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筛选:新闻门户网站的轻量化实验——以Yahoo News Digest为例

2016-03-28 06:2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户端内容用户

李 畅

信息筛选:新闻门户网站的轻量化实验——以Yahoo News Digest为例

李畅

身处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海量资讯即时呈现,公众在信息接收方面往往会出现“信息疲劳”的状况,即只选择关注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很少去主动看新闻。他们更期待一个相对优质、开放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筛选”这个似乎属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是否能嫁接在新媒体新闻产品上呢?以新闻客户端Yahoo News Digest为例,剖析其背后所代表的新闻门户网站轻量化实验的特点和成功经验,特别是其在对抗受众“信息疲劳”方面的创新。

信息筛选;Yahoo News Digest;信息疲劳

[作者]李畅,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信息超载带来的信息疲劳

我国进入Web2.0时代已经有十多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既是巨量的,同时也是过量的。根据数据,全球每天有2.5亿张照片被上传到Facebook,有864万小时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达到2940亿封。我国微信微博日活跃人数已达4亿,信息发布量达到200亿条。按照埃尔文·托福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对于“信息超载”定义的表述,对于受众,信息量在接受阀值范围之内是有益的;若超过了阀值,信息反而会对其造成负担。以新浪微博为例,目前已有新注册人数放缓的趋势,用户黏性也不如2012年的峰值。为了保证用户增长,它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和界面,如购物、娱乐、运动轨迹等。这样的改版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产品关注度的流失,微博客户端变得更加臃肿,用户面对繁杂的功能变得不知所措。

当今社交网络的信息流推送模式更多为“时间线”,即最新发布的信息或图片出现在用户页面的最上方,这个“时间线”模式被很多新闻客户端原封不动地照搬。将新闻发生时间作为最优先选择标准是不是就绝对正确、客观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阅读新闻的质量会下降;其次,会让受众产生如“走马观花”一般的错觉,虽然能获得又新又多的信息,但在每个信息上所停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相较于读书,我们上网获取信息就仿佛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游离在内容之外,面对众多超链接,想点哪篇就点哪篇,随心所欲。在尼古拉斯·卡尔看来,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作为搜索引擎的谷歌,它能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但它的核心战略是让用户在链接之间穿梭,不断浏览各种信息,快来快走,因为一个盯着屏幕看的用户不会给它带来任何广告收入,只有用户不停搜索、点击才能让广告商心甘情愿地付出钞票。[1]

其次,受众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每个人都熟练地掌握Pocket、Evernote等信息转存工具,更不要说有订阅Rss或者定期将所获得信息分类整理的习惯了。人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从阅读信息中获得成就感了——因为信息是无限的,永远也读不完。信息超载会带来这样的后果: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我们对于信息的反应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种被应接不暇的信息填满的生活使我们深陷泥潭,备感焦虑,精神疲惫。[2]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存在畏难情绪,人的惰性心理使人更趋于做省时省事的选择。“信息很多反而不想看,但不看又会焦虑不安,感觉像被时代淘汰。”很多人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中。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提到的:“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同时又对信息万分渴求。”

碎片化信息能取代完整体系的学习么?如果一个人天天在知乎网上看各领域专家学者回答的问题他会成才么?显然不能,大量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深度理解。

面对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到底有没有工具或者软件能帮助受众重新掌握对信息的主动权呢?2014年,Yahoo公司推出了全新新闻应用Yahoo News Digest,它不怎么注重独家消息,而是聚焦于人脑处理信息的有限能力。它为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新闻信息套上了“瘦身圈”。

二、Yahoo News Digest及其特点

Yahoo News Digest是Yahoo公司于2014年1月推出的一款新闻应用,该产品每天早晚6点各推送10条左右经过Yahoo编辑提炼过的新闻,包括世界新闻、中东新闻、科技、娱乐、体育等种类标签(Tag)。Yahoo认为每日两次推送,最多20则新闻的摄入足以让受众轻松而迅速地了解世界热点。2014年6月,它获得了苹果最佳应用设计奖,同年被Business Insider和iDownloadblog评为2014最佳新闻App。与其他英语新闻App相比,Yahoo News Digest具备以下特点。

