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滨娟,邓丽萍,王礼献,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与途径
杨滨娟,邓丽萍,王礼献,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笔者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包括: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生态;保护;关键问题;对策;江西崇义客家梯田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业遗产进入全球视角。2012年3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致力于把传统农业系统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不仅保护传统农耕技术和农业生物物种,还保护农业遗产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物景观、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信仰、礼仪习俗等。随着这些重要工程的逐步启动,中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特别是对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是极有利的,同时也为崇义客家梯田模式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崇义客家梯田主要分布在罗霄山脉与诸广山脉连片的上堡乡、思顺乡、丰州乡等乡镇,涉及18个村,全县共有客家梯田2024.5 hm2,主要核心区位于上堡乡,涉及10个村,共有梯田1491.1 hm2,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其继承保存至今的稻谷品种、牲畜品种、有机肥品种、传统农药品种等对研究传统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舞春牛、牛俗等农事习俗,让人们了解到远古时代人类与耕牛的密切关系,同时为民间歌舞、戏曲的传承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文化空间。但崇义客家梯田如今却面临着人口流出严重、农业生产利润低下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产量下滑,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的严重后果。鉴于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所具有的重要历史认识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示范价值等,有必要通过政府力量将其有效保护起来,并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多层次立体景观的开发及休闲农业的崛起,解决当地农民多途径的就业问题、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问题。因此,笔者从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挖掘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以期提升梯田区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梯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也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1.1系统性
崇义客家梯田历经漫长历史的演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着正常的能量流通、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等生态功能,其所形成的“森林、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充分利用了森林和竹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它依托山势,在不同等高线上修筑大大小小的水田,通过山顶种植树木和竹林截留、储存天然的降水,形成泉水密布的高山湿地,湿地的水以溪流、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庄、梯田,而大面积的水田和河流水汽蒸发后在空中形成云雾又以雨水的形式回灌山地与河谷,形成了一个优良的水利灌溉循环系统,有效减少了洪涝、干旱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同时,梯田的建造几乎完全顺应等高线,减少了土方量,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并且梯田上都留有一定面积的植被,用以涵养水土,成为雨水的吸收和过滤系统,构成了整个梯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还是一处小的人工生态系统。冬季,田里灌水,浸烂残留的稻梗、杂草,播种红花草肥田植物,水鸭在水田里自由觅食。春耕季节,土地翻耕、插秧,田埂上种黄豆,部分水田还撒上鱼苗。鸭子和鱼类能有效减少水田中杂草的生长以及病虫害的发生,黄豆发达的根系则使田埂即使在雨水较多的时节也不会轻易地垮塌,豆类作物独有的固氮特性和鸭子、鱼类的粪便以及冬季种植的肥田植物增加了水田的肥力。正是这种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保障了崇义客家梯田持续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
1.2可持续性
崇义客家居民很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崇义客家梯田,人工修筑的水渠和山泉水把村庄与农田联系起来,使村庄内生活用水经水渠流入农田,在增加农田地力的同时,也起到了净化自然的作用,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秋收后牛、鸭、鸡等禽畜散养田间,让家畜觅食散落田间的谷物,以及杂草的籽实和田间的昆虫。而秋后至次年春季田埂、田边、地角上的青草,也会成为被放养牛羊的饲料。秋收后水稻秸秆直接还田,与冬季散养田间的牲畜粪便一起在田中发酵,从而增强了土壤肥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或恢复这些传统,将成为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
1.3独特性
首先,中国三大梯田中,云南元阳梯田是哈尼族创建的,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是壮侗苗瑶等民族共同创造的,而崇义客家梯田是由客家先人在逃避战乱时,为了繁衍生存,开凿山林,历经800余年千辛万苦建造的,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其技术体系和知识体系都呈现出与其他梯田所不同的独特价值。
其次,自然属性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稻谷品种、牲畜品种、绿肥品种、土制农药品种等具有富硒、有机的独特性。土壤富含硒等元素,加上很少使用农药,生产的高山梯田富硒有机大米、高山富硒有机茶等产品纯天然、无公害,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产品,这是其他梯田所没有的。
再次,崇义客家居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农耕技术、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文学等不同于其他农区的文化习俗,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在长期的梯田耕作中,勤劳智慧的崇义客家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如“春牛文化”、“猎酒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等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客家风情及地方特色。
