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百花
杭州提升文化软实力策略研究∗
◎ 吴百花
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则是该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杭州文化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的几点对策建议。
文化软实力 名城强市 转型发展 杭州
作者吴百花,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邮政编码310024)。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地方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杭州要实现转型发展、走在前列,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在《之江新语》里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曾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
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作为一种智慧经济、绿色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今天,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为关键。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能在转型发展中占得先机。面对新常态和转型新要求,杭州若要确保各项工作在全省更好地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重要城市继续走在前列,就要从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中走出来,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注重发挥文化原动力作用和科技人才支撑,引领转型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文化来凝心聚力,激发创业热情。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竞争力,也包括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竞争力也可称为文化软实力,它能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价值观。当前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管理依靠的是文化素质。同理,城市文化软实力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有研究指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就杭州来说,当前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已进入精神文化消费的旺盛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有了更多期待,文化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现在的杭州,不仅是杭州人的杭州,更是中国的杭州、世界的杭州,这就要求杭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宽广的胸怀,吸引和融合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文化。与此同时,也迫切要求杭州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我们要看到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看到杭州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看到杭州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醒。
(一)充分认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杭州自秦时设钱唐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是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境内有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良渚文化遗址,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几千年来,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为代表的杭州文化,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西湖文化体现了精致、和谐、典雅的特色;运河文化体现了开放、兼容、富庶的特色;钱塘江文化是杭州人大气开放的象征和标志。杭州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种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杭州丝绸、西湖龙井茶闻名于世。杭州是国家森林城市,森林面积为1626.82万亩,森林覆盖率近65%,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杭州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两江两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湘湖);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个国家级博物馆、42家A级景区。201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1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326万人次。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文脉,是我们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肥沃“土壤”,是打造“幸福杭州”的坚实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塑造杭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根基。
(二)充分看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杭州名城强市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扎实推进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弘扬“最美精神”长效机制,推动“最美现象”由“盆景”变“风景”。深化“我们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同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网络信息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实施《杭州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方案》,大力营造城市文明新风尚。
2.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壮大
近年来,杭州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先后荣获了国内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实验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称号,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级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等相继落户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被誉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盛会。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建立健全了文创产业与科技、制造、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机制,以此推进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2014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1607.27亿元,增长15.9%,高于全市GDP增速7.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17.47%。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成效明显,规模不断壮大,文化航母、传媒旗舰建设扎实推进。西泠印社、杭州文广集团、华数集团等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创新中不断深化。杭州报业集团成功上市。杭州银行文创支行为200家文创企业授信达9亿元,省建行文创支行挂牌成立。实施了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青年设计师人才发现计划、文化创意人才对接会等项目。