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卓资县文物管理所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庙坡底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卓资县文物管理所
卓资县 庙坡底遗址 金元时期
庙坡底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庙坡底村北1公里的山间梯田,东南距卓资县城约35公里,西南距呼和浩特市约3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0'47"、北纬 41°01'86",海拔1353米(图一)。2014年6月~7月,为配合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卓资县文物管理所对庙坡底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及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庙坡底遗址位置示意图
庙坡底遗址坐落于阴山山脉南麓的山间梯田中,依山傍水,地形复杂。柳沟河流经遗址东侧,向西南汇入大黑河。遗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50米。遗址内梯田高低错落,海拔高度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级变低,遗址北端的海拔高度较南端高15米。梯田曾为农地,目前大多荒置,杂草丛生。根据梯田分布情况,可将遗址划分为南、中、北三区。其中南区北端的土埂上堆积着大量石块、灰砖、筒瓦、板瓦,以及少量碎瓷片,梯田表面散落着灰陶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片、白釉黑花瓷片、钧釉瓷片。当地村民曾在南区发现过钱币窖藏。中区地表散落有灰陶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片、白釉褐花瓷片、钧釉瓷片、红绿彩瓷片、灰砖碎块、瓦片等遗物,分布较南区密集。北区田埂上堆积着大量碎砖、碎瓦、石块,少见瓷片。当地村民平整梯田时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薄厚不均。钻探结果表明,北区、中区、南区的文化层堆积厚度分别为1.1、0.5~1.7、1~1.5米。
本次发掘范围位于遗址中区南部,共布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图二、图三)。共清理灰坑28个、石墙1条(图四),出土各类遗物100多件。
图二 遗址范围及发掘区位置图
图三 发掘区
发掘区的上层文化堆积已被破坏,现存文化层堆积由东向西逐渐变薄,地层堆积最厚处厚约0.7米。现以T1107北壁剖面为例,将地层堆积介绍如下(图五)。
第1层:耕土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约0.1~0.2米。出土少量元代陶瓷碎片和砖瓦碎片。该层下叠压28个灰坑(H1~H28)和1条石墙(SQ1)。
第2层:元代文化堆积层,以灰褐花土为主,土质疏松,距地表深0.1~0.2米,厚约0.25~0.3米,出土遗物有大量陶瓷碎片、铜饰、铜币、石臼等。此层下为生土层。
T1108、T1109之间的第2层堆积中有许多碎瓦,碎瓦堆积的平面形状为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9米,厚约0.3米。碎瓦堆积下为生土层,没有发现建筑基础。该碎瓦堆积与石墙(SQ1)应为同组建筑。
遗迹主要为灰坑和石墙。
(一)灰坑
共28个。全部开口于耕土层下,分布集中但无规律,其中T1007中14个(H1~H14),T1107中14个(H15~H28),部分灰坑之间存在打破现象。灰坑大小不一,灰坑最大者为H10,口径2.21米;最小者为H7,口径0.53米。灰坑普遍较浅,深度在0.35~1.1米之间,大部分灰坑内无遗物。根据形状可分为圆形斜壁圜底坑(1个)、圆形直壁平底坑(24个)、椭圆形直壁平底坑(3个)三类。