1.4濒危性
劳动力不足是崇义客家梯田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大量农村剩余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对梯田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上堡乡有些地方已出现田地荒芜的迹象,有田不种,任野草疯长;还有的田地已改作旱地,种植玉米、红薯、花生等易于管理的经济作物。除此之外,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农作物质量已明显下降,也是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才能实现科学保护,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5活态性
崇义客家梯田有800多年历史,大量客家先人的进入使崇义客家梯田日渐繁盛。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许多优秀的传统农耕技术均以活态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作物轮种、套种、灯火除虫等农耕技术至今仍存在于梯田劳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崇义客家居民在800多年恶劣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摸索生存之道,逐渐创造出了一些最能体现客家梯田文化的文化习俗,如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堡舞春牛”以及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莳田俗”、“秋收俗”、“牛俗”等,常年打猎带上既解渴、解饥又能御寒的糯米酒而创造出的“猎酒文化”,重视粮食习惯而形成的“红白喜事”等等。这些最能体现客家居民主观创造性,最能代表客家梯田稻作文化的文化习俗,体现了客家人民坚守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向自然要“粮”又尊重自然的和谐品质。
1.6动态性
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并不仅仅作为一种景观存在着,也并不仅仅作为固态的或是已经死去的文物被精心保护着,它是一种动态的农业遗产,保存着可观的传统品种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同从不停息的河流。甚至包括层层梯田,年年都在使用、修复、扩展,以动态的方式传承下来。
2.1传统物种趋于减少,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下降,受到外来入侵植物的威胁
梯田上方生长着茂密的竹林或阔叶林与竹林混杂的森林,涵养着梯田所需的水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传统种植模式生产集约化不高,缺乏市场化、组织化的运行,影响范围与力度有限,不具备规模优势,很难与现代化农业展开竞争,导致当地农民逐渐改变作物种植品种,种植传统农作物变为种植玉米、红薯、花生等易于管理的经济作物,传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传统稻谷品种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如今,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取代了更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使其有逐渐灭绝的趋势[1]。传统的作物品种已少栽种,高粱、粟子、向日葵在当地有灭迹的可能。
另外,入侵植物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也产生了严重威胁,破坏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参照《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2]、《中国外来入侵种》[3]和国家环境保护局2002年公布的“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4],有外来入侵植物28种,隶属于13科,24属,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1种,占总入侵种的39.3%。这些外来入侵植物,多数属于农业生产中的杂草,如北美独行菜、土荆芥、空心莲子草、刺苋、皱果苋、一年蓬、大狼把草、牛膝菊等。这些外来入侵植物多为一般性杂草,恶性入侵种不多,因而,目前对本地的危害相对较轻,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尚未构成严重威胁,但必须认真对待,早除早防。但空心莲子草、小飞蓬、大狼把草和红花浆草4种入侵植物不仅对农林业影响比较严重,还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农田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过多施用化学肥料,弃用有机肥,使土壤性状可持续性下降;滥用农药使害虫抗药性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益虫大量死亡[1]。而且本地没有对土壤进行酸碱含量的测定,施肥比较随意,往往不合理、不科学,反成肥害。20世纪50年代以前,本地只有农家肥,如人畜粪尿、火土灰、秆灰、牛骨粉等。田中的肥料只是田墈和田内的青草,人称“卫生田”。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大规模种植红花草、萝卜青等绿肥,90年代中期以后,田块分包到户,不便统一管理,加上人们已习惯使用化肥,因而绿肥作物逐渐弃而不种。2001年以后农药新品种增加,长期使用农药将对农作物造成药害,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2.3传承能力下降
上堡乡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业种植为生,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利润低,且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大批年轻人外出打工,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紧缺。以水南村为例,该村共1589多人,2012年外出打工人数达800多人。该地区的青壮年人群很少有留下来务农的意愿,并且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技术也掌握甚少,只有年迈的老人留在村中打理农事,而当这一批务农的老人不再有从事农业生产的身体条件,那么耕地将面临荒芜的境遇,这给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严峻的考验。
