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圣++汪侨生
中国企业在保持英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报告展示了详实的投英跟踪调查结果和趋
最新一期投英跟踪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保持英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增长最快的25家企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由2013年的250亿英镑增长至2014年的350亿英镑,提供超过2500个就业岗位。
跟踪调查明显反映出中国海外投资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国有企业继续作为主力贡献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具有活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加。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当前五年规划侧重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推进向消费型经济的战略转型。
通过并购获得强劲增长而上榜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基本相同,全部为首度上榜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媒体与通讯行业,行业分布符合中国现行的政策方针。
中国政府继续为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中国对英投资明显倾向于那些能够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英国企业。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正紧随国有企业的步伐,逐渐意识到稳定的英国经济所蕴含的投资潜力。
习近平主席2015年对英国首次进行的国事访问,被两国政界誉为正式开启了中英合作的“黄金时代”。两国政府正通过一系列重大投资与贸易互访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今年九月对中国开展为期五天的访问。
中国向消费型经济的战略转型未来将继续驱动对外投资增长。科技产业,尤其在移动通讯与社交媒体领域,正快速发展成为创新的前沿领域,而非以往对西方同类产品与服务的简单仿冒。中国企业对于旅游与休闲产业投资的加大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目前繁荣的出境游市场。
具有商业头脑的中国投资者现如今正迅速适应国外市场的商业环境与运营规则,这将孕育出更多像联想一样更加成熟、真正国际化且拥有全球发展视野的中国企业。而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更加熟悉西方文化与营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获取市场先机,亦可逾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所面临的诸多障碍。与此同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协助中国民营企业成功开展海外并购方面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尽管投英跟踪调查显示英国对于中国企业仍旧保持较高的投资吸引力,但我们仍有兴趣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以及英国可能退出欧盟将对位于丝绸之路尽头的英国产生何种影响。
变化中的投资格局
前文所述25强企业在2014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44%,较2013年的38%增长明显。上榜企业中增长率最低也达到19%,远超当年的一般经济增长率。此外,投英25强企业对英国的就业市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榜企业2014年在英国合计雇佣超过2500人。
伦敦仍旧为中国企业在英投资首选目的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上榜企业中有五家位于英国北部,或许反映出被称为“北方经济引擎”的英国北部对于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正逐渐加大。
新兴产业趋势
今年上榜的25家企业对比过去两年的上榜企业,可以看出中国在英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本质的转变。
回顾我们2013年首期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当年的榜单主要被国有能源、金融与电信企业占据,反映出以往中国企业所采取相对传统的投资策略,侧重于建立面向现有或新进入英国中资企业的支持网络,提供所需服务。此外,中国企业对收购英国知名传统品牌一直青睐有加。
经对比,今年上榜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于科技、传媒与通讯业(TMT),金融业,消费零售业和能源业,25强中仅有一家来自于传统制造业。
与中兴、Exception PCB Solutions、普联科技、联想以及We Are Very Social这些上榜的TMT企业相比,来自于旅游与休闲业的中国港中旅集团(收购Kew Green酒店)的上榜更加体现出中国目前正处于消费型经济的战略转型期。中国政府最近一个五年规划也重点突出“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旨在满足国内“消费升级”与日益增长的海外游需求,进而取代以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这些无疑将对中国企业的对英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银行、华为以及Pizza Express、House of Fraser、Hamleys与维他麦(Weetabix)这些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消费品牌今年未能上榜,但他们已然成为中英两国日益紧密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影响力
去年25强中有20家为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影响依然重大但今年上榜数量降至15家。这一变化与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的情况基本吻合,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占比过半,达56%。
尽管部分中国企业难以被明确界定为国有或民营企业,但今年25强中仍有超过半数企业的母公司来自于中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北京,充分显示出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和对外投资持续保持的双重重要性。除北京外,部分投资来自于如高新企业聚集的深圳等其他地区,但改变目前以北京为主导的投资格局仍尚需时日。与此同时,被竞争力问题所困扰的中国国有企业是否可继续保持与民营同业者同等的投资规模与增速亦有待观察。
并购活动
今年,通过自身增长而上榜的企业有14家,其余11家的增长则来自于其所完成的并购,而2013年通过并购上榜的企业仅为五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涉及并购的上榜企业均为首度上榜,且主要集中于科技、传媒与通讯业。
