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6-03-26 22:10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迁址借书学区

人机大战

7岁会玩各种棋后,就想攀登棋类最高峰——围棋,然棋力增长过缓,文学兴趣滋生。一日作文课上,炮制科幻小文一篇,幻想自己突然打遍天下无敌手,因为兜里揣着神器,它通过眼镜给我发信号,指点我每一步落子。这神器大概对应今天的AlphaGo。可这一天真来时,我有点吓坏了,李世石还敢迎接挑战,我却只在电脑前忙活,想找到人工智能的命门,确认它无法掌控人类。这期杂志一口气读了,脑洞有点开,哲学家的话受用。微信上发现袁越《阿法狗有什么可怕的?》一文,诸多疑虑有了清晰的理性分析,有些释然。

北京 蒋文杰

名校迁址

我区实验小学地处市区中心,办校已有近70年历史,可称得上是全区的名校。我家就住在校区内。从我的父亲,到我和我的儿子、侄孙,一家四代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我对这所小学有特殊的感情,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早已与周边社区构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2014年9月,侄孙小明告诉我,他所在的实验小学要迁址了,迁到7里外的城西技工学校内,技工学校几年前已迁到海边港区,而市区另一所小学迁到实验小学校区,名为区第一小学。

学校迁址,对于居住在原学区内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本来校区内的学生离校仅有半里到3里多路,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走读,不需家长接送。可学校迁址后,路途就远了,孩子们上学要跑7里多路,有的甚至要跑10里多路,骑车上学不安全,风里来雨里去,家长也不放心。迁址前,该校也曾征求过家长意见,要求孩子留在原校区读书的也可以办理转校手续。只有少数家长不同意孩子随校迁,仍留在原校区读书。侄孙小明仍留在原校区,由于老师、同学变了,他对新班级不适应,上课开小差,还在想念原班级的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有所波动。

名校迁走了,原学区的二到六年级学生大都到新校区上学,只有一年级新生在新校区招生,将逐年取代原校区学生。名校为何迁址?据说这是区政府研究决定的,是为了拉动城西房地产经济。名校迁址也能拉动房地产经济?如果能,为何不多办几所名校?10多年前,该县级区城市规划是向西发展,房地产开发商抓住机遇,纷纷在西区开发商品房。后来,因形势发展需要,政府新领导班子又研究决定,市区改为向东、向港区发展,结果西区好多商品房无人购买。所以,区政府决定将这所名校迁到西区,因为实验小学教学质量好,知名度高,加上迁址后,实验小学紧靠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为了方便孩子在名校就读,这样购买学区商品房的人就会增多,以此拉动西区商品房销售。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多大效果,名校迁址了,新学区的商品房价格仍在涨,但售房形势却仍然没有好转。

我认为,即便政府想通过拉动商品房销售带动城西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原学区孩子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何况,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名校与学区文化如何续存的隐性问题。如果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有文化价值而不是名校效应看得更重一些,这件事完全可以换个思路——名校不迁址,在城西办所分校,配备优质师资,提供一流教学,同样可以吸引市民购买学区商品房。

江苏大丰 一读者

何不让人多读书?

每次到图书馆去借书,管理员刷借书卡时都要问一声:“你是余毛毛么?”我说是。我没听过他们问别人,一直纳闷为什么要问我。同事中也有办借书卡的,有天中午,他得知我要去还书,叫我把他的书也代还了,并说他这阵子没时间看书,不再借了。我听了灵机一动,说把你的借书卡给我,我多借两本。

到图书馆,选好了书办手续时,被告知不能代别人借书,我这时才恍然明白为什么每次借书时他们都怀疑地问我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我的名字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是个女孩子,怕我用了别人的证来借书。这让我很感慨,说真的,到图书馆借书虽然是免费的,但借阅者还是要花一定的成本。我的家在城市的西边,我的单位在城市的北边,而图书馆在城市的东边,无论我是从家里还是从单位里到图书馆,都要倒两次车;遇上刮风下雨,有时也还打个车;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我每次借书都是匆匆忙忙,很少在书架前从容地寻寻觅觅,所以有时候借回来的书很不对头。我们这个城市的图书馆规定读者一次只能借两本,借期15天,超过时间就罚款。如果读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的大部头书,15天两本是够了,但读薄一些的小书,比如一些散文随笔集,15天两本就嫌少,往往是不到一星期,我就得来还书借书,这样也就加大了金钱和时间的成本。