3.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3.1.1有序开展了发掘工作从基础调查着手,摸清家底,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普查工作。普查重点包括对客家文化习俗,农作物品种,牲畜品种,农家肥、化肥使用量及比例,生物灭虫法及农药使用与比例,农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等。尤其对客家文化习俗建立了较完整的资料库,其中“舞春牛”是村、乡、县乃至市一级每逢有重大节庆时都会表演的节目,并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年米果”和“艾米果”则成为村民和游客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3.1.2大力开展了保护工作一是崇义县从全县角度重点保护开发崇义客家梯田,将崇义客家梯田纳入了全县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二是积极联系江西省林业厅扶贫挂点梯田核心区──水南村,制定5年扶贫开发规划。两年多来,省林业厅共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实现扶贫规划,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扶贫先进事迹也被中国绿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三是加快建设崇义客家梯田基础设施,完成水泥硬化路面大于20 m,自来水、电、通信网络、电视网络等进村入户,村民生产生活的硬件质量明显提高。四是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梯田保护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规模经营。对崇义客家梯田核心景区的梯田种植农户实行财政再补助900元/hm2,连补3年,并对承包粮田不种粮者,不给予现行的粮补款,谁种粮食谁得补;加大土地摞荒执法力度。按照《土地管理法》[5],对梯田摞荒的农户按标准收取闲置费,并对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终止其承包权,收回发包的耕地。
3.1.3大力推进了梯田开发工作一是发展富硒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崇义客家梯田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很少施用化肥农药,为未来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遗产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且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
3.1.4大力促进了多功能农业发展崇义客家梯田在传统的耕作中,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传统的农耕方式很好地保存下来。同时,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气候、土壤、生态优势,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打好富硒富锌、绿色、有机“金字招牌”,大力发展“高山大米、高山茶、毛竹、高产油茶、果林、休闲农业”优质农业产品。尤其注册了“高山梯田”牌商标,生产出了“高山梯田牌野香粘”有机大米和“高山梯田牌野香粘”有机粥米。
此外,崇义客家梯田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把林农产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建设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示范区,延长服务业链条,增加林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2保护成效
3.2.1生态环境优越农业遗产地以中山—中低山地貌单元为主,海拔多在500~800 m之间。该地位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境内森林植被保护完整,森林覆盖率92.6%。境内水质清新,空气质量好,耕地污染少,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小黑桫椤、白豆杉、香果树、野大豆、喜树等1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树种;其中有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酋猴、水鹿、穿山甲、黑鸢、松雀鹰、白鹇、虎纹蛙、彩臂金龟等4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此外,上堡乡政府及人民很早就意识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严格禁止工业开发,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特点,境内水质清新,空气质量好,基本上无环境污染。
因此,遗产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资源、舒适的气候资源以及种类众多的生物资源,这些都对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生态环境上的保障。
3.2.2梯田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较强对于梯田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充足的水源,而齐云山丰富的植被在涵养水源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梯田发展的重要保障。阳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南侧,森林覆盖率达96.8%,被誉为江南面积最多、原始生态保存最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植被密集,珍稀物种众多,山谷中的小溪涓涓,随处可见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娃娃鱼。阳岭森林生态系统也因植被众多截留、贮存天然降水,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崇义县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与森林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的还有淡水生态系统与梯田生态系统。淡水系统中河流是最主要的,崇义的江河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是章水干流重要的支流。河流以大江、小江、扬眉江为主,文英、上堡、思顺、金坑、聂都、义安、新溪等河次之,这些河流源自高山森林里,是森林系统的蓄水功能使得当地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平均河流密度达到0.441 km/km2。它依托山势,在不同等高线上修筑大大小小的水田,通过山顶种植树木和竹林截留、储存天然的降水,形成泉水密布的高山湿地,湿地的水以溪流、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庄、梯田,而大面积的水田和河流水汽蒸发后在空中形成云雾又以雨水的形式回灌山地与河谷,形成了一个优良的水利灌溉循环系统。并且,梯田上都留有一定面积的植被,用以涵养水土,成为雨水的吸收和过滤,构成了整个梯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2.3传统农耕方式保存良好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较之其他地区的农业用地,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的数量有限,传统农耕方式保存良好,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梯田及其耕种的传统,很好地解决了丘陵坡地不适于种植水稻的问题。因此,基本上还属于原生状态保存较好的农区,这就给农业遗产的保护,奠定了技术以及文化上的基础,也是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前提。
客家传统社会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情况和各种农作物生长特性,经过长期用心观察,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逐步积累总结而成琅琅上口、易记易懂、代代相传的农谚俗语,用以指导生产,不误农时。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即春节一过,就要考虑一年的生产计划,查阅“春牛图”,看哪一天是“惊蛰”,掐着日子就要开始一年的耕作了。客家地区的农民重视精耕细作,抓好生产劳动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方面的农谚俗语有:“肥田不如先肥秧,十分谷子九分秧”、“秧田拔草(稗草),田里收宝”、“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积水如积谷,修塘如修仓”、“稻草回了田,一年顶两年”、“种田两件宝,猪粪红花草”等。此外,在耕作技术方面的农谚也不少:“犁尖对牛头,犁田不用愁”、“耙田耙三遍,头遍耙骨,二遍耙肉,三遍耙皮”、“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一碗饭”、插秧“上季浅,下季深”等。
