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艳芳
摘 要:现在的中专语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有着许多的不利因素存在。本文就中专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当今的困境,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做出探讨。走出困境主要在于环境的优化,老师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的激发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困境;对策
中专学校是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的不仅仅是基础水平的教育还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等,这样的教育是为了向企业直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员工。这就要求学校在一定的时间里,不但要为学生们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还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所谓做好就业准备就是让学生们可以完成对工作能力的基本训练,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礎就是让他们受到每个劳动者都应受到的基础教育。
一.中专语文的困境
中专语文在整个中专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素质。但不得不承认,中专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偏差,目前,中专语文教学是处在一条夹缝中的:一是关于专业教育,在中专学校,学校更多的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语文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是沦为附属品,学校课时的分配不均也很明显;二是关于研究对象,中专语文教育并没有那么多的研究者,更多的时候是遭到忽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教育过程的,因为中专的语文教育既不像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那么多人关注,也不像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有那么优越的环境,它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基本没有什么社会认同感。
曾经有调查表明,大多数中专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以及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非常的差,中专生中公开发表过文章的更是几乎为零,这就是如今中专语文的处境。新生基础差;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贪图享乐等等都是中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这些都问题直接导致了中专生的语文水平偏低。
二.解决困境的对策
想要改变中专语文教学现在的处境就要从优化人文教育环境,提升老师的素养以及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人文教育环境
中专学校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以语文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语文在所有科目中的地位,而不是让我们民族粗壮的文化根基被如今的经济时代热潮给切断冲垮。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我们需要的是不仅仅是基础文化和专业知识,还有适应能力,综合技能等等,而这些要求都是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的。
中专学校在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都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而不是把语文当作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学校应该确定语文在中专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让专业教育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们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中专语文老师素养
老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优劣和教育的质量,如果连语文老师自己的素质都不高更何谈学生。新世纪的中专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新时代的教学观和现代的教学能力。社会在高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们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需求,那么老师就应该去帮助学生把学习方向从单纯学习课本知识转向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实践力和适应力。老师还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们的身心,与他们平等对话,让自己的教育可以和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激发他们更多的发展潜能。最后,中专语文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多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方方面面吸取经验,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将课堂气氛烘托至最高点,争取最高的课堂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无聊的,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对学习有了兴趣以后他才会愿意去学。所以,学校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投身到学习中去。学校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比如,不再拘泥于教室,课堂可以在会议室,科技馆,操场甚至是校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一味的老师去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分析。老师要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团结,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怀有满腔激情,让课堂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的地方。老师教学时还应该做到“严慈相济”,讲座时语言应该幽默风趣,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让课堂变得有爱和谐,这样,不但学生能感到愉悦充实,老师也能发挥更多。
只要学校能够优化人文教育环境,提高老师的素养,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主,立足根本,紧跟时代发展,那么中专语文教学就一定可以走出如今的困境,得到好的改变,迎来属于中专语文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马路;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新课程学习;2014年04期.
[2]李治泉;中专语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区教学;2014年10期.
[3]李保华;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