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强国,汪 君,刘定远
(1.南江县经济作物管理站,四川 巴中 636600;2.南江县农业局,四川 巴中 636600)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南江县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产量、效益逐年上升。自2009年试种植高山蔬菜,到2014年全县已建成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20个,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组织20余个,蔬菜种植面积达10 666 hm2,总产量达36.8万t,产值达55 200万元,销售收入33 120万元。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已成为城郊和中心场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骨干产业。为促进南江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们对该产业获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南江县属盆周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370~2 507 m,相对高差2 137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阳光充足,热量较为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 ℃,无霜期平均257 d,平均日照时数为1 570 h,年均总降雨量为1 172.3 mm,年均相对湿度为71%。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 383 km2,森林覆盖率65.5%,总人口7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9万人,城镇居民13.46万人),有耕地2.89万hm2,其中:田1.71万hm2,地1.18万hm2,人均耕地0.05 hm2。
2.1.1 蔬菜需求总量逐年增加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常住人口由90年代末的6万增加到13.46万(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加上学生和流动人口,总人口约18万。按每人每天0.5 kg蔬菜计算,每天需疏菜90 t,一年需3.3万t。
2.1.2 原有蔬菜基地逐年减少
近年来,随着建设用地量的增加,县城周边原文星村、黄金村、红塔村、文光村等城郊一线、二线老蔬菜基地相继被征用,新建基地耕地质量差、设施不配套,菜农缺技术、缺资金,商品意识薄弱。
2.1.3 蔬菜价格高,居民意见大
由于本地蔬菜生产量减少,蔬菜供应主要依赖个体菜贩子贩卖外地蔬菜,而外地菜不仅价格高,而且新鲜菜少、优质菜少、过期菜多。如2010年春节,蒜薹卖到了36元/kg,豌豆尖16元/kg。
2.2.1 生态环境优越
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米仓山南麓。地形地貌多样,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四季分明。河谷冬暖,高山夏凉,适宜时令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发展;南江属于山区县,森林面积大,植物种类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5.6%,土壤、大气、水源无工业污染,适宜生态蔬菜种植。
2.2.2 区位优势明显
南江地处成渝陕经济圈金三角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巴广铁路,及巴陕高速、巴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距成都308 km,西安432 km,重庆520 km。到成都、重庆、西安全程高速仅3~4 h车程,有利于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更方便蔬菜产能储运、加工和销售。
2.2.3 野生蔬菜资源丰富
南江县山林丰富,野生蔬菜种类多,主要品种有竹笋、蕨菜、香椿、折耳根(又名鱼腥草)、车前草等20余种。这些野生蔬菜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效益。对这些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既可满足人们对蔬菜种类的需求,又可发挥其经济效益。
3.1.1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到2014年,全县建成高标准保障性蔬菜基地1 400 hm2(其中:城市保障性菜地建设800 hm2,乡镇保障性菜地600 hm2),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1 000 hm2。
3.1.2 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全县建成蔬菜加工厂1座,厂房3 000 m2以上,蔬菜加工线2条,年加工蔬菜1.6万t。建智能玻璃温室大棚1 200 m2,钢架塑料温室大棚50 000 m2,蔬菜展示厅1 000 m2。建蔬菜超市8个,营业面积1 600 m2,农贸蔬菜市场52个。
全县组建蔬菜生产专业村51个,专业合作社116个,蔬菜种植大户1 743个,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大户”“公司+农户(散户)”的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生产经营模式。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南江利用县内海拔跨度(370~2 507 m)、温差大的地域优势,山上山下按季节分品种规划,春冬时节种植大棚蔬菜,夏秋两季种植露地蔬菜。2014年全县订单生产蔬菜10 000 hm2,总产量18万t,产销收入34 740余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平均增收2 000元以上。鲜菜畅销巴中、广元、汉中,加工的泡豇豆、萝卜干、泡菜远销重庆、成都、西安、上海等大中城市。
为加快南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县政府十分重视高山蔬菜生产,始终坚持把发展高山蔬菜生产作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解决城乡居民“菜篮子”、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来抓。“十二五”期间,县政府及时提出了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开发目标,并在每年年初召开高山蔬菜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产销经验,表彰先进,下达当年工作指标,安排数百万元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同时,为调动山区农民发展高山蔬菜的积极性,免征高山蔬菜的农特税及所有规费[1]。
南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整合“金土地”、“千粮田”等项目建设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蔬菜基地,使蔬菜基地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堰、渠、路、电配套设施完善。