此外,农谚俗语饱含了客家农民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真知灼见,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客家人崇拜土地神是爱护土地、保护土地的具体表现,“狗有守更巡夜义,牛有耕田活命恩。”保护山林的乡规民约保证了客家地区的人民有个“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生产、生活环境。可以说客家农事民俗文化起到了节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持了人们和大自然的虔诚亲近。
3.3存在的问题
3.3.1知名度不高与红河梯田、龙脊梯田等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相比,崇义客家梯田的知名度并不高。对于如何发展提升当地稻作文化遗产经济的探讨还明显不足,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更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无法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3.3.2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杂交稻高产增收,日常管理相对简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更多人选择了种植杂交稻来替代传统有机水稻。这就使得传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传统有机水稻品种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
3.3.3资金扶持缺乏崇义县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范围,遗产所在地上堡乡是省定贫困乡,经济发展落后,虽然县政府可以给予更多的宽松政策,但县级财政也属吃饭财政,财力有限,没有富余的经费投入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发展与保护。
3.3.4旅游休闲功能单一由于忽视梯田稻作文化旅游观光的整体保护与综合开发,使部分主题梯田旅游功能单一、内容单调。例如梯田观光旅游受季节性影响大;农家乐除了果蔬采摘、垂钓以外,没有针对其他喜好人群的配套设施等。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和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3.3.5基础建设发展滞后该遗产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带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崇义县的旅游经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非常薄弱,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产业链,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发展滞后,这也是梯田稻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开发的劣势所在。
3.3.6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等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3.3.7农业劳动力紧缺,传统农耕技术传承受阻上堡乡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业种植为生,而随着现代文明和新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年轻一代进城务工者明显增多。该地区的青壮年人群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管理复杂的农业生产劳动,很少有留下来务农的意愿,并且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技术也掌握甚少,只有年迈的老人留在村中打理农事,而当这一批务农的老人不再有从事农业生产的身体条件,那么耕地将面临荒芜的境遇。这些因素都使传统梯田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给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严峻的考验。
3.3.8当地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全面有些观点认为,农业遗产就是农业观光,这种理解是相当不全面的。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之所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是因为它有着古老且优秀的农业文明传统,二是因为这里拥有大片竹林以及原始生态环境做支撑。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起到渲染、衬托景区氛围,为生态景观增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平衡生态的作用。如果仅仅将其视为重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那么很容易对崇义客家梯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将严重威胁整个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副作用远远大于正作用。
3.3.9传统种植模式市场竞争力不足尽管传统农作物可以满足人类多口味的需求,但这些品种普遍产量低、成本高,且传统种植模式生产集约度不高,缺乏市场化、组织化的运行,影响范围与力度有限,所以不具备规模优势,很难与现代化农业展开竞争。此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方式也使得种植者难以获得广泛准确的市场信息、难以宏观把握供需情况,加之缺少高效的服务支撑体系,从而难以形成产业合力,经济收益很难获得保障。以上这些因素将导致当地农民改变作物种植品种,由种植传统农作物变为种植经济作物,例如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约56%的农民种植毛竹,其中有些村民的毛竹收入占总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这一现象如果继续演化,势必将威胁梯田的种植面积及生物景观[6]。
4.1总体思路
崇义客家梯田是中国三大梯田之一,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因而需要对其农业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包括对崇义客家梯田农业遗产价值的评估,以及对梯田系统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信息的有效分析与评估,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目标,切实可行的保护路径和切实有效的规划方案。崇义客家梯田的传统农耕方式符合生态文明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可以成为崇义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切入点,提出在确保崇义客家梯田不受任何破坏的前提下,实现从“农业产地”向“绿色农业产地+农业观光地”的巨大转变,决心将崇义客家梯田打造成为中国梯田稻作农业系统的重要窗口,进而实现崇义县产业结构的科学转型。
4.2途径与措施
