威在华期间,陶行知更是鞍前马后为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而奔忙。正是在这一时期,陶行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接触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其乡村教育理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923年,陶行知经朱其慧介绍认识了晏阳初,随后即回到南京组织了南京平民教育改进社。随后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组成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晏阳初为干事长,两位乡村教育的领军人物终于走到了一起。“回到乡村,到农民中去”,陶行知终于找到了自我的目标。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本是一个中国的平民……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10]这可以说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真实自白和宣言。

二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乡村教育的功能、在乡村教育功能指导下的生活即教育,以及实现乡村教育功能的具体途径三个方面。

(一)乡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改造社会、富强国家的必由之路

陶行知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更不能彻底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改造社会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11]。同时,他提出乡村教育的使命:“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12]他号召全国同胞一起加入乡村教育改革运动,实现“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构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13]。

(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其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摒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14]可以看出,陶行知强烈批判传统教育过多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而忽视生活本身的需要,教育脱离生活,使教育失去活力的做法。因此他提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他强调,“要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15]。

(三)实现乡村教育功能的根本途径是做到“教学做合一”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在《陶行知全集》第2卷中,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16]这样,“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17]。同时,他又提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18]。而且,教学做三者是合一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因此,陶行知提出三条衡量“教学做合一”的标准,即“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19]。他疾呼:“全民族对于中国现代的无能的教育,该有觉悟,对于 ‘教学做合一’之理论,该使之普遍实现。若再因循苟且,则可以救国之教育,将变成亡国之催命符。到了那时,虽悔也来不及了。”[20]从中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适合于改造乡村教育的状况,而且也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三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湘湖师范的实践与发展

湘湖师范是陶行知继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以后,受浙江省教育当局之托,于1928年10月1日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4月1日和6月24日,陶行知先后两次出席了由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以及刘大白、沈定一、俞子夷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的筹备会议,讨论制订了湘湖师范建校计划,并进行了经费预算,确定了建校地址和校长人选,决定在湘湖定山购地建筑。陶行知还亲自与晓庄师范第一期学员操震球(湘湖师范首任校长)一起到湘湖定山查看选址。1928年7月3日,陶行知与操震球及当时国内著名建筑师朱葆初,由浙江大学一位事务工作者陪同,到定山具体勘定落实建校设计规划。1928年10月1日,湘湖师范正式开学。1928年11月10日,陶行知第三次从晓庄师范前来湘湖师范指导,与学生畅谈,中心内容集中在“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施途径上。此次会议记录经陶行知亲自校阅,成为一篇重要的教育文献,指导着湘湖师范的办学实践。

湘湖师范从创建时起,就把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到中国农村生活实际中接受教育;二是把农村的社会当成一所大学校;三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

湘湖师范建校初期,湘湖周边没有一所小学,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分别在湘湖、湘南、湘西和定山等村附近办了不少附属小学,到1936年上半年,已有附属小学10所、代为萧山县办小学4所,共14所,1937年时在校学生共862人。同时,在一些村庄推行小先生制,这是模仿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所推行的扫盲办法。学校的一切设施向农民开放,还派学生去民众学校为农民扫盲,派学生定期去东汪、定山等中心小学“教、学、 做”, 学生称之为“去前线生活”[21]。

湘湖师范不仅注重文化,而且把劳动当作教育补助的手段。建校之初,学校师生以湘云寺为中心,赶走和尚,摧毁泥神,将寺庙大殿作为礼堂、食堂,并陆续在两翼兴建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医务室等房舍,同时还在压湖山之西约一公里的定山上建造部分寝室、教室。原来的压湖山与周围农村凭一叶小舟交通,广大师生齐协办,艰苦创业,垒土筑堤,名曰湘堤。这一工程把压湖山与定山连接起来,建成后两岸就可步行直达[22]。学校有产田200余亩,常发动师生参加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

1932年,金海观任湘湖师范第六任校长。金海观是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到湘湖师范以后,实地考察和研究了乡村建设实验的情况,形成了自己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中国大多数人为农民,所以吾辈服务农村,不但为学乡村教育者应尽之责任,实亦吾国教育界中人应走的路线”[23]。进而他又提出,“学校必须为地方的中心,进行乡村改进的事业”[24]。他提出的口号是“努力教育革命,促进乡村建设”[25]。湘湖师范建设各种设施的目的有三:“一为改造学校周遭环境;二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准;三为普及附近儿童义教,而于躬行实践之中来训练服务乡村的优良师资。”[26]

金海观在湘湖师范的乡村建设实践工作开始于1932年下半年。他先是在距湘湖师范校址萧山压湖山以东二里水程的石岩村创办生活改进区,以供学生实习。经师生共同努力,一年后,该村在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文字教育、康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石岩村面貌大大改观。1933年8月,他又把湘东乡石岩村生活改进区扩大为包括33个村、1036户、4843人的萧山湘东乡生活改进试验区,试验期预定为3年,目的是试验办理并普及乡村全民教育。试验区试行“做、教、学”学制,注重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工学合一教育,着眼于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小学教师。他灵活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附近农村办了不少附属小学,采取单级或复式编班,供学生随时进行教育实习,进一步推进全民教育理念。

总之,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旨在改变城乡差别,改变落后的中国乡村教育现状,让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正如他所说的:“我以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师范学校在乡村里设分校,在乡村环境里训练乡村师资已经是朝着正当方向进行了。我们的第二步就是要充分运用乡村环境来做这种训练。我们要让每一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必须在他毕业以前教会他运用各种学识去做改造乡村之实习。这个实习的场所,就是眼前的乡村、师范所在地的乡村。”[27]他不仅提出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具体的实施途径和办法。金海观是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他在湘湖师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尤其是他在湘湖师范“推行乡村教育文化卫生经济设施,追求乡村生活民主化、科学化,追求乡村人民摆脱贫困病痛和逐渐提高福祉,追求由乡村的自救达到民族的复兴”[28],为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 释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编写组编《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第2页。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编写组编《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第3页。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编写组编《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第5页。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编写组编《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第6页。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480页。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6页。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117页。

[8]郭笙:《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第5页。

[9]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第2l页。

[1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第128页。

[12]张文郁:《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3]李瑾瑜:《贫困文化的变革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199~200页。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199~200页。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89~290页。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89~290页。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44~45页。

[1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99~301页。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99~301页。

[21]刘尧庭:《操震球与湘湖师范》,载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杭州文史丛编》(教育医卫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2,第351页。

[22]汪赞源、陈定顺:《湘湖师范创建回忆》,载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杭州文史丛编》(教育医卫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2,第84页。

[23]金海观:《金海观全集》,方志出版社,2003,第146页。

[24]金海观:《金海观全集》,方志出版社,2003,第350页。

[25]金海观:《金海观全集》,方志出版社,2003,第1229页。

[26]金海观:《金海观全集》,方志出版社,2003,第253页。

[2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第332页。

[28]箫杨:《金海观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方晨光)

猜你喜欢
湘湖金海师范
郑金海:金声玉振传四海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06
青岛金海种苗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2年11期)2022-07-29 02:15:38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故纸情怀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金海
一滴雨中的湘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