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的多样化选

2016-03-28 05:53:29饶中亮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用瓷名家大师

饶中亮

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的多样化选

饶中亮

中国经济的快车,终于驶入了“新常态”。暴涨的房地产,虚高的汇率……都已经开始慢慢冷却下来。于是,有人说,现在是投资艺术品的好时机。我本人对此不敢苟同。投资之道,永远是逢低介入,逢高释出。但是,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投资标的的可比性:我们常说的,苹果对苹果。经济的疲软并不等于艺术品的疲软或高涨。市场上充斥良莠不分的伪命题,倒是投资者们首先需要高度警觉的。

二十年前,中国当代陶瓷收藏刚起步的时候,投资者面临的是什么情景?而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投资者首先要认真分析的。二十年前,国大师的称号,仅仅一家授予,人数极为有限。即使是这些大师,普通投资者要获取他们的资料,渠道极为有限。更不要说除了这些大师,其他的当代陶瓷品类。看看今天的情况吧:国大师的头衔已经是漫天飞舞。以至于人们开始为所谓的评选是否必要争论不休。二十年前,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主体,是海外投资者。日本的恩巴美术馆,新加波,香港等地的私人收藏,如今已经是经典。今天,购买的主体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海外收藏已经开始回流。来路清晰,见诸经典著述的藏品,更是被国人整体收藏。与此同时,获取艺术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甚至有时予人垃圾泛滥的感觉:毫无原则的吹嘘,自我的拔高,网络上的各种作秀,其实不过是为了一个展览,一个活动,甚至是一件作品的赤裸裸的推销。二十年前,艺术家们跑单帮式的满世界办展销。而现在,大部分作品是依靠各个大小中介完成的。价格呢,由几千元一件作品,上涨到几十万。个别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过去二十年间,经历了从几千到几百万的过山车般的行情,直到几年前的嘎然而止,不知去向。投资者现在面对所谓的“名家“作品的收藏,与其说是对“名家”作品的数量的追逐,更不如说是对“名家”内涵的探究。

过去二十年的当代陶瓷收藏市场的变迁,是一场极为生动的投资者教育。从对名家的盲目崇拜,到越来越回归陶瓷收藏的本真。如果说二维艺术空间是绘画的唯一且独特的技术特征,则陶瓷艺术要放在三维空间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欣赏价值。中国做为陶瓷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从近代开始已经逐步落后于世界陶瓷发展的整体趋势。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关注对陶瓷材料的更为有效和创新应用。这其中,不可回避对烧成技术的重新审视。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的作品,无论是否名家,无论是否艺术瓷,工艺瓷,抑或日用瓷,礼品瓷,都值得关注。惟“名家”马首是瞻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如今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化的选择。

北京机场销售的日用瓷 摄影:饶中亮

猜你喜欢
日用瓷名家大师
名家
散文诗(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0
名家
散文诗(2021年11期)2021-06-25 06:59:58
大师剪我也剪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名家之约
绿洲(2019年3期)2019-07-29 11:49:26
名家之约
绿洲(2019年1期)2019-02-22 05:49:28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中国化妆品(2018年3期)2018-06-28 06:21:20
日用瓷应注重实用性
景德镇陶瓷(2016年3期)2016-12-15 09:33:06
景德镇日用瓷定价实证研究
陶瓷学报(2016年6期)2016-04-07 02:54:41
大师版
日用陶瓷仿生设计的美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