4.2.1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崇义客家梯田拥有内容丰富的稻作文化和现代先进的稻作生产加工技术。要尽快根据粮农组织的要求,系统收集、整理与崇义客家梯田稻作文化系统有关的资料和文化表现形式,积极进行申报,力争尽快列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要在当地干部和广大群众中普及传统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技术,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其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物种、传统技术等。要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合理划分三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4.2.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院校的沟通联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崇义县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7]。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等新品种推广,加强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应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4.2.3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对崇义县客家文化服务的开发,既要体现现代的管理服务方向,更要突出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品质,这是一个双重设计,尤其是对旅游六大要素的服务开发,要将其作为景区景点中的组成因子加以对待,如对景点导游员除了要培养其应有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技巧,更要对其进行客家品质的灌输,掌握客家文化知识[8]。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定位,高标准做好《上堡景区旅游整体规划》和《上堡景区旅游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在充分保护上堡梯田稻作文化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发展上堡梯田旅游业,集中整合上堡大峡谷漂流、上堡温泉、上堡整训旧址、冰川遗迹、万丈山观光茶园、华仙峰原始森林、赤水仙生态茶园等旅游资源,推动上堡梯田稻作文化的发展。在遗产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遗产,而且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现在崇义客家梯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发展,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是遗产地开发旅游最担心的。包括观光农业等的生态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积极而有序的开发则对遗产保护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收益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旅游能带动建筑、交通、餐饮、娱乐、通讯、商业的同步发展,农民可以从中获益,从而愿意参与农业遗产的保护[9]。
4.2.4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在传统耕作技术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耕作文化的多样性,特别要争取年轻人从事相关的保护与保存工作。要培育一批熟练掌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技术、优秀的口传非物质文化、传统民居建筑和工艺技术等技能的传承人。鼓励村民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对遗产区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进行乡土化的管理。加大对崇义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的宣传力度,强化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
4.2.5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崇义县政府要为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保护提供更加实惠的优惠政策,如对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提供专项保护资金;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业、生态产品生产等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保护区内的居民在生活和生产上予以政策和经济补贴等等,以此推进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进度。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梯田保护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规模经营。对上堡梯田核心景区的梯田种植农户实行财政再补助900元/hm2,连补3年,并对承包粮田不种粮者,不给予现行的粮补款,谁种粮食谁得补。加大土地摞荒执法力度。按照《土地管理法》,对梯田摞荒的农户按标准收取闲置费,并对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终止其承包权,收回发包的耕地[11]。完善崇义客家梯田稻作文化保护区域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在所有开发项目运作前,均须进行包括生态评估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申请许可证。另外,对于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应制定明确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对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形成定期报告制度[12-13]。
4.2.6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实施资金奖励、农资补助等措施,鼓励农户对荒田进行复垦,在确保现有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稻作耕种面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充分利用崇义客家梯田很少施用化肥农药的传统生产工艺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上堡高山有机水稻品牌,提高水稻产品附加值。
4.2.7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和5个乡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启动23个重点病险山塘加固整治,抓好县城防洪工程(北门段、章源段、中城河段)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道路、供电设施建设,启动过埠大桥、文英互通至黄石(湘赣界)公路建设,完成80 km以上通组公路硬化,投入370万元修复因高速公路建设损毁道路,投入220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抓好关刀坪220 kV输变电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抓好12个省级贫困村和35个市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坚持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和谐秀美社区[14-19]。