(一)更了解受众

Yahoo的编辑团队通过人工筛选和电脑算法精选每日新闻,新闻来源不但有CNN、《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传统核心媒体,他们还很擅长从Twitter、Buzzfeed等新兴社交、资讯网站发掘新闻趋势。Yahoo新闻团队中的很多人来自于《纽约时报》,他们拥有丰富的做新闻的经验,知道受众喜欢看什么,借助内容和渠道上的优势,Yahoo逐步转化了其刚开始时树立的娱乐化品牌形象。正因为新闻团队的专业性,所以Yahoo News Digest非常强调新闻专业人士对于新闻内容的把关,同时基于人们多年来的早晚看报习惯,制定了早晚6点推送的策略(事实上现在也有数据表明人们往往在早晨黄昏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最大,白天多用于社交媒体与游戏)。每日20条左右的推送是Yahoo团队认为当天最重要的且用户必须知道的新闻,他们认为增一分,就会信息过载,导致用户阅读疲劳;减一分,往往会错过推送给用户真正感兴趣的新闻的机会。[3]

同时Yahoo News Digest提供了四个不同的版本供用户切换,分别为United states(美国)、United Kingdom(英国)、Canada(加拿大)、International(国际),前三者更侧重于本国信息,国际版更侧重于国际新闻综述。

(二)更先进的算法

Yahoo News Digest的前身Summly是高中生Nick D'Aloisio为了完成学校论文而设计开发的,他发现学校下发的阅读资料多且重复,他设计的算法能自动将长篇文章浓缩成要点呈现。2013年Yahoo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Summly,经过Yahoo技术研发团队的打磨,一年后诞生了Yahoo News Digest。“鉴于雅虎以内容门户而闻名,我们将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内容消费方式。”这是Nick D'Aloisio在公司被Yahoo收购之际对媒体说的话,看来,他并没有食言。[4]

使用Yahoo News Digest的过程中,用户会发现推送的新闻中很少出现形容词,就好像用电脑自动完成的一样。Yahoo的算法以最基础的5W1H(When、Where、What、Who、Why、How)出发,剔除了形容词、点评等会对受众立场产生干扰的因素。简单来说,他们采用的算法是用计算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分解,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元素分离出来,再佐以维基百科提供的事件背景、与事件相关的社交网站内容,呈现给用户。同时,像很多其他新闻应用一样,Yahoo News Digest能以邮件、短信、SNS等形式转发自己喜欢的内容。Yahoo会在后台统计用户阅读新闻的数量、新闻种类以及阅读新闻所花费的时间。这样他们就能掌握最新的新闻流行趋势、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兴趣,进而分析出他们对于新闻消费方面的消费和心理活动,从而使自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动。Yahoo News Digest的算法使得它能为用户提供经过提炼的新闻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各类新闻链接堆砌与打包(这是国内很多新闻App失败之处),其多维度的展现方式,丰富内容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阅读成本。

(三)更贴近阅读习惯

Yahoo News Digest的一条新闻往往会由以下要素构成:关键引语、视频、图像、数据图表。以简明扼要、清晰直接的方式帮助用户理解新闻,这满足了大部分于移动端浏览新闻的用户的要求:用短平快、多媒体的形式填补他们的碎片时间。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用彩色字体突显,这是Yahoo News Digest的一个亮点。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新闻当事人还是相关人士,一个人说的话往往最能突显事件的看点,也有利于丰富新闻的视角。添加视频是多媒体报道中必备的重要元素,用视频补充新闻背景,阅读门槛低,也更容易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至于那些渴望深度阅读,获取更多资讯的用户,Yahoo News Digest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多新闻(Extra News)”的选项,用维基百科、地图、图片库的形式扩充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用户更好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例如2015年12月16日Yahoo News Digest上一则名为“Pentagon:Taliban making gains in Afghanistan since troop strategy change”(五角大楼:美国逐步撤军之后塔利班在阿富汗开始复苏)的新闻,除了有用紫色字体标注的五角大楼报告,还在醒目位置标注了如今在阿富汗的美国驻军人数(9800人)和塔利班的背景介绍,附带有一份深度阅读材料“Americans Have Forgotten the War in Afghanistan”(美国人已遗忘了阿富汗战争)。

就像腾讯旗下有两个即时通讯工具QQ和微信一样,Yahoo旗下也有两个新闻客户端:基于搜索引擎的Yahoo和Yahoo News Digest,如果用户对从后者中汲取的信息尚不满足,Yahoo便会引导这部分人群到前者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更多资讯。有网友这样评价:“新闻本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层次的信息形式;将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重新结构化,尽可能优雅地呈现给读者,不仅能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也更加能够突出新闻主体,同时兼顾信息完整性,达到由浅入深,全面而不失条理的阅读体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Yahoo News Digest从内容结构上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使新闻得到了高效的传播。

