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洋 王可珍 康军科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岐山 722400)
陕西省大豆生产与产业发展战略
屈洋王可珍康军科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岐山 722400)
大豆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作物,其在食用、饲用和加工方面的价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目前,陕西省大豆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品种、种植技术、产业加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陕西省大豆产业的发展。本文从陕西省大豆生产的实际出发,详细论述了陕西省大豆生产现状、优势,重点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协调、综合发展为基础,优质优价为重点,食品安全为根本,科技创新为驱动和产业加工为延伸的陕西省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大豆生产;产业发展;陕西省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其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3%左右,但是陕西省的大豆生产和产业发展却落后于其他相关省份,尤其是在新品种应用、生产技术、产区配套建设、良种繁育、产业加工和产业化政策扶持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陕西省大豆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大豆战略储备基地,优化国家大豆产业发展的相关布局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相关部署,本文从陕西大豆生产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产区的大豆生产水平和现状,提出促进陕西省大豆生产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旨在为陕西省大豆生产以及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1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大豆年播种面积在11.3万~29.2万hm2之间,平均播种面积21.2 万hm2,近些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17.8万hm2。因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陕西省的大豆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近10年大豆单产水平平均为1638.4kg/hm2。年大豆产量在15.90万~42.36万t之间,近些年大豆年总产量约为28.8万t。近5年来,陕西省大豆年总产量位于全国第9位,占全国总产量的3%左右,在黄淮海大豆产区中位于第4位,占黄淮海产区大豆年总产量的12.4%,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地区。
1.2产区分布
1.2.1陕北春作大豆栽培区地处中温带,海拔1000m左右,主体纬度36°~40°N,是陕西省气候寒冷干燥地区,全年无霜期短,一年一熟春播秋(冬)收。主要生产区域为长城沿线地区、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1.2.2关中春夏作大豆栽培区地处暖温带,海拔高度800m左右,主体纬度34°~36°N,是陕西省气候较温暖地区,全年无霜期较长,一年两熟为主,有春夏豆两种类型,夏豆为主。主要生产区域为关中夏播地区、渭北高原春播区。
1.2.3陕南春夏作大豆栽培区地处北亚热带,海拔高度500m左右,主体纬度31°~34°N,是陕西省气候温暖湿润地区,全年无霜期长,一年两熟制,夏豆为主,间有春豆。主要生产区域为陕西汉中盆地、秦岭和巴山地区[1]。
1.3品种选育与主栽品种陕西大豆生产过程中通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2]。自1997年开始至今,陕西省共审定大豆品种17个,其中本省育成品种8个,引进育成品种9个。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育成大豆品种5个,宝鸡市农科所引进和选育大豆品种2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大豆品种1个,个人育成品种1个。秦豆系列大豆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这些品种均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适中、分枝较多、百粒重较高、生育期短等特点,较好地适应了小麦-夏大豆轮作的耕作制度[3]。同时引进的品种在子粒性状上有所改善如晋豆19等,这些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构成了陕西省大豆生产的主要品种,其中秦豆8号、秦豆10号、宝豆6号、晋豆19、中黄13和中黄30等在陕西省的大豆产区种植面积较大,成为陕西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栽培品种。
1.4种植方式陕西省大豆产区分布范围较广,不同的产区栽培措施存在不同。陕北春作大豆产区以春播为主,前茬作物玉米、小杂粮、马铃薯,一般为平播,基本没有灌溉条件;关中地区,大豆种植方式以夏播为主,前茬作物一般为小麦,轮作模式为小麦/夏玉米/小麦/夏大豆,主要播种方式为麦后直播和灭茬直播,部分渭北旱塬地区以春播为主,前茬作物一般为夏玉米,一般为平作,也有垄作,轮作模式为小麦/夏大豆/春玉米或者小麦/夏玉米/春大豆;陕南地区大豆种植方式以夏播为主,前茬作物一般为油菜,轮作模式为油菜/夏大豆,部分秦岭和巴山地区以春播大豆为主,轮作方式为春玉米/春大豆,一般为平作。
1.5种植效益据国家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成本不断增加,其中用工作为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尤其是玉米上的用工。从2009年到2013年,玉米生产每hm2用工同比增长83.6%,大豆生产用工同比增长65.5%;生产利润率方面,大豆的利润率略低于玉米的利润率3%左右。这些数据说明种植大豆和玉米的成本不断上升,但是相比种植大豆,种植玉米需要有较多的物资和人力投入,利润率较种植大豆提高的不多。陕西省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粮食生产以家庭作坊式为主体,种植玉米每hm2收益要高于大豆,约1350元,但是大部分农民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然而种植玉米需要较多的人力投入,无形中增加了机会成本,导致收益下降,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种植大豆物资和人力投入较少,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收益会更好一些。目前,陕西省种植大豆每hm2产值9150元左右,利润1650元左右,利润率为22%。
1.6加工产业陕西省大豆产区配套的大型加工企业尚未建立起来,尽管一些小型豆制品企业从事豆类产品加工,但也只是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上,如豆腐、豆干、腐竹、豆豉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落后于其他大豆主产省份,如豆奶、豆油、异黄酮、大豆磷脂、浓缩蛋白等。加工水平较低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导致畜牧业需要的蛋白质饲料和人类生活需要的植物油大量从外部调运,进一步制约了陕西省大豆产业的发展。
