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育种工作仍任重道远
肉牛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群资源又是影响肉牛产业的关键。近日,全国畜牧总站公布了2016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的种公牛站及种公牛名单,其中种公牛36个品种,共1748头。记者统计发现,仅荷斯坦牛这一个品种的数量就达640头之多,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和肉用西门塔尔牛数量共525头,而国内常见品种如夏南牛、秦川牛等品种,数量均不足50头。我国肉牛自主育种薄弱的现状可见一斑。
今年7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种群资源不足、技术突破困难等问题,当前,国外的品种的确远优于国内品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认为,推广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仍任重道远。
“牛劲儿”不足。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发布的《2016年牛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肉牛屠宰胴体重长期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暴露出肉牛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而首要原因,就是肉牛良种化程度偏低。
方向、资源、成本掣肘推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宁夏大学教授史远刚认为,育种体系不健全,良种化程度和覆盖率低,基础母牛流失严重,是制约我国牛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对当前国内肉牛育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曹兵海认为主要有三点:育种方向选择不当、母牛资源受限、资金投入不足。
“国内肉牛育种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未来仍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推广、应用。可以适当参考西方的一些育种经验,但不能照搬。”曹兵海认为,今后育种要从市场层面逆向思考,通过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有机联合,来决定未来的育种方向。肉牛育种也将会逐渐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辅助直至完全放手不干预的方向去发展,给育种更多自主性。吸引更多外来资金投入、帮扶,增强育种单位的发展活力是解决途径。
(宣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