动漫节、文博会、西博会等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集聚和展会品牌效应不断彰显。成功申办了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2022年亚运会,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3.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杭州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建设领先于全国。早在2002年全国景区纷纷涨价之时,杭州“背道而行”实施“西湖免费开放”,推倒西湖所有围墙对公众开放。2003年,杭州又在全国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以“平等、免费、无障碍”为服务宗旨,被网友盛赞为“中国最温暖的图书馆”。浙江文化城、浙江音乐学院、奥体博览城、动漫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农村,文化大礼堂、图书借阅、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放映“2131”等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西湖、京杭大运河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数量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4.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杭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文艺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注重发挥“五个一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创作生产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听风者》、电视剧《焦裕禄》和《国家命运》以及歌曲《同志们》四部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连续三届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5.文化大餐五彩纷呈
在2014年第十六届西博会期间举办的杭州市民休闲节上,吴山广场主题活动中美国布鲁克林街舞团、巴西桑巴舞团等来自美洲、非洲、欧洲、亚洲的国际特色团队及区县市特色文化团队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了文化饕餮大餐,杭州主城区和各县市还相继推出吴山庙会、丝绸旅游文化节、休闲购物节等44项系列活动。2015年西溪国际艺术节于9月底首次亮相杭州西溪,以“嬉戏”为品牌,旨在为杭州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杭州人身边的潮流艺术节”,为市民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三)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不足
尽管杭州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及所处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足。
1.杭州城市文化特色未充分凸显
杭州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其城市主题文化未能充分展示。例如,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缺少能鲜明展现杭州文化特色的产品;现有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其他城市也有;旅游产品不能充分展示杭州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2.城乡基层文化硬件设施总量虽增加,但软件相对滞后
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虽然杭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每年由市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村文化礼堂的资金,在全市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杭州5个县市普遍存在有“堂”缺“礼”的现象。文化礼堂的硬件设施都改善了,但具体往“堂”里放怎样的“礼”,是各县市最大的困惑和难题。加上社区文化专干配备不齐等原因,导致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不够,内容欠佳
文化主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品质供给。文化主管部门有时从自己的偏好出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不从心,有时陷于繁杂的具体文化事务中难以抽身,这都会导致其公共文化服务乏力、内容苍白,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原创活力、影响力不够
杭州文创产业产品的延伸和影响力还局限在较小的圈子里,没有与旅游、科教、制造、农业形成有机融合。“看不见的手”尚未充分发挥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文创产业园区较多地依赖行政方法来组织文化生产与服务供给,民间创意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特别是由于文创人才的理念存在信外不信内(信外地大专家而不信本土专家)的认知误区,导致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化相对薄弱,从而使“杭州创意”呼之难出。同时,艺术原创与文创产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链接机制,文化原创能力难以及时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
5.居民人文素养与品质杭州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虽然杭州“最美现象”已由一个个“盆景”变成了一道道“风景”,但是个别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与城市整体文明还是不协调。例如,2015年6月25日杭州首家宜家开业,此时正值炎炎夏日,高温难耐,许多市民纷纷前往宜家纳凉,在宜家体验区却发生了诸多不文明现象:样品沙发躺满了人,拖鞋甩了一地;甚至有的人拖家带口在样品床上睡起了午觉,鼾声响震四方,严重影响了商家的销售。再如,杭州停车难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出现了小区内乱停放车辆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被堵居民实施报复行为等不良现象。
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尊重文化、敬畏文化、弘扬文化,让文化浸润整座城市,以文化的张力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城市的凝聚力。
(一)以文强市
充分发挥文化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深度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激发热情、以文化引领发展。
1.加强文化探源和研究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杭州文化历史和当代发展,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持续编纂《杭州文化丛书》《杭州历史文化丛书》《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进一步展现杭州厚重而灿烂的历史。其次要加强对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南宋文化等的研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让杭州文化绽放出更加吸引人的魅力和生命力。最后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对多元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等新课题的研究,抢占文化新高地。同时,深度挖掘近代文化名人事迹,市委党校教师、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等可以开设“杭州名人文化”“诗话杭州”等课程,借助学校平台宣传杭州文化扩大其影响力。
2.凝聚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文化凝聚起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创业热情,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以赴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一是要大力弘扬信义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为本、以诚立市,大力树立城市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激励新时期每一位杭州人继续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二是要大力弘扬开放文化,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和世界各地的客商、游客、创业者,广聚天下才俊。要把文化融入各行各业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能量。