H7 位于T1007东部,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层。圆形坑口,斜壁,圜底。口径0.53、深0.45米。坑内堆积为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出土了少量炭化谷物(图六)。
图四 发掘区总平面图
图五 T1107北壁剖面图
图六 H7平、剖面图
H23 位于T1107西南部,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层。圆形坑口,直壁,平底。口径1.62、深1.10米。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出土了少量动物骨骼、泥质灰陶片和白釉瓷片(图七)。
H16 位于T1107东南部,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层。椭圆形坑口,直壁,平底。东西长轴1.34、南北短轴1、深0.48米。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无遗物出土(图八)。
(二)石墙
SQ1位于T1109东部,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石墙叠压于耕土层下,建在生土层之上。残存墙基部分,以石块垒砌而成,石块之下铺有垫土。残长9.5、宽0.5米、残高0.3~0.4米。
图七 H23平、剖面图
图八 H16平、剖面图
出土遗物主要为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其中生活用品有陶瓷碎片、铜器、铁器、石器等。
(一)陶器
陶器轮制而成,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器类有盆、罐、瓮、陶拍、砚台、陶钱等。器皿类陶器器形较大,但无完整器物。
陶盆 1件(T1107②:2)。泥质灰陶,残。口微敛,卷沿,曲腹,平底。口径18.5、底径7.2、高6.7厘米(图九,4)。
陶双耳罐 1件(T1008②:5)。泥质灰陶,残存口部。侈口,束颈,环形立耳。口径15.6、残高6厘米(图九,3)。
陶瓮 1件(T1108②:30)。夹砂灰陶,残存口部。敛口,口沿外卷,圆唇,筒形腹,上腹部有一周联珠形附加堆纹。口径50、残高10厘米(图九,5)。
陶拍 1件(H3:2)。泥质灰陶,柄部为空心圆柱形,圆形拍,拍面较平,拍面上遍布圆形凹点纹。拍面直径约12厘米,凹点纹直径0.7、深0.2厘米,拍体残高5.6厘米(图九,7)。
陶砚 1件(T1108②:20)。灰黑色澄泥质地,砚面呈梯形,砚首略宽于砚尾,砚堂较平,下斜形成箕形砚池,砚底面有一椭圆形凹槽,凹槽周围三面有足墙。长6.7、首端宽4.5、尾端宽4.1、高1.5厘米(图九,9;图一六)。
陶钱 1枚(T1009②:10)。正隆元宝,泥质灰陶,圆廓圆穿,范纹皆阴文,“正隆元宝”四字为反书楷体阴文,旋读,范背无纹。钱径2.35、厚0.5、穿径0.7厘米(图一四,6)。
(二)瓷器
瓷器以白釉瓷最多,其次为白釉褐花瓷和黑釉瓷,钧釉瓷、红绿彩瓷、青釉瓷及青白釉瓷的数量相对较少,器类有碗、盏、盘、瓶、罐、瓮等,部分瓷器带有墨书款识。
图九 出土遗物
白釉褐花浅腹碗 1件(T1009②:11)。残,敞口,浅弧腹,圈足,足底中心有乳突。灰色胎,施釉前敷白色化妆土,内壁施满釉,釉色白中泛黄,内底部有一周涩圈,外壁施半釉,下腹及足底露胎,无化妆土处的釉色青灰且透明。碗内壁中部绘一周褐色线纹,线纹上缀有绽放的褐色花朵纹,圈足内用墨书书写“士”字。口径16.2、足径4.9、高4厘米(图一○,9)。
酱釉瓷盏 1件(T1108②:17)。侈口,斜腹,平底。灰黄色胎,内壁腹部及内底均施釉,外壁及外底部均露胎,口沿、外壁及外底部均有黑色烟熏痕迹。口径5.5、底径3.5、高2.6厘米(图九,1)。
黑釉瓷盏 1件(T1108②:35)。侈口,斜腹,平底。灰黄色胎,内壁腹部及内底均施釉,外壁及外底部均露胎。口径6、底径2.7、高2.7厘米(图九,2)。
白釉褐花筒形罐 2件。突唇,深直腹。T1109②:5,下腹及底部残缺,浅黄色胎,内壁仅口部施釉,外壁施釉前先在胎上敷白色化妆土。外壁口沿下绘两周褐色线纹,线纹下绘褐色写意折枝花卉纹。口径10.6、残高6.2厘米(图一○,11)。T1107①:4,下腹及底部残缺,浅黄色胎,通体罩透明釉,外壁施釉前先在胎上敷白色化妆土。外壁口沿下绘两周褐色线纹,线纹下绘褐色写意折枝花卉纹。口径21、残高10.2厘米(图一○,12)。