(四)与社交网站的交互更深入

在没有网络的过去,依旧存在着信息超载的情况,人们也常常为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安。在兰·费雪的《完美的群体》一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家族中谁都无法准确记住所有人的电话号码,除了他的姑妈,于是每次他需要找人时只要他联系他的姑妈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说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很好的定位、汲取有效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关系链中的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系链往往通过社交网络来构建。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39%的美国人通过社交网站Facebook获取新闻。Yahoo News Digest很早就注意到了社交产品对于其的重要意义,除了上文提到的“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的功能,它的新闻高度整合了来自社交网络的新闻经历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以及名人在SNS上的评论。如2015年12月7日Yahoo News Digest上的“Former president Jimmy Carter announces he is cancer free”(前总统卡特宣布他已从癌症中康复)这则新闻,下方Twitter信息中除了有卫报、Fox News这类新闻转载,还出现了美国著名歌手Cher发布的祝福卡特康复的推特。

三、信息筛选所带来的“轻量化”

对信息进行筛选的需求一直存在于网络空间,最早的导航网站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用户分类筛选出有用的网站。如今的豆瓣、大众点评也起到了一些信息筛选的作用:用户将感兴趣的电影、书籍信息、美食互相分享。但这些网站的存在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2013年前后出现了一批帮助用户汲取特定种类信息的网站及应用,如Flipboard、Zaker、Zite等;以及会分析用户行为习惯的新闻客户端,如声称“你感兴趣的才是头条”的今日头条。

但这些新闻客户端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们的内容都过于依赖用户的选择,缺乏专业的把关,同时信息繁杂,与用户相关性不高,同质化严重,毫无可读性,用户在丧失对这类服务、应用的兴趣后就会将其束之高阁,信息并不能到达用户,这样的传播变得毫无意义。

与之前的那些新闻客户端相比,Yahoo News Digest更强调新闻的专业筛选和视觉化呈现。

就专业筛选而言,Yahoo News Digest做到了内容专业性与来源多样性并重。市场化媒体或新媒体往往标榜自己能够提供读者想知道的内容,腹诽传统媒体只会提供它们认为读者需要知道的内容。基于Yahoo News Digest的产品设计逻辑,作为新兴媒体的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更为推崇后者。第一,Yahoo团队认为经过筛选的新闻往往质量比较高,他们笑称不会怎么采用有关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唐纳德·特鲁姆普的新闻,因为他更多时候是在为自身竞选目的而进行炒作和造势。这个做法如今很多的互联网新闻团队效仿: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在2014年颁布了网站《新闻编辑标准和伦理指南》,要求内容编辑以分享为目的讲述有趣、温暖、真实的故事,同时能够做出明智、对读者负责、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新媒体领军者《赫芬顿邮报》打破了着眼于暴力、腐败的新闻作风,他们认为媒体的职责是向公众展现社会全貌,他们的新板块立足于“杂货店将没卖出去的食物分发给有需要的人”这样的正能量新闻,鼓励探索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第二,前文有提到在信息时代数字读者,或者说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信息消费仍具有规律,因此以新闻质量为主,降低信息数量,让Yahoo News Digest的读者养成准时查看新闻推送的习惯,是对于信息疲劳现象的一种拨乱反正。

专业筛选和信息来源多样性往往被视作一对反义词,你很难想象《纽约时报》这样历史悠久的传统大报在自己的版面或者内容发布平台(Facebook、Twitter)上引用来自彭博社或者《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来源。一是因为他们都有出色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制作团队,对自己的新闻有强烈的自信;二是因为不想给别人免费打广告,流失自己的读者。基于这个原因,往往传统媒体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它们只想把读者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信息来源多样性就意味着呈现给读者信息的丰富程度,基于搜索引擎,读者很难被束缚住,他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来源,这个网站没能满足需求,那就到其他的网站去看。[5]

作为网民,我们都希望网站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要么提供我们所需的全部信息,要么能通过超链接将我们引领到我们需要的网页。基于现有的技术,媒体想要实现前者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只能将功夫用在后者上。Yahoo News Digest的出现意味着编辑和记者的职能从以前对内容的把关,即完全自己挑选、编辑、审核、发布新闻,转型为在把关的基础上,整合其他记者或普通人生产出的新闻内容。Yahoo News Digest的视觉化呈现方面,就是指以超链接、引用形式完善所选新闻来源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率和到达率,增强用户的使用黏性。[6]