3.展示杭州形象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讲好杭州故事、传好杭州声音、打响杭州品牌。一是要加强与国内外优秀创作团队合作,积极创作反映杭州特色文化内涵、反映杭州当代创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视剧精品,组织开展以杭州文化为主题的全国性比赛活动,扩大杭州文化影响力。二是要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各种海外媒体,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杭州城市文化和转型发展的成果。三是积极争取举办各类国际展会和重大活动,向世界推销杭州。
(二)以文塑城
实施文化印记工程,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品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把文化内涵植入城市建设,在城市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1.加大城市建设的文化指引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推广低碳、环保、生态、智能、宜居等城市建设理念,摒弃以大为美、以贵为美、以洋为美的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简约与精巧的意境。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注重对城市肌理的保护和传承,对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等特征的山岭、河道和地标性建筑,要加以保护,使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加快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
用现代公共艺术,展现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承载城市记忆。一是要充分发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西溪湿地文化、良渚文化等的优势,做好规划设计,用艺术品把杭州文化充分展示出来,如在地铁进出口的墙壁上展示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西溪湿地文化、良渚文化等,让每个到过这里的商人或游客,都能够找到这座城市的过去、享受这座城市的现在、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二是打造更多特色文化街区。借鉴天津意式风情街、北京前门、南京1912街区、西安大唐西市、哈尔滨老道外街区等的做法,进一步推出典型的特色文化街区。三是要加强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园设施新建或改建一批体现地域特色、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主题公园。四是要通过举办国内国际艺术大赛,诸如城市雕塑大赛,征集能够体现杭州文化特征的城市标志性艺术品,承载城市文化艺术气息。如《深圳人的一天》的群雕,以人物雕像、图文浮雕,艺术地展示了1999年11月29日那一天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所生活着的各行业各阶层的人物和那一天所定格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数据等,为深圳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故事。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见证了杭州的历史,展现了杭州的根基。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抢修和保护。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严格落实古建筑的保护措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汁原味。同时,在老城改造中,要主动保护带有地域文化元素的古建筑。如1972年旧金山《城市总体规划》对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的实施严格管控和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加强保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如扬州在老城区的保护性开发与建设中,通过历史名园的保护性修复来彰显扬州地域文化内涵的做法,也不失为有益镜鉴。
(三)以文兴业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构建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能力。依托“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在各创意园区营造浓郁的文化创意氛围。如以“文化创客·智能互联”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全面聚焦智能互联时代智能制造的创新趋势和成果价值,引导杭州文创企业加大原创力的开发。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构筑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和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最后,要加快文化创意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农业等跨界合作,在杭州《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引导下,让“混搭”和“跨界”带来1+1>2的集合效应。如深圳市良食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把文化创意的理念融入农产品的种植和美食点心的制作中,用其良食农庄种植的滇红玫瑰和有机蔬菜做月饼馅,推出“我是你的菜,你是我的花”为主题的系列月饼,月饼的包装盒融入创意元素设计成灯笼形状,让顾客吃完月饼后,还能点上蜡烛挂起灯笼赏月,奏响了传统农业与文创产业交融的和谐曲。杭州也应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与茶叶、丝绸、饮食、果蔬、制造等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创意+”的响亮品牌,让杭扇、杭伞、杭剪等“老字号”再次焕发“青春”,成为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
2.丰富文化旅游产业
借鉴广州长隆集团的长隆模式打造更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都市游憩综合体,用杭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来吸引人流,再用杭州特色文化的魅力来延长客群逗留时间,让文化搭台将旅游、地产、酒店等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利用杭州悠久的历史资源开发一些历史文化风貌社区、村镇。如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镌刻着千年古镇的时代足印。辖区内有青砖、黑瓦、木牌门以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王城”遗址、杭州市级文物保护重点——“冠山寺遗址”和显示历代达官贵人的“九厅十三堂”古建筑群遗址,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一个像乌镇、周庄、南浔等那样的古镇,这就需要在相关文化专家与民意代表参与的前提下,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为技术检验基础,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
3.加快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依托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一平台,推进现代文化商品市场的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以连锁商业为主的文化商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推进以现代信息建设和电子商务为基础,以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大型连锁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和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文化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推进以总代理和总经销为主、延伸至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商品采购分销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能力和扩大文化市场规模。重点建设演出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如迎合当前家长重视孩子艺术教育的心理,深入挖掘儿童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利用杭州“动漫之都”的丰富资源,在引进经典的童话剧时也力促本地原创的儿童剧、儿童音乐等作品以丰富市场,争取打造儿童演出市场的著名品牌。把握好中国进入互联网的新常态,抓住发展新机遇,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利用动漫之都、南宋文化、阿里巴巴等优势,大力发展网络动漫、网络文学、微电影、网剧、脱口秀等,讲好杭州故事,传递杭州声音,弘扬杭州文化。
