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之建构

2016-03-26 13:33:05赵善青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回归自然生态批评人与自然

赵善青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生态批评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之建构

赵善青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科技与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恶化日趋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精神世界。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批评应运而生,重新审视并试图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立足于自然的地位与价值,来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与现状,同时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最终认为:人类自我救赎之路是回归自然。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与自然;回归自然

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污染已是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之事实。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两者关系的疏离与异化导致的,也是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付出的代价。生态恶化、生态危机、生态意识、生态关怀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到底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具体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应该说,当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演愈烈,灾难不断,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必须找到现实而又合理的途径来实现自我救赎。

一自然的地位与价值

(一)自然的地位: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自从人类产生之后,就不断寻找不同的方式来证实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不发达,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是循着自然的变化而展开的。自然是主体,人是客体,人们依赖、敬畏自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科学被无限制地放大,人被物化,世界被机械化和数字化。人成为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断裂,自然成为一个深不可测的噩梦,人的自我和人格迷失在深渊里[1]。

当自然成为人类劳动实践的客体,当冷酷的、理性的科学法则代替了和谐的自然精神,人类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大力改造自然界。自然被人类剥夺了固有的状态,安置在一个陌生的秩序中。淳朴的人性消失了,熟悉的环境也渐行渐远。人们的内心也逐渐地分裂,天人合一的和谐佳境已然成为历史。以自然价值观为根基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发展、创造和利润。人类无节制地从大自然索取,只求最大限度地受益,而不去考虑自然的承受力和人类将为此付出的代价。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自然界这一实体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我们口中所说的自然分为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层,自在自然。所谓自在自然指的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那一部分;第二层,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指的是经过人类加工的那一部分。不管是在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其都具有独立性,并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不可能消除或者改变的。随着时间的交替变更,自然界会按照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的生物,都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某些相应的行为。不只是人类,任何生物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以及生态需求,而且所有生物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极其古老、庄严的自然历史的延续,在大自然中拥有继续存在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当人类的活动破坏了整个自然界的时候,自然界必然会反过来报复人类,人类将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恩格斯曾指明: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会报复人类。自然界的报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滞后性,当前的沙尘暴等都是自然界报复的滞后性体现;另一方面,必然性。如果人类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大自然必然会惩罚人类,让人类为自身的行为付出代价。

(二)自然的价值:既具工具性又具目的性

自然的价值不是由人类赋予的,而是其存在所固有的,自然的价值就在于其存在本身。在自然界发展的过程中,人处于最高的地位。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人的所有生命、天赋、能力和灵感都是源于自然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

对于人的物质生活而言,自然起着工具性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自然界占据基础性的地位[2]。从本质上来讲,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所说的自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第二是人外在的自然。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讲,又将人外在的自然划分为这样两个部分: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然而到了近现代之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对于人的精神生活而言,自然也起着工具性的作用。在前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注重团结、友情、亲情。自然被作为充满神秘而永恒的力量受到敬重和崇拜,人们从自然那里汲取精神上的力量和滋养。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是自然,人类的心灵家园也是自然。当高山、植物、大河等经过人类加工之后,就变成了人类的精神食粮,自然就具有了审美价值。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需求,人类会借助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人类的目光仅仅放在自然的工具性价值上,如果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只是不计后果的采伐和野蛮的征服,并且利用现代科学使自然成为人类的生存资源和改造工具,结果必将是灾难性的,并必然导致人类的最终死亡。

二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形态的存在形式

在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形态的存在,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自然界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具有同一性。从表面上来看,人类的行为危害到了自然界,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人类危害自然的行为最终也会危害到人类自身。

站在自然的立场上来讲,人类所在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我们将参与生态系统运动的物质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它与无生命系统相结合来交换物质、变化能量以及交换信息。在生命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关系比较稳定,具体表现在生物种类、生物数量这两个方面上。人类社会这一子系统也是由多个相互依存的物种组合起来的,在这个系统中,它们都占据着一定的位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生态系统形成比较复杂的机制。人类社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保证生态平衡是最基本的。如果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远远超过了上述制衡机制的承受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然遭到破坏,从而危害到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类社会。