2.1地域优势陕西省大豆产区覆盖范围较大,既有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等市,又有中部地区的八百里秦川,同时又有南部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大产区共同构成了陕西省大豆生产的地域优势。其中陕北产区地域开阔,地势较高,污染少,昼夜温差大,生育期长,容易产出优质高产的大豆;关中地区覆盖范围较大,地势平坦,肥水条件好,适宜机械化操作,具有一定的灌溉条件,大豆产量易于形成;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易于大豆生产和鲜食大豆生长。2.2品质优势大豆以其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成为食用和饲用的重要原材料。陕西省位于31°~40°N,横跨9个纬度形成了独特的高油到高蛋白质大豆生产区域,具有陕西得天独厚的大豆生产品质优势。陕北大豆产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所生产的大豆含油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脂肪含量为18%左右,蛋白质含量为39%左右,形成高油产区的品质优势;关中地区夏大豆的生长发育与雨热条件自然吻合,并且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大豆蛋白质的积累,所产大豆蛋白质含量一般达到41%左右,粗脂肪含量16%左右,形成高蛋白质和脂肪兼用型的品质优势;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较多,气温适中,所产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油量较低,一般蛋白质含量达到43%左右,形成高蛋白质品质优势。
2.3市场优势目前,陕西省的大豆生产以常规品种为主,生产环境较为优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少,具有国内安全优质大豆产区优势。同时,陕西省的大豆产区分布广泛,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高油和高蛋白兼用型大豆生产品质优势明显,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要;大豆深加工产业不断发展,需要优质的大豆原料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推动大豆产业的发展;另外,陕西省生产的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较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具有重要的安全优势,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以及大豆加工产品更容易被国际和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和需求量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1高产、优质品种缺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陕西省大豆种植区域广泛,纵向种植范围较深,从北到南横跨春播和夏播2个区域,这就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种植区的品种。目前,陕西省大豆的品种审定以夏播品种为主,春播品种主要依靠引进。现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往往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同时高脂肪和高蛋白质含量的品种还比较少,不能满足生产和加工需要。一些推广面积较大的老品种,如秦豆8号等,其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已经逐渐丧失高产优势,影响陕西省大豆生产。
3.2栽培技术不规范陕西省大豆生产主要依靠农户自发的进行,由于种植田块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大豆生产技术,从而使大豆生产管理粗放,大豆产量不稳,品质较差。同时农户的大豆种子很多都是自家留用的种子,纯度不高,抗性下降,在大田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病虫害,导致种植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加之不同的大豆生产地区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产栽培技术,往往凭借农户种植经验进行生产,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种植,大豆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单产水平较低。
3.3种植积极性不高近些年,由于高产作物的不断扩张,大豆的播种面积受到压缩,产量出现下滑。同时由于高产作物的大面积推广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技术,大量的补贴和政策扶持更倾向于高产作物,使原本不适合种植高产作物的区域开始大面积种植,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种植户的种植倾向和意愿,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出现萎缩,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
3.4政策扶持不够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但是大豆作为我国第五大作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种植补贴和良种补贴范围。在地方上,大豆的生产地位也没有受到重视,一些惠农方针和政策也没有普及到大豆生产上。同时在大豆收储和保护价格方面,陕西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往往导致大豆生产“有豆无价,有优豆无优价”的尴尬局面。
3.5粮食安全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其主要用途有2个方面,一是食用,即大豆油和大豆蛋白。二是饲料加工,生产蛋白质资料满足畜牧业需要。豆油是日常消费的必需品,食用大豆是人们的蛋白质补充的重要来源,这既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需要,又关系着人们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近些年,转基因大豆正逐渐进入消费市场,从豆油到日常豆制品都存在转基因大豆的影子。目前,我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8000万t大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加,且大部分大豆进口地区为南、北美洲,而这些地区80%的大豆均为转基因大豆,这就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现今,陕西省大豆生产尚无法满足本地日常所需,大部分需要从国内调运或者国外进口,一些食用油或者豆制品加工企业也在不断的从外部调运,满足日常加工所需,利用转基因大豆所生产的豆类制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这种隐患暂时是无法察觉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长期的。