轻量化不止体现在经过筛选后的信息量的轻上,还体现在Yahoo News Digest的UI设计上。与大多数新闻App相比,它没有广告,点击应用图标便可浏览内容。Yahoo News Digest在不到30MB的应用容量内(与之相比大多数的国产新闻客户端占用空间都显得过大,如今日头条为40MB、网易新闻为75MB、腾讯新闻为60MB)做到了美观大方、切换流畅、布局合理、色彩鲜明,紫色的主色调与母公司Yahoo保持一致,用其新闻品牌价值反哺了Yahoo。

四、对我国新闻客户端的一些启示

国内新闻客户端,或多或少都在信息筛选和信息呈现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信息的抵达率。着重于信息呈现者,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尽管功能健全,产品设计逻辑较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但它们在信息内容筛选上存在明显短板。将选择权过多地交到用户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送新闻,只会使用户陷入海量、劣质的信息海,导致其阅读效率低下,让他们丧失对于阅读的兴趣[7],信息的传播变成单行道,只有发出,没有接受,这样的传播毫无意义。

另一些着重于信息筛选,主要是传统专业媒体为适应新媒体浪潮出品的新闻客户端,如人民网客户端、凤凰网新闻、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客户端等。它们往往拥有相对高质量的内容用于推送,但它们的信息呈现形式表现不如人意。UI设计观念滞后尚且不谈,更多的是客户端内容与纸媒刊载内容无差异性。如澎湃客户端,尽管内容很多元,但多为长篇大论,一路到底,今天的澎湃内容,明天就会出现在东方早报上,这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在报纸上都没有耐心读完的长段文字,在手机屏幕上又怎么会有耐心读完?使用澎湃客户端的多为新闻从业内部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陷入了曲高和寡的怪圈。此类客户端同样会导致信息积压过多,用户使用频率不高,信息传播效率低下。

这类新闻客户端的设计指导思想还停留在纸媒为主,客户端与网页为辅,后者为前者服务,可是,既然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新闻的主流,同时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越了使用电脑的时间,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构造一个以智能手机为核心考量的内容发布战略呢?对于Yahoo来说,把Yahoo News Digest做出一个网页版并不难,但它们只推出了配适iOS/Android的手机客户端,因为这个产品,就是为智能手机用户设计的。

智能手机成为新的主流平台,手机新闻,或者说移动端新闻不应再是媒体的一部分,而应该是媒体的主战场。国外媒体是怎么做的呢?纽约时报公司改造了它的数字新闻部,专门为移动平台定制新闻内容呈现方式,研究字体、色彩搭配、视频、音频对信息传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苹果推出Apple Watch之后,Yahoo News Digest马上根据其特性进行版本更新,为其定制一句话新闻、音频新闻等。这说明具备内容优势的它们已经认识到了平台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要出品一个优秀的新闻产品,就要在内容、平台、用户三者交叉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国产新闻客户端如雨后春笋,但目标为解决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的产品却寥寥无几,Yahoo News Digest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专业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移动端多媒体和小屏特性,通过信息筛选和新闻内容的结构化呈现,是能取得成功的。深陷信息海洋感受到失控和无力的用户急需找回对于信息的掌控感,能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客户端就必然能达到传播效果和商业发展上的双重成功。Yahoo的成功,是它对自己强项的无比坚持和对用户使用习惯绝对把握的成果。

同样是来自于皮尤调查研究中心的报告,2013年美国成年人在车内听播客(Podcast,即互联网广播节目)的比例是21%,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到了35%。Yahoo News Digest也开始计划推出有声版——随着移动数据资费的下降,有车一族对于驾驶时所听的内容有了更高的需求,占据这部分人群的耳朵意味着新闻产品更深层次的轻量化。对于内容生产和加工者,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除了内容报道本身,也许在对技术的灵活运用层面,在移动时代可以多一些尝试。Yahoo News Digest的轻量化改革未必是新闻客户端未来发展的唯一模板和方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存活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都是把握用户的心理,同时不断发掘并满足用户尚未彰显的需求。

[1]万维刚.上网能避免浅薄吗?[N].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12-29.

[2]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Kenray.新闻萃取与聚合阅读——Yahoo News Digest、[EB/OL].http://iphone.tgbus.com/softpc/201401/20140120131235.shtml.

[4]园园.Yahoo花3000万美元收购Summly的真正原因[EB/ OL].http://36kr.com/p/202493.html.

[5]李默.国外“互联网+媒体”实践中的变与不变[J].中国广播,2015(7):31-35.

[6]孙志刚.“新”新闻产品的设计思路和评价[J].传媒评论,2015(3):83-87.

[7]邓建国.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J].新闻记者,2015(6):16-24.

猜你喜欢
客户端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