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来讲,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人类有着极强的塑造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等会造就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信仰。但是人类的发明也改变了生存家园的塑造作用。正如自然主义诗歌中所表达的那样,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机器成为城市的主宰;电灯泡的发明颠覆了昼夜的节奏;电子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真实的世界逐步被幻象所取代。人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状态也逐渐被重新塑造。比如,当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也会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像图瓦卢等国家的人们,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家园。

总而言之,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自身天性中的很多特征都是自然塑造的,也已经在自然中被体现出来。自然不只是毫无生气的客体,自然和人类一样也有多样的情绪变化和机智的思考。人类不应该只从工具性价值的立场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人类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3]。

三人类自我救赎之路——回归自然

不管是人类的生存还是发展,都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高形态是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统一。要实现这样的和谐,人类必须将自然界中的资源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产及生活的节制、节省,还要考虑到给自然以相应的回报与补偿来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点[4]。

在古代,很多学者就已经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那个时候,一切自然之物在人们看来都是熟悉而亲切的,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和慰藉,她和人类融为一体[5]。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也是非常有限的,也比较重视回报自然。而在高度发达的不同文明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对人类社会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人类通过放逐自然来寻求灵魂的解放。

人类无节制的从自然索取资源已经严重破坏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进而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危害到人类的精神与灵性,是时候人类必须反省自身的行为,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了。那么,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该如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

第一,努力提高人类的主体能力,不仅用于利用自然,更要用于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和谐。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自然界,保护自然界,找到和谐共生的途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利用科学技术捍卫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生态发展。

第二,适当改革人类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制度会影响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来缓解调和。当前人类社会制度普遍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统治,但这种缺乏稳固根基的统治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的关系。改革人类社会制度就是要人类复归自然,与自然进行内在的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三,用诗和文学作品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投射之地,也确定无疑是一条灵魂解放之路,唤醒那些已经迷恋于所谓科学理性与现代文明的人们是当务之急。那些歌颂自然、张扬自然的价值观的诗歌,那些暴露都市生活的无聊丑陋和现代文明的堕落罪恶的文学作品惊醒了大批读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文学和生态审美。然而现代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态度是复杂而恶劣的:大多是描述那些短暂的、瞬间的体验,风格华丽铺张,而且充满理性的影子,但同时又描述了困惑、疏离、落寞等负面性的心理体验[6]。真正具有救赎作用的诗和文学作品在唤醒人类的同时也必将引导人类逃离已经厌弃的现代社会生活,回归自然,体验纯净的自然和人性之美。最终恢复自然的本真,实现人类自我救赎。

人类必须清楚,自然与理性无关、与科学无关,自然不会理会人类的一厢情愿的主体建构[7]。自然是亲是仇,决不依赖人类的意志。人类要树立起尊重自然的理念,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的行为,调整自身的行为,站在长远的立场来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

完美的自然就是人类完美的心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本质上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人类发展的历程正是人类找寻自我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走上一条复归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是迟早的事情,新的黄金时代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Ryan, Michael, Douglas Kellner. Camera politica[M].Bloominton: Indiana UP, 1988.

[2]Smith, Philip.100 best-loved poems[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5.

[3]曹霞.《塞斯的学徒》中的和谐自然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偕妄[M].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张要登,吕景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前提分析——兼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校:简小烜)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ZHAO Shan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590,China )

Abstract:Modern society is dominated by science and reason, which heavily deteriorated the world ecosystem as well as human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Eco-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ises to re-examine and reconstruct this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natur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esents the idea that returning to nature is the ultimate resolution for human being.

Key Words:eco-critic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生态批评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之解构与建构”,编号:2012188。

作者简介:赵善青(1975— ),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3-0086-03

猜你喜欢
回归自然生态批评人与自然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6:41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毕肖普生态精神一瞥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商情(2016年43期)2016-05-06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