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华
(青海省种子管理站,西宁810028)
海东市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马广华
(青海省种子管理站,西宁810028)
海东市的农业占青海省农业的1/3,其种子产业的发展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海东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东市加快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海东市;种业;现状;问题;对策
1.1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海东市是青海省最重要的农业主产区,湟水河、黄河均流经海东市,两大河谷地区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各县围绕结构调整,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区域布局,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特别是互助县的马铃薯、杂交油菜,乐都县的大棚蔬菜,循化县的线辣椒,民和县的饲料玉米,黄河谷地的冬小麦等特色作物发展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牌产品。据统计,全市马铃薯、豆类、蔬菜、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面积达181.2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6%左右,马铃薯脱毒化程度达93.5%,油菜杂交化程度达87%以上。
1.2制种产业稳步发展立足优势资源,围绕特色农业,海东市加快了以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为主的制种产业发展,2015年全市制种业在面积、规模上均有新的突破,共建立以优质油菜、脱毒马铃薯、蔬菜等为主导的农作物制种基地30.3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8%左右。其中互助县作为全省最大的制种用种大县,其特色制繁种面积达16.65万亩,形成了年生产优质马铃薯种薯17128万kg、优质春小麦1620万kg、优质蚕豆900万kg、优质杂交油菜良种170万kg的生产能力,为省内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户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农作物良种。制种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种子企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东市加快了种业体制改革的步伐,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子企业,尤其是互助县的种子企业发展最为突出,成为全省种业发展的先行区,形成了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公司为核心的杂交油菜产业龙头企业,互助七彩种业公司为代表的小麦、蚕豆等常规种为主的种子企业,青海霍普兰德、丰之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种子企业为代表的专业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的种子企业。这些种子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乃至全市种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种子的商品率,种子经营量和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特别是杂交油菜种子的统供率已经达到100%,在全省大田作物上首先实现了杂种化。
2.1繁种基地落实困难建设规模化、高标准、集中连片的种子基地是确保种子生产的关键,但近年来海东市的种子基地建设困难重重:一是随着海东城市群的拓展、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苗木基地建设等占地,使原有在川水地区建立的种子基地不断向外转移,甚至上山、进沟,种子基地建设的自然、气候条件越来越差;二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之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为留守老人,作为常规种的去杂等种子生产环节必须的用工越来越难;三是适宜繁种的地区人均耕地较少,除去口粮田以后生产的种子商品率太低,长期投资建立的种子基地生产的种子收购困难,无法发挥良种应有的作用;四是土地流转成本不断上涨,互助县等川水地区的地租已突破千元,这对于繁殖小麦等常规种来讲,种子企业难以承受。
2.2种子企业发展滞后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海东市部分县的种子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互助县等农业大县,其他区县的种子企业发展基本是空白,种子生产经营职能仍然由县种子站承担,其管理和经营没有脱钩,与《种子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相违背,严重阻碍了当地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海东市6县除互助县耕地面积超百万亩外,其他地区耕地较少,类型多样,生态复杂,品种多乱杂、小而全,生产经营很难形成规模,如果公司化运行生存将十分困难;二是除油菜、玉米外,海东市种植的其余主要农作物均为常规种,而每年缺种的大部分为贫困地区用种或救灾用种,农民购买力很低,种子经营
具有很大一部分政府行为,种子生产经营量很难确定,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不愿承担此项职能。
2.3人员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海东市种子行业普遍存在种子从业人员较少、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其中海东市种子管理站刚成立不久,并与推广站合署办公,工作尚未完全进入状态。循化、化隆、乐都等县种子部门只有5~6个人从事种子生产经营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人比例过大,严重影响了种子产业发展和种业科技的创新。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经营条件较差,许多县的基础设施多年没有投入,只能维持简单的日常工作,这是阻碍海东市种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截至目前,民和县种子站的仓库、晒场被政府拆迁后至今未建,平安区、乐都区的种子站搬迁后仓库晒场减少,无法满足本县种子生产经营的需要。
根据全省对海东市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海东市的种业发展思路是:必须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制种产业,扶持培养种子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建立起现代种子产业良性循环机制和新型管理体制,逐步转变经营方式,实现种子管理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育繁推销一体化,实现“四个转变”,即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由行政区域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市场竞争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大中型企业集团化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向育繁推销的种子一体化转变。
4.1着力培育种子企业,加快种子产业发展种子企业是发展种子产业、完善种子市场的主体,是种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扶持种子企业的发展作为加快种子产业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种子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种子管理与经营的脱钩工作,加快建立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种业龙头企业,对具备一定条件,耕地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县要培育1~2家种子企业,承担本县的种子生产经营任务;对条件不具备、耕地面积较小的县由省内有资质的种子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委托承担当地的种子生产经营任务。
4.2加大种子基地建设力度,确保当地生产用种针对目前海东市种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区县的种子基地建设必须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建设。对适宜冷凉气候地区繁殖的油菜、马铃薯、豆类等作物种子,在当地选择相应的气候类型区建立种子基地,就近生产供应种子;对当地繁殖比较困难的麦类作物种子,通过采取“西繁东用”的办法予以解决,即在海西都兰县、德令哈市等气候条件较好、商品率较高的地区集中连片建立种子基地,经种子企业收购加工包装后,销售供应给海东市需种的农民,解决生产用种。
4.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生产经营要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是典型的弱势产业。而青海省的供种对象又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和灾区农民,因此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财税优惠政策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点给与扶持,确保种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种子管理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种子执法检查、监督检验和为农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其次,要完善种子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的种子生产、收储、加工和销售能力;第三,根据各地实际制定良种生产保险、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等政策保障措施;第四,实施种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人才培养。
4.4健全种子机构,加强种子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明确规定,种子管理机构专门行使种子管理职能,包括品种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种子价格等。而各级国有种子公司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改善种子经营管理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对于种子市场管理,农业部门应成立执法机构,配备法律理论强、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专门从事种子市场质量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秩序的稳定。
种子管理部门要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种子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帮助种子经营者和用种农民提高对违法经营的危害性认识,依法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把《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审核发证关,杜绝人情证;农业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做好对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工作。作为经营主渠道的国有种子公司,要认真搞好种子的生产与供应,做好种子生产、加工、检验、包装和储备等各环节的工作,提高种子质量意识,遵守价格政策,公平竞争,以优取胜,真正做到货真价实,让广大农民群众放心和满意。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