白 釉 褐 花 四 系 瓶 1件(T1107②:1)。残,小口外撇,圆唇,束颈,颈肩之间对称附四个双条形系,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下部,圈足,足壁外撇,中心有乳突。瓶壁较厚,瓷胎灰黄粗疏,施釉前敷白色化妆土,外壁施透明釉,下腹和足底露胎,内壁肩部以下露胎。四系上涂有褐彩,腹部由上而下绘三圈褐色线纹,线纹之间绘数组褐色写意折枝花卉纹。口径6.1、最大腹径21、足径9.7、高31.5厘米(图一○,13;图一五)。
蓝釉香炉 1件(T1108②:38)。仅存腹部,束颈,鼓腹。黄色胎,外壁表面模印一条翱翔的飞龙,内壁露胎,外壁施蓝釉。残高4.9厘米(图一○,10)。
带墨书款识瓷片 全部为碗底残片,在碗底露胎
处书写墨书款识。T1109②:17,圈足内墨书“张代平”(图一○,7)。T1109①:3,外壁腹部墨书“秋奇”(图一○,4)。H3:1,圈足内墨书“李”(图一○,6)。T1009①:1,碗底残片,圈足内墨书“韩”(图一○,3)。T1008②:1,圈足内墨书“士”字形款识(图一○,1)。T1108②:4,圈足内有字迹潦草的墨书款识(图一○,5)。C:3,发掘区附近采集,腹部和圈足内皆有墨书款识,腹部墨书可辨认的有“王广”(图一○,2)。C:8,发掘区附近采集,圈足内墨书两字(图一○,8)。
(三)铜器
铜器有铜簪、铜钗、铜耳坠、铜饰片、铜灯盏、铜钱等。
铜簪 2件。簪首略宽于簪尾,簪首无装饰,根据簪身形状分两型。
A型:1件(T1108②:13)。簪首扁平,簪身呈圆柱形,簪尾尖圆。长14、宽0.2~0.6厘米(图一一,2)。
B型:1件(T1108②:25)。通体呈扁条形。长13、 宽0.2~0.6厘 米( 图一一,1)。
铜折股钗 1件(T1109②:14)。通体呈长U形,钗梁光素无纹,双股中间略细,尾端略粗。长10.5厘米(图一一,4)。
铜耳坠 1件(H9:1)。整体呈“S”形,以圆柱形铜丝弯折而成,头端的铜丝较细,尾端粗钝。头端铜丝上下穿两颗椭圆形珍珠,并在珍珠下方卷曲成漩涡形,珍珠上方用细铜丝作螺旋式缠绕,并向下绕过两颗珍珠,对其形成撑托作用。坠高4.1厘米(图一一,3;图一九)。
铜 饰 片 1件(T1109②:18)。椭圆形扁平片,正面微突,背面略凹,其中一端有7个错行分布的小圆孔。长3、宽2.4、厚0.1、孔径约0.2厘米(图一一,7)。
贝壳形铜饰片 1件(T1108②:32)。整体呈贝壳形,环形系梁,通体较薄。长6.5、宽5.5、厚0.05厘米(图一一,9)。
铜灯盏 1件(T1108②:22)。灯柱及灯座残失,仅存圆形盏盘,侈口、弧腹,圜底,外底残存一小截灯柱。口径5、残高2.2厘米(图一一,10)。
铜钱 共8枚。T1108②:7,开元通宝。楷书,直读,方穿,光背。直径2.41厘米(图一四,4)。T1007②:4,圣宋元宝。篆书,旋读,方穿,光背,直径2.38厘米(图一四,1)。T1109②:19,景祐元宝。篆书,旋读,花穿,光背。直径2.53厘米(图一四,7)。T1107①:1,元祐通宝。行书,旋读,方穿,光背。直径2.45厘米(图一四,8)。T1109②:13,元祐通宝。行书,旋读,方穿,光背。直径2.37厘米(图一四,5)。T1007②:3,崇宁通宝。楷书瘦金体,旋读,方穿,光背。直径3.48厘米(图一四,9)。C:9,皇宋通宝。发掘区附近采集,楷书,直读,方穿,光背。直径2.46厘米(图一四,2)。T1008②:12,装饰钱。圆形外廓,穿缘呈内弧形,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延伸出斜尖纹。外廓与穿孔之间遍布圆珠纹,方穿右侧有一个凸起月牙纹,方穿下方靠近外廓的位置有一个圆形小针孔。钱背无廓缘,穿孔上方焊接一条“U”形弯曲的小铜钮,穿孔左侧有一个下凹的月牙纹,其位置恰好与钱面上的凸月牙纹相对应。钱背上的金彩脱落严重。直径2.09、厚0.16厘米,重3.6克(图一四,3;图二〇)。
图一二 出土石器
(四)铁器
铁镞 1枚(T1108②:3)。镞首整体呈三角形,菱形截面。长4.4、宽1厘米(图一一,8)。
铁钉 4枚。根据顶帽形状,分为二型。
A型:3件。泡钉,圆伞形钉帽。根据钉身形状分为二亚型。
Aa型:2件。钉身四棱柱形,钉头较尖。T1108②:2,长11.8、钉帽直径6、钉身宽0.6厘米(图一一,12)。T1108②:31,钉帽残缺,残长10.4、钉身宽0.8厘米(图一一,5)。
Ab型:1件(T1109②:1)。钉身圆柱形,钉头尖圆。长9.2、钉帽直径3.3、钉身直径0.6厘米(图一一,11)。
