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来 三北建设带来了这些变化

2016-03-26 09:06杜加一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北造林生态

杜加一

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持续走过了38年。

这项旨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的生态工程,早已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该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计划分七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而在这三十多年的建设期内,三北工程既遇到过无数困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

树立生态文明典范

三北工程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3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在我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除去这些直观的绿色景观外,三北工程38年的探索实践也展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之路,更生动反映了我国追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奋斗历程。工程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项目实施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而工程铸就的伟大精神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实施三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既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又全面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将风沙土尘拒之门外

在早年的总体规划中,三北工程所涉及的地区包含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总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些区域遍地黄沙,周围寸草不生,人迹罕至。连年的干旱、风沙和水土流失,还伴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但在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展后的几十年间,三北地区生态平衡得到了重建、恢复和改善。

而今,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每年481平方公里的沙漠逐渐又变回了土地,极大地拓宽了沙区人民的生存地区。

再例如在祁连县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保护森林资源、造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林牧矛盾和高寒、缺氧、干旱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林业生态治理进程的瓶颈。为此,祁连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紧紧抓住生态建设这条主线,坚持依法治林、依法兴林,立足生态保护,以1998年9月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禁止天然林采伐的公告为标志,采取“护、封、禁”相结合的管护体系,使全县232.8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和72.6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立足于保护与建设并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2.8%增加到了14.9%,增加了2.1个百分点,林分单位蓄积由2000年的每公顷111.4立方米增加到到每公顷134.7立方米,增加了23.3立方米。在实现生态效益的最优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根本性目标。

而作为重点治理地区的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0.4%和29.1%,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已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除此以外,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4%。一些列的数据充分展现了三北工程在防沙护地方面的惊人成绩。同样是内蒙古地区,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采取“灌草乔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结合,以封飞为主”的林业治沙技术路线,连续35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实施飞播造林,建成了绵延460公里,面积达466万亩的飞播林草带,有效阻挡了沙漠的扩展和蔓延。飞播造林增加了播区植物种类,提高了植被盖度,削弱了风力,减少了输沙量。

林业重获新生与发展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截至2012年,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7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

在加强林业建设的同时,有些地区还创新造林模式。黑龙江省青冈县以村屯绿化为重点,实行造林与造景结合模式,实施“护村林、护宅林、街道林、庭院经济林、闲田隙地见缝插绿”的五位一体模式,对道路绿化实行以育代造结合模式。“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同期造林总量的90%以上。

各地特色生态经济齐发展

不仅林业的发展推动了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受益远不止于此。目前,三北地区已发展经济林567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8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240个村、15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而作为三北代表性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也因此收益不少。三北工程进行期间,国家还推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内蒙古共投入资金156.01亿元。其中,中央共下达补奖资金125.46亿元。不仅如此,自治区配套政策也及时跟进,筹集落实配套资金30.55亿元。 项目惠及牧民146万户、534万人,使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粗放型草原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型。

与此同时,处于黄土高原西端,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循化县,借助特殊的黄河谷地地理位置及得天独厚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在省、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一核两椒”特色经济产业。到2015年底,营造以辽河、香玲等品种为主的百亩以上核桃基地23个,栽植面积达4.9万亩;花椒以循化“大红袍”品种为主,栽植面积达0.75万亩;循化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梨枣0.1万亩。核桃年产量260吨,花椒年产量70吨,辣椒年产量3250吨,梨枣年产量30吨,实现产值3870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带动退耕农户2652户,增加收入1200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从源头减少水土流失

对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政府始终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

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38.6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再看一下水土流失。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6吨,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也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4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

类似的数据不胜枚举,三北工程为该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猜你喜欢
三北造林生态
我的三北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