如果说怕读者用别人的借书卡借书会带来管理上的漏洞和麻烦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怕一个读者多占用图书资源就很没有必要,我认为完全可以允许读者再多借一到两本书。图书资源不够?再追加就是。打造书香社会是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每年追加一点购书经费,对于一个有近600万人口的地级市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蓄水池,它的功能首先是吸引更广泛的人来汲取精神的养分,我认为它该担忧的是读者少看书,而不是多看书。对一些读书欲望较为强烈的人应该有一定的扩张空间,借阅图书的数量适当放宽一点,没空读的自然是少借或不借,因为毕竟书到期不还时还有个罚款措施来调节,这会让人在借书时适可而止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衡量,我认为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最可以说明问题,它越开放越便利,文明程度就越高。

安徽安庆 余毛毛

没过完年的人

大年初五,我从好友微博上意外得知邻居小熙于前一天突然病逝,我实在是不愿意相信。我往家里打了几个电话,问了小熙的事。他年富力强,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初中上完,在家养过几年长毛兔,收入微薄。其间还试着养过狼狗,但在上世纪90年代偏远的乡村,这似乎“超前”了点,不过这也表现出他的市场意识。后来他去了北京,做了一段奶茶生意,不久就回来了。接着,在大家都还用小型手扶拖拉机收割小麦的时候,他却花近万元买了一台小型收割机。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措,看上去也很有前途,却不料跨省作业的大型收割机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浩浩荡荡接踵而至。他应该也想过拥有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但成本高昂。他的小型收割机再无用武之地,甚至只能当零件、废铁卖掉,赔了几千块钱。不过这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但他也发现在家里没多少机会改善自己的境遇。他去了广州,跟一个亲戚在建筑队干了几年活,也买了几台机器在地铁包了一点工程,据说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也有说是二三十万元的。像他这样的收入在村里没几个,方圆十里八里也不多见,也算很有成就的人了。村里每年外出的人有一半多,大部分一年能落下五六万块钱就算很不错了。

“成功”的代价竟是如此惨重,小熙早两年就查出有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在我的想象中,他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即使40多岁,应该也像年轻时一样壮实。会不会就是这一点,让他对自己的身体过于自信而不在意“小毛病”?四五十岁的人在乡村本来是最壮的劳动力,很多人这个时候有病也不在乎,能扛就扛。很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农村人四五十岁就患上了重病。他是一个很朴实很大方的人,有时还很豪爽,这次回来过年,初四中午陪客人喝了几杯酒,晚上突然发病,等家人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即使及时发觉送到十里外的乡镇卫生院,恐怕结果也不会乐观,何况村里路也不好,救护车进不来,自家开车出去也得折腾一阵子,而村里的医生并不能帮上多大忙。

人们都很为他惋惜,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正在上大学,最小的刚刚读小学。他的父亲三年前已经离去,母亲也年近古稀。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在外打拼,如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以后这一家人会面临怎样的艰难?

村里还有不少人这次没有回家过年,他们是否知道了这件叫人伤心的事?跟一个多年在外打工的邻居谈起这事,他说听到这消息就落泪了。他已经十来年没回家过年,漂泊在外,总是希望能多挣点,让一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但这种希望说不上渺茫,却很艰难,除了过年,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日,有种没完没了的疲惫感。他还提到,他的一个表哥前两年在建筑工地发生意外,也是撇下了一家人,想起来心里就很痛。我也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记下这个故事,让我的心离家乡近一点。

河南唐河 马长军

猜你喜欢
迁址借书学区
图图借书
迁址公告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借书
2017年第三批农药企业迁址更名备案名单
2017年第三批农药企业迁址备案名单
图图借书
2016年第五批农药企业迁址更名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