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至25日,我国遭受强寒潮天气袭击,南北各地纷纷进入“速冻模式”,80多个气象观测站突破当地建站以来最低气温历史极值。北京1月23日白天,最高气温仅-13℃,为58年来最低昼温;广州1月24日正午,鹅毛大雪漫天飘舞,南国雪景亦真亦幻,百年一遇。
此次所谓的“世纪寒潮”有哪些特点?此外,2015年是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专家曾预计可能会出现“暖冬”,为何2016年伊始就迎来寒潮?
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分析结论显示,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从气象上看,有四大特点。
一是气温下降剧烈,多地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华北、黄淮、江南、华南及四川等地共有179个市县最低气温跌破当地建站以来1月份的历史极值;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2个市县气象站跌破最低气温历史极值。
二是影响范围广,从北到南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在6℃以上的面积达7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1.9%。降温幅度超过12℃的面积为17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4%。最低气温达0℃以下的国土面积达9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98%。
三是部分地区出现暴雪,华南一些站点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降雪。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中北部、福建西北部、湖南中北部、贵州北部等地先后出现大到暴雪。1月24日,雪线越过南岭逐渐南压至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为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最南端。广西贵港城区、玉林、凭祥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雨夹雪或雪,广州城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降雪。
四是过程中雨雪、寒潮、冰冻、大风叠加,致其影响加重。
根据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54.3万人受灾。
在农业方面,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等地农业遭受2天至5天冻(寒)害。此次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接近1991年12月下旬过程,但不及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受天气影响期间,我国中东部地区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条高速公路路段封闭,京沪、沪昆等高铁列车晚点,重庆、昆明等地部分航班出现延误或取消。部分地区物流运输受到影响,蔬菜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贵州大部及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局部地区出现电线结冰,部分地区采暖用电需求出现峰值。
寒潮来袭,蔬菜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此外,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渤海海冰面积较前期迅速扩大,1月24日渤海海冰覆盖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较19日的1.8万平方公里增加约67%,比去年同期偏大约2.9倍,为近5年来最大。
今年初,不仅国内许多地方在“速冻”,北美、欧洲的局部地区也进入极冷模式。
但就在2015年12月,全球领导人和科学家还在法国巴黎谈全球变暖,更有报告称2015年是现代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而且,专家曾预计可能会出现“暖冬”,但为何2016年伊始就迎来如此“大Boss级”的寒潮?
如果从大气物理的角度来解释,需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极地漩涡,一个是高空急流。
极地漩涡是一种持续并大规模存在的寒冷气旋,介于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部。地球南北两极的地磁将来自宇宙的冷气阻挡在地球之外,但同时使南北两个地极上空形成极地漩涡。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气象专家汤绪介绍,原先始终存在于两极的极地漩涡相对稳定,呈大块出现,但全球变暖后,由原有的稳定转趋活跃,有可能出现小涡旋,北极极地漩涡产生的小涡旋往南偏移,就会造成某一个区域被“速冻”。
“一个大尺度的涡旋盘踞在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在此不断集聚、堆积,在其西侧的偏北气流不时把一些冷空气带到南边,这也是我国前段时间北方偏冷的原因。”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勇表示。
不少气象专家认为,极地涡旋离开北极地区南下,其罪魁祸首可能是一个强大的气旋式风暴。通常情况下,北极涡旋并不会轻易离开北极地区。但去年12月底,位于冰岛的强大气旋式风暴将北大西洋的热量带向北极地区,使通常温度在-30℃左右的北极突然升温至0℃以上,堪称北极的“世纪之暖”。在这个气旋式风暴“排挤”下,北极涡旋“被迫”离开极地,携带冷空气一路南下。
北极涡旋仿佛“扫地僧”,平日“深居简出”,一旦“出手”威力无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在我国此次寒潮爆发之前,已经有一些冷空气先期渗透南下,而冷空气的“主体”南下后,影响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新疆和东北地区东北角,我国大部分地区没能幸免。
高空急流是东西走向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存在于对流层顶和平流层。高空急流受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差推动,由西向东环流,温差越大速度越快,气流路径会越趋于直线,相反温差越小气流速度会越慢,路线则会呈现波浪形。北极一旦升温,会使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温差减小,高空急流的波浪就会变大,振幅两端波及的区域就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汤绪说,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的变化都表明大气不稳定,原来存在于某一个地区、相对稳定、保持规律的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原本有规律的季节性天气出现异常。
2015年,地球上发生了历史上非常显著的超强厄尔尼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异常偏暖,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汤绪说,超强厄尔尼诺导致本轮极端天气频现,特别是去年底集中出现在北美、南美等地的暴雨和洪灾。
例如,去年圣诞节,美国东部出现异常暖冬,一些地区的气温竟然超过20℃,樱花也提前开放。在美国南部、西南部和中部,暴雨、龙卷风、洪灾接替上演。加拿大蒙特利尔去年12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16℃,而三天后气温降至-10℃。
汤绪说,海洋和大气正在相互作用,超强厄尔尼诺今后还会增加极端天气的出现。
面对此次的寒冷天气,很多网友表示被“冻成狗”。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寒潮的到来往往意味着刺骨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和让人冻得直打颤的低温,有时还会带来风寒感冒以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似乎没有一点好处。
事实上,寒潮并非十恶不赦。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它也会给人们带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分外妖娆”的美景,尤其是在北方。那银装素裹的童话般的世界带给人们美好的想象与憧憬。除此之外,它还有更多让你不讨厌它甚至觉得不能没有它的理由。
首先,寒潮天气的出现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这非常有利于自然界的能量平衡。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冷空气南下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另外,寒潮还是天然的“杀虫剂”,它带来的低温,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寒潮带来的大风还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为风力发电站提供充足的动力。
在北美洲2013年冬天经历了极端寒冷的天气之后,美国一项民调显示,相信全球变暖理论的美国民众的比例从85%下降至73%。
但准确地说,过去几年经常出现的速冻模式只属于气象事件,而全球变暖讨论的是气候问题。气候是一段时间的气象表现和趋势,用某一个气象事件来反证气候趋势并不科学。
专家表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能够单一性反映全球气候的整体状况。2013年冬季美国发生的大规模寒潮波及48个州,但阿拉斯加州却迎来了暖冬,加州则遭遇了干旱。退一步说,即便全美都遭遇极端天气,那也只代表地球2%表面的情况,无法证明地球正在降温。
汤绪解释,局部、阶段性的极冷,不能推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而且,可预见的是,2016年地球有可能还会更热,有可能再次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纪录。
英国气象部门最近发布分析报告称,以1960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7℃,2015年上升0.75℃,而2016年预计将上升0.84℃。(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