B型:1件(T1108②:24)。环首钉,钉首弯折成环形,钉身四棱柱形。长7.5、钉身宽0.4~0.7厘米(图一一,6)。
(五)石器
石臼 2件,分二型。
A型 1件(T1009②:3)。残,臼壁和臼槽均为圆形,直口,圆唇,弧腹,平底。口部外壁有两周突棱,突棱之下雕凿一圈仰莲瓣纹。口径13.6、底径10.4、高13.8厘米(图一二,4)。
B型 1件(T1009②:9)。底部略残,方形外壁,圆形臼槽,口部略大于底部。口部微侈,斜腹,平底。外壁表面有许多纵向凿刻痕。口边长14.7、底边长12、臼槽直径10.6、高13.8厘米(图一二,3;图一八)。
门砧石 1件(T1008②:11)。半球形,顶面较平,中心有圆形凹槽。口径15、凹槽直径3.4、高15厘米(图一二,2)。
石雕 1件(T1108②:5),残,整体造型疑为狮子踩绣球,现仅存兽足部分,兽足踩踏在圆形球体之上。残高11厘米(图一二,1)。
(六)陶建筑材料
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等,数量较多,但破碎严重。
兽面纹圆瓦当 1件(T1109②:3)。边缘略残,边轮较宽,当面图案为威严凶猛的兽面,眉弓粗壮,小眼圆睁,蒜头鼻,呲牙咧嘴,额头及两鬓的毛发卷曲成绺。当面直径12厘米(图一三,1、图一七)。
图一三 瓦当拓片
图一四 铜钱及陶钱拓片
图一五 白釉褐花四系瓶(T1107②:1)
图一六 陶砚(T1108②:20)
图一七 兽面纹圆瓦当(T1109②:3)
兽面纹半瓦当 1件(T1108②:28)。当面局部残损,宽边轮,边轮上有一道凹线,当面图案为凶猛狰狞的兽首纹,双耳向两侧耸立,双眉粗壮弯曲,怒目圆睁,呲牙咧嘴,额头及两鬓毛发飞扬。当面残长13.9、宽8.7厘米(图一三,2)。略窄于瓦尾,截面为圆弧形。外表光素,凹面内有清晰的麻布印纹和箍扎痕。瓦长33.8、头宽17.4、尾宽22、厚1.8~2.8厘米(图九,8)。
筒瓦 1件(T1108②:39)。浅灰色瓦身,横截面为半圆形,瓦舌向凹面束拢,凸面光素,凹面有麻布印纹,局部可见褶皱痕。长30.6、瓦头宽14.2、瓦尾宽14.6、厚1.6~3.2厘米(图九,10)。
陶角 1件(T1109②:4)。建筑屋顶构件龙吻的角部,略弯曲,表面刻划叶脉纹。残长18厘米(图九,6)。
图一八 B型石臼(T1009②:9)
图一九 铜耳坠(H9:1)
图二○ 装饰钱(T1008②:12)
板瓦 1件(T1108②:40)。浅灰色瓦身,瓦头
庙坡底遗址在当地村民平整坡地成为梯田的过程中已被严重破坏,现存地层堆积较薄,出土遗物较为破碎。第1层下灰坑普遍较浅,出土遗物以元代陶瓷碎片为主。灰坑的形成时间主要有元代和现代两个时期,现代坑系当地村民在发掘区挖坑寻找遗物所致。地层堆积及灰坑的上半部分皆被毁坏,使所有灰坑的开口都位于同一平面,为灰坑年代的准确界定增添了困难。
碎瓦堆积中出土的兽面纹圆瓦当(T1109②:3)与托克托县出土的金代兽面纹瓦当①相似,兽面纹半瓦当(T1108②:28)与赤峰敖汉旗出土的元代纪年瓦当范②图案相近,据此可知碎瓦堆积可能源自于金元之际的一处大型建筑,残存的石墙可能是建筑群落的一部分。“正隆元宝”陶钱(T1009②:10)的出土,表明庙坡底遗址的年代上限可追溯至金代,但发掘区内没有发现金代的地层和遗迹,反映出元代居民对金代文化遗存也曾进行过非常严重的破坏。
第2层出土的白釉瓷、白釉褐花瓷、黑釉瓷,钧釉瓷、红绿彩瓷、青釉瓷、青白釉瓷皆是元代常见的瓷器类型。白釉褐花四系瓶(T1107②:1)、白釉褐花浅腹碗(T1009②:11)与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四系瓶(JC12:65)、直口盘(T0539③:3)③的造型图案相似,其纹饰疏朗俊逸,体现出元代绘画追求神似和简逸,重视情感发挥的时代风貌。
H9中出土的铜耳坠(H9:1)在蒙元时期较为流行,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蒙元墓葬出土的金耳坠(SZⅡM1:1、SZⅡM2:2)及铜耳坠(SZⅡM9:1)④即为相同的造型和工艺,蒙古国后杭爱省胡拉哈山谷M8也曾出土过一枚类似造型的金耳坠(M8:12)⑤。
装饰钱(T1008②:12)是元代妇女佩戴的一种特殊装饰品,又称“春钱”。元人吾衍《闲居录》中载:“至大改元,妇人首饰皆以金银作小钱,戴之谓之春钱。”⑥春钱的出土实物并不多见,李逸友先生曾对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古城及元上都城南砧子山第34号墓中出土的2枚春钱进行研究,并认为春钱悬佩在簪、钗的上端,钱上穿孔用细线吊悬,行走或摇头时能产生轻盈摇曳的美感⑦。