2013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重庆环永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上营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巴中茂鑫泡菜加工厂,建联盟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小兵农场,建红旗万亩蔬菜基地[2]。2014年回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李朝军,建梨子坪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些企业的入驻,成功助推了南江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
高山蔬菜种植均在海拔500 m以上的偏僻山区,面域广、分布散,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工作量大,条件艰苦。为进一步引导山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科技人员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宣传、发动种植高山蔬菜,抓点树样,推广新技术。2009年以来,农业部门以每年发展200 hm2面积、抓2个重点乡、1个示范点的目标开展工作,并逐年落实、圆满完成,2013年实现了大面积开发目标。目前已发展14个乡镇、63个行政村种植高山蔬菜,5年间农技人员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的种植村,共举办技术培训220期,受训11 343人次,技术咨询28 200人次,发放资料30 000余份,提高了农民科学种菜的水平和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在科技培训形式上,采用集中上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特别是对新发展乡镇的培训全面、细致、深入浅出。为方便服务菜农,科技人员经常深入基地,进行面上巡回检查指导,通过跑田间、蹲地头、走村串户,及时了解农情,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面对面交流生产经验,为菜农排忧解难。同时,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优势,积极开展技物结合,组织引进各类新品种、新药肥、新设施,通过乡(镇)、村、合作社农资服务网点,送到广大菜农手中,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技术与物资保障。
近年来,经多方努力,南江县高山蔬菜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高山蔬菜基地水利、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一些园艺设施、良药良肥的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开发也受到了影响,制约着高山蔬菜的发展。
发展高山蔬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从事高山蔬菜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很强,尚缺乏有实力、有能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产销体制上制约了高山蔬菜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建立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网络,对生产进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3]。
虽然高山蔬菜基地运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但大部分菜农仍以“菜农+菜贩”的“短期利益结合体”形式运作,该模式在蔬菜营销队伍中占主导地位,原菜、粗菜上市现象普遍,产后商品化处理亟待提高。高山蔬菜生长在空气洁净、昼夜温差大的高山区域,其水质、土壤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质量优于平原生产的同类产品,若在采收后加以适当净化、包装处理,相信南江无公害高山蔬菜一定会更加俏销。
近年来,农业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经常深入菜区,对生产源头的农药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杜绝了高毒农药在生产中的使用和农药残留超标事件的发生。2013年农业局和县市技术监督局联手制定了《南江县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南江县高山蔬菜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从而把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逐步纳入了标准化、法制化轨道。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全县蔬菜生产企业进行了质量认证,但是对品牌创建认识不高,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十三五”期间,南江县高山蔬菜将紧扣发展主题,以实施“放心菜”工程为载体,立足本地实际,调整品种结构,注重高产优质并重,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
进一步开发适宜种植的土地资源、山野菜资源,优化品种结构,引进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增收[4]。
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要在积极引进农业“三新”技术,强化综合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促进产业增效。同时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逐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行产后包装和延长保鲜,提高高山蔬菜的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扩大。
大力培植兴办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提高社会化组织程度,真正让农民做产、加、销的主人;内联外引,鼓励并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企业,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参与生产经营,共同来建基地、拓市场、打品牌,推动高山蔬菜产业化发展。
建立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与信息传递。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各品种的种植面积,促进高山蔬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