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荷芳 徐 霞 顾成鹏 李 殷 贾彩霞 常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
常州市生产及流通中塑料桶装食用油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风险监测
□ 袁荷芳 徐 霞 顾成鹏 李 殷 贾彩霞 常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
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以来,食品中塑化剂的污染检测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2012年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的曝光,再次将塑化剂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塑化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所涉及食品也从饮料蔓延到白酒、方便食品、药品和调味品等。目前卫生部将婴幼儿食品、白酒、方便食品、食用油等纳入塑化剂风险监测的重点食品。基于此,对常州市生产及流通中塑料桶装食用油邻苯二甲酸酯类风险监测,对食用油中塑化剂的来源进行分析,了解常州食用油生产及流通领域中塑化剂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塑化剂即邻苯二甲酸酯类,又称增塑剂、可塑剂,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有毒化学工业添加剂。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苯甲基酯(BBP)等。塑化剂是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该物质,可增强其柔韧性、容易加工。目前,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塑化剂的影响,一旦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由于其性质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便会聚集在人体脂肪里不易排出体外,从而导致人体内残留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
食用油中塑化剂污染的预处理及检测方法的关键在于食用油基质的复杂性、其本身的低含量和检测过程中的干扰物质,为将结构相近的化合物进行良好地分离和测定,样品中塑化剂的提取和净化是关键步骤。常用的前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质联用法(LC-MS)等。
样品来源
生产领域内食用油样品来源:样品在常州市范围内随即选取9家食用油生产企业,各抽取原料油和成品油各1份,共计18份样品。
流通领域内食用油样品来源:选择钟楼、天宁、新北、武进和金坛5个片区。在被选地区的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随机购买不同品牌、不同规格型号的塑料桶装食用油,共计32份样品。
主要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7890A/7000B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QQQ);7683自动进样器;全自动凝胶色谱-在线浓缩系统(Free-style);万分之一天平(梅特勒-托利多);环己烷于乙酸乙酯(色谱纯);DBP、DEHP、DINP均购于Dr Ehrenstorfer。
样品的检测方法
根据《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21911-2008)以及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食用油塑化剂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采用GC-MS对样品进行DBP、DEHP、DINP的测定。
结果判定
依据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的函》,DBP、DEHP及DIN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3、1.5、9.0 mg/kg,检出值大于最大残留量,即视为超标。
50份食用油,DBP检测出了14份,检出率为28%,超标5份,不合格率为10%;DEHP检测出了8份,检出率为16%,超标2份,不合格率为4%;DINP检测出了5份,均未超标。
食用油中塑化剂的来源
从本次检测结果来看,常州市现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塑桶装食用油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出。食用油中出现塑化剂,除非法人为添加以外,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原料受环境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塑化剂大量使用到工业生产中,并由塑料制品迁移到环境中,如农作物生长过程对土壤或塑料薄膜中塑化剂的吸收等,都会使原料受到污染。二是在加工环节中产生,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一些由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的设备或管道,如果这些设备或管道中含有塑化剂,就很可能迁移到产品中,使得食用油受到污染。三是受到塑料包装的污染,目前我国食用油包装大多采用塑料包装,若塑料桶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塑化剂,其塑化剂则会慢慢迁移到食用油中。
控制塑化剂残留的建议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目前塑化剂已成为全球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物,目前被曝光的有食品包装材料、化妆品、药品、医疗器具、儿童玩具和食品等。基于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在法律层面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添塑化剂的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污染事件的防控机制。第二,相关部门加大对食品企业监督力度,对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塑化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进行不定期的抽检。第三,食用油企业需调整工艺、更换设备,杜绝一切生产过程中会带入塑化剂的可能。第四,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包装,可改用玻璃瓶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