庙坡底遗址周围没有发现城墙遗迹,遗址面积也小于其它金元时期的县级城址,应为当时的一处低于县级建制的集镇遗址。庙坡底遗址位于元代木怜道驿路的沿线上,该驿路是从上都出发,向西经丰州西北甸城山谷出天山,西北至汪吉河,向北行达和林。庙坡底遗址西南距丰州城约32公里,东距被认定为元代燕只哥赤斤站赤的卓资县土城子⑧约15公里,庙坡底遗址由于靠近驿路,势必会为保障驿路畅通和物资补充供给起到辅助作用。此次发掘因面积有限,尚不清楚遗址的街道布局及房屋分布情况,也未发现碑刻一类能够准确判定遗址名称的文字线索,许多问题仍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工作去解决证实。
附记:本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为宋国栋,参加发掘人员有曹鹏、李春雷、包苏那嘎、麻志强、那仁毕力格、郑建勋。发掘期间得到卓资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卓资县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执笔:宋国栋 曹 鹏 李春雷马 婧 马 艳
绘图:马 婧
拓片:李 威 曹 鹏
摄影:宋国栋 曹 鹏
注 释
①陈永志:《内蒙古出土瓦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拓片144、145。
②邵国田:《赤峰敖汉旗出土元代纪年瓦当范》,《文物》1987年第7期。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65页、彩版八○,1、2。
④魏坚、李兴盛、谢寒光:《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及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705页。
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09页。
⑥(元)吾衍:《闲居录》,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孙道明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⑦李逸友:《略论元代的春钱》,《中国钱币》1994年1期。
⑧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党 郁
Zhuozi County; Miaopodi Site; Jin and Yuan Period
From June to July, 2014,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Zhuozi County jointly excavated Miaopodi site, which located in Miaopodi villiage of Qixiaying town, Zhuozi county, Ulanqab City, and the excavation area is 500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28 ash pits, 1 stonewa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earthed objects such as pottery shards, bronze, iron and stone artifacts are similar with the relics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t is preliminarily conceived that the site should be a town for commodity exchange, a status lower than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