保护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客家梯田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而且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Altieri M A.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ectent,significance,andimplicationsfor development[Z].2003.
[2]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2.
[3]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1.
[4]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EB/OL].http:// dzwjyjgs.aqsiq.gov.cn/zwjyjy/swaq/wlyhsw/200610/t20061028_ 17582.htm,2002,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3.
[6]郭晓利,宇文威胜.浅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草业,2001,13(4):18-19.
[7]王满.浅析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34(2):216.
[8]吴萍.江西省崇义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浅析[J].文学界,2014(3):252-253.
[9]闵庆文.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其保护[J].学术探索,2009(3):12-14.
[10]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阿郎.正确处理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N].红河日报,2013-11-22007.
[11]马逸麟,梅丽辉,王玺,等.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2):29-32.
[12]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7.
[13]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6630):253-260.
[14]尹飞,毛任钊,傅伯杰,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05):929-934.
[15]杨延伟.姜堰市水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1:58-60.
[16]许纪泉.武夷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17]宋祥甫,邹国燕,吴伟明,等.浮床水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5):489-494.
[18]Wall D H,Bardgett R D,Kelly E F.Biodiversity in the dark[J]. Nature Geoscience,2010,3(5):297-298.
[19]Dominati E,Patterson M,Mackay A.A framework for classifying and quantifying the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soil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9):1858-1868.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Hakka Terrace in Chongyi,Jiangxi
Yang Binjuan,Deng Liping,Wang Lixian,Huang Guoqin
(Research Center on Ecological Scienc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Jiangxi,China)
To ens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of Hakka terrace in Chongyi,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causes,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discrimination of terrace ecosystem.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approach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were proposed,mainly included establish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ng area,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alent introduction,promoting tourism service rich in Hakka culture characteristics,improving people’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consolidating modern rice agriculture industry system and promoting rural an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thus to accelerat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Protection;Key Problem;Countermeasures;Hakka Terrace in Chongyi,Jiangxi
S-1,S19
A论文编号:cjas160400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横向课题“‘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生态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研究”(9131205436)。
杨滨娟,女,1985年,山东淄博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通信地址:330045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区志敏大道1101号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yangbinjuan27@sina.com。
黄国勤,男,1962年,江西余江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学、生态学、农业发展与区域农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通信地址:330045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区志敏大道1101号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2016-04-06,
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