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婧/文
崇明 临时住所要有“家”的安全
谭 婧/文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带给人们归属感的地方,有了房才有了家。所以从“蜗居”到“蚁族”,只要围绕着房子,从来就不缺新名词。
近几年来,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热词“柜族”悄然兴起,这个“柜族”不是富贵的“贵”字,而是衣柜的“柜”,专指在集装箱里居住的群体,他们大多是在工地上干繁重体力活的打工一族。虽然“柜族”是新名词,却并不是新现象。走过建筑工地,除了高高的吊塔和层叠的建筑框架,最显眼的恐怕就是工地周围白色面板的活动板房了,这就是工地为建筑工人们提供的临时住所。如果工期较短,不少工地更喜欢租“柜子”当宿舍。
这些年“70后”的丁鹏辗转于上海各个工地打工,除了过年回家和农忙时节,其他时间都住在工地上的员工宿舍。“最早在工地上做事,住的都是搭建的活动板房,有次看到那样的集装箱,我还挺纳闷,这不是运货的么还能住人?”丁鹏自嘲地笑了笑,“不过累了一天,有地方住就不错了,将就将就不碍事。”
今年,丁鹏接的是崇明翠竹路上一个在建工地的活儿。这是个大工程,仅建筑面积就有24万平方米,工友超过了500人。前段时间,崇明消防部门在工地宿舍旁建起了一个微型消防站,因为建筑工地上往往电焊等动火作业较多,又堆放着大量可燃物,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像丁鹏这次呆的工地还有地下空间作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和伤亡。有了微型消防站,就能对初期火灾“迅速出击”,把火灾扼杀在苗头。
这间微型消防站也是上海市首个工地内的微型消防站,配备有灭火器、安全绳等灭火救援设备,还安排了12名工地人员,每班5人、24小时全天候值班。当然,这间微型消防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了提高自救能力,崇明消防部门还督促15个员工宿舍区超过150人的大型建筑工地全部建立微型消防站,缓解“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尴尬局面。
此外,崇明消防还开展了消防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对工地内使用的防火门、消防应急灯等产品进行检查,在检查的6类消防产品中发现了5个不合格产品,处罚了1家单位。
消防人员在外来渔民聚集区进行检查。
与丁鹏这样哪里有活就住哪里不同,崇明陈家镇东滩南首的团结沙地区,长期聚集着一大批外来渔民,最高峰时这里有上千人居住。庞大的居住群,带来的不仅是五花八门的违章搭建,还有严峻的消防安全隐患。就拿渔民老陈一家五口来说,他们住的房子里,仅有一部分是水泥砖石的建筑,其它全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用泡沫夹芯彩钢板搭建的违章建筑。房间里并不像在建筑工地还有一些简单的配套设施,渔民们做饭、洗澡甚至日常用电都非常不方便,“入海口”的生活险象环生、隐患重重:电线、袜子、充电器四处都是,两个做饭用的液化气钢瓶赫然摆在门口。
初步统计下来,像老陈家这样用易燃材料搭建的违章建筑共有170间,建筑面积近5500平方米。由于条件简陋、居住者数量多等原因,私拉电线、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违规用电用气用火的现象并不少见。然而,当听说这里被确定为县级消防安全重点区域时,不少渔民不以为意。靠水生活的他们,总觉得海就在不远处,有水还怕火吗?
面对渔民的不理解,崇明区政府转换了思路,成立起综合治理的工作组。这支工作组不光有公安、消防等常规部门,还特别针对渔民群体加入了水务、渔政、边防等部门,他们先后12次开展专题会议,借助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清退300多人,拆除了2800余平方米的各类违章建筑,最终端掉这片“入海口”的火灾隐患。
对每一个在外务工的人来说,有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总比无处安身好太多。但即使是临时的“家”,也该有“家”中起码的温暖与安全。
“家”可以是临时的,但安全不能。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崇明区公安消防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