4.1发展战略陕西省大豆生产应着眼于全国大豆生产大局,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区域协调、综合发展”为基础,着力打造陕北、关中和陕南大豆生产基地建设;以优质优价为重点,着力发展高蛋白大豆、高油大豆生产;以食品安全为根本,着力构建陕西省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以产业加工为延伸,不断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4.2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食用型大豆,在全省范围内构建3个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油和高蛋白大豆生产,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提高大豆播种面积,重点提高陕北、关中地区春播和夏播大豆的播种面积,保障大豆消费供给。
5.1依托科技,提高单产陕西省大豆种植效益偏低,一方面受制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优良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缺乏的制约。科研部门应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引进和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实行异地鉴定、联合鉴定等措施,评价优良品系的适应性和稳产性,同时对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老品种实行提纯复壮,延伸种性,提升在生产中的价值,保障陕西省有优良的大豆品种栽培和种植,这对于提高大豆单产和种植户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5.2建立大豆生产基地陕西省大豆种植区域广泛,应根据地区生产特点构建大豆生产基地。陕北地区位于春播大豆产区,播种面积较大,大豆品质较好,应重点发展春播大豆基地建设,尤其是榆林市和延安市境内是本省春播大豆的优质生产区;关中地区和部分渭北旱塬地区是本省重要的夏播大豆产区,这些地区大豆生长周期短,成熟较快,应重点构建以夏播大豆为主春播大豆为辅的基地建设;陕南地区由于无霜期较长,大豆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且蛋白质含量丰富,应重点构建以高蛋白质大豆生产为核心的基地建设。
5.3强化大豆粮种繁育体系粮种是大豆生产的关键。陕西省大豆产业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大豆粮种繁育体系的构建,在全省大豆产区优先构建大豆粮种繁育基地,保障大豆种子的纯度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大豆流通过程中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对违法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进行依法打击;强化对大豆品种准入的监管,对一些种性退化,对生产意义不大的品种及时淘汰;建立大豆种植区品种推荐制度,完善种植户用种建议和种植技术推广,保障大豆生产健康、稳定和有序。5.4构建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陕西省大豆生产技术比较粗放,不同产区内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栽培管理制度,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影响了陕西大豆的生产和产量、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不同的大豆产区应根据地域生产特点,不断总结和完善相关的种植配套技术,形成不同产区各具特色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农技部门依据标准进行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带动大豆产量提高和效益增加,从而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和种植户种植积极性。
5.5延伸产业链条大豆产业是生产、销售、加工和综合利用等环节构成,不要仅局限于原粮的生产。我国有悠久的大豆加工技术,陕西省在抓住传统豆制品加工生产的同时应进一步研发大豆的高端加工制品,探索新型的大豆加工工艺,充分挖掘大豆的潜在营养价值和附加值,从而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传统的大豆制品,应进行产业化生产,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以特色促发展,以产业促强大,形成陕西省独具特色的大豆产业加工带。同时应深入挖掘大豆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积极引进大豆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大豆类黄酮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共同推动陕西省大豆产业发展,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使大豆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和优化。
5.6增加科研投入在科研上,一方面要增加全省大豆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形成以科技带动产业的局面,促进大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点扶持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大豆新品种选育[4]、高效栽培技术研发[5]和产后加工等领域的科技项目,促进大豆品种、生产技术和产后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构建全省的大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为主体的大豆协作单位和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财政支撑体系和协作单位日常的科研运转,使全省大豆科研和产业开发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撑,保障全省大豆产业的顺利进行。
5.7完善政策目前,确保大豆生产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6]。陕西省应根据国情和省情合理构建大豆生产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全省大豆生产。一方面要积极将大豆和其他高产作物一样纳入良种补贴范畴,使大豆种植户能够得到与高产作物一样或者更多的种植补贴;另一方面要根据大豆的生产实际制定大豆的种植效益不低于玉米种植效益的价格补贴机制,以保护大豆种植户的收益,稳定大豆种植面积[7];同时应积极构建大豆价格补贴机制,尤其是企业收购大豆时要不高于进口大豆价格的补贴政策,保护大豆加工企业的利益,促进省内大豆加工企业与国内和国际的企业进行合理竞争,保障省内大豆产业良好、有序、健康和合理的发展,促进省内大豆生产和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1]杜天庆,赵惠青,袁公选.陕西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途径.陕西农业科学,1993(2):38-42
[2]王京宏.陕西省大豆育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4(6):4-5
[3]孟宪玉,肖金平.高产大豆新品种秦豆13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陕西农业科学,2014(4):114,120
[4]梁福琴,刘琦,樊晨,等.陕西省大豆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10(4):80-81
[5]袁二排.玉米四行密带状高光效栽培间作大豆技术.中国种业,2015(11):73-74
[6]李可凡.河南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种业,2014(11):40
[7]刘忠堂.再谈我国大豆发展问题.大豆科技,2012(6):4-6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