进一步增强本地演出市场的集聚效应,培育一批如“杭州爱乐乐团”那样有知名度的全国性和国际性演出团体,一批规模化演出娱乐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争取有龙头演艺企业上市,进一步提高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提升杭州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中介市场、文化产权市场、版权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搭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和物流的国际化流通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国际文化企业参与杭州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以实现杭州与国际文化要素市场的接轨。
(四)以文引客
巩固杭州文化优势,深入实施国际文化交流工程,吸引和集聚海内外游客、商人、专家学者等,形成“万国”文化,带动城市持续繁荣。
1.打造“新丝路”文化
充分发挥全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做好传统文化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如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丝绸柔顺、高贵、华丽、温柔、体贴、亲和的特质,广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商人,将这一东方文化传向全球。
2.加强国际交流
围绕“城市国际化”、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战略,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扩大交流范围,提高文化交流档次和质量。积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和城市“文化名片”,扩大杭州对外文化影响力。借助中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发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资源优势,率先打造“杭州版”的“网络新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游戏规则。
3.招才纳贤
实施文化艺术名家资助计划,推进文艺家工作室和文化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体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使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
(五)以文惠民
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和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突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传统模式,把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5]。通过政府公共文化产品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外包,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经营、国有民办、民办国助等途径,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探索成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文化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募集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各文艺社团的主体作用,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创作文艺精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多创作并演出体现“三贴近”原则的优秀艺术作品,鼓励广播电视台多创作针对青少年、老年人、进城务工者等特殊人群的优秀节目,鼓励广播电视台增加面向人民群众尤其是城市和农村弱势社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类节目,鼓励新闻出版单位增加人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的报刊书籍品种和数量[6]。积极推进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走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发展道路。
3.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是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深化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加大各级城乡文化设施的联建共享力度。二是建设乡镇一级的基础文化体系。加快建成各类凸显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信息开放网络通畅的数字化图书馆以及各类特色文化站。三是借助各种平台,以繁荣民间文艺来促进乡土经济发展。在自然和民俗禀赋集中的村镇,以兴办特色家庭农场、渔庄和美丽民俗乡村为载体,发展具有生态参与型、民俗体验型、观光休闲型的特色旅游业,增强乡镇的“造血”功能,实现“文化红利”与“经济红利”的双丰收。四是以城市文创人才“上山下乡”和本地大学生“人才返乡”活动为基础,定期开展各具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的民间文化艺术节(如民俗Party、戏曲Party、陶艺Party、泥塑Party等)。五是实施乡土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立足本村本土,配齐乡镇(街道)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专干,发挥当地“五老”及文艺爱好者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以文化人
深入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和文化阵地巩固工程,以打造“两美”浙江示范区为载体,提升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通过“最美杭州人”等先进楷模的行为践履活动,切实引导全体市民着力传承和弘扬城市传统美德,以“新社区、新生活、新风尚”为实践主题,引导居民改旧习新,争做文明市民。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关注空巢老人、困境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工之家”“爱心公社”“市民监督团”等公益性活动,打造“温暖城市”。
2.深入推进“全民共建学习型社会”建设
大力弘扬“好学”精神,借助“文澜大讲堂”“市民大讲堂”等平台,举办读书节、“书香家庭”评选、读书荐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市民与经典同行,形成“崇尚学、全民学、终身学”的浓厚氛围。积极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实施“社区图书馆”“农村书屋”“公共阅报栏”工程,让图书馆(借阅点)遍布城乡。同时,推进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学习对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尤其是对经济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二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三是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周咏南、应建勇、毛传来:《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今日浙江》2015年5月28日。
徐同修、鲍建辉、李树奇:《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究》,《统计与管理》2015年第1期。
张淑霞:《基于特色地域文化的杭州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年第7期。
陈立旭:《提升文化软实力:浙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1期。
《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百度文库,2012年10月29日。
(责任编辑 方晨光)
∗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Z15YD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