主要驱动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目前与外国对华投资基本持平,2015年上半年达56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14%。而部分证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或已超过来华投资。
以往中国政府出于资产保值的考虑,曾鼓励通过购买英国国债等形式对英国金融业进行投资,而如今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正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与支持多元化对外投资。
今年中英所签署由中方出资三分之一,总耗资达18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站项目为目前最大的单笔对英投资,其未来将会为英国创造25000个就业岗位。
除庞大的欣克利角项目,中英两国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共同签署了从游轮、天然气,到上海乐高乐园及中英高校间合作等一系列贸易投资协定,涉及能源、基础设施、金融、娱乐、休闲、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与此同时,像科技巨头华为等一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日渐成熟,逐步成为在英国乃至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知名品牌。
消费导向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国家,在其国民寿命延长与收入增加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现正处于消费导向型经济的转型期,而这一转型正是当下诸多转变背后的关键推动因素。预计到2020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口比例将占城镇人口总数的59%,而这一比例在2010年仅为8%。
尽管有预测中国经济将整体放缓,但如果政府改革可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使其能够在整体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则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政府也可从中受益,如今发展日新月异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允许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最活跃的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被多数人看作中国发展平衡经济的关键要素。
中国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有企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多数国有企业较少直面个人消费者,受竞争保护以及在决策与战略制定方面缺少灵活性。
英国拉动因素
习近平主席访英彰显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启,英国将通过其金融服务、科技与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优势和极具吸引力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为中国企业与个人提供适宜长期发展的商业环境。而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多元文化交融与众多跨国企业总部云集的“世界城”和进军欧洲的重要跳板,无疑是吸引中国企业赴英投资的关键一环。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伦敦被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作为全球首支人民币离岸债券的发行地,而这一历史性决定无疑有助于中英两国在金融市场增强互信。中国各大银行目前在伦敦均设有分支机构,其中最早一家更可追溯到1929年由中国银行设立。如今,伦敦正迎来第二波包括嘉实基金、欧擎资产管理集团在内的中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到来,而中国太平与英国劳合社(Lloyds)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更预示着中英两国金融机构将建立更加紧密的互信合作关系。
其他吸引力
投资英国房地产市场是中国企业另一重点关注领域,包括绿地集团、北京首开、万科、大连万达、总部基地与复星国际在内的中国开发商正活跃于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然而此现状未能充分体现在今年的榜单中,主要原因是中国开发商通常选择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作为其投资载体。英国政府于近期提高印花税可能会抑制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英国住宅市场,但中国投资者仍将英国住宅市场视为适宜投资的长期避险资产。
英国作为通向欧洲最主要的跳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英国最显著的拉动因素,中国企业可通过英国进入欧洲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收购欧洲境内的低估值资产。欧洲最大的250家企业中约40%选择伦敦作为其总部所在地,与之相比仅有8%选择巴黎,3%选择马德里。
英国在研发与学术领域之间拥有深入且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极具竞争力的税率也令英国成为设立控股公司的首选地之一。英国因其优秀的高等教育系统一直是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热门选择。
英国政府近来下调签证费用与简化申请流程均旨在吸引更多中国企业与个人赴英投资和经商。而据研究显示,劳动法、人力资源成本和移民政策仍被视为中国企业在欧洲运营的三大阻碍。
未来英国是否仍具吸引力?
尽管中英两国已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且硕果丰硕,但尚不足以确保中国投资者选择英国而非其他欧洲国家作为其投资目的地,毕竟须考虑如法国的奢侈品行业与德国制造业的实力对中国投资者形成的一贯吸引力。
英国对于中国投资者最主要的吸引力之一,无疑是其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身份,因此英国未来在欧盟的去留将成为影响这一投资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致同的调查研究显示,超过70%的英国企业认为英国退出欧盟(Brexit)将产生负面影响,而欧洲的商业巨头均认为相较于希腊退出欧元区,英国退出欧盟的前景则更令人担忧。
然而,尽管有60%的欧盟企业希望进一步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这一比例在英国仅为30%。目前,欧盟的改革谈判以及针对欧盟问题的公投时机与最终结果均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
随着中国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及推动“一带一路”这一对古丝绸之路经贸网络的现代版延伸,中国的对外投资未来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今后十年将达1.25万亿美元。
自然资源、高端消费品、科技与房地产将继续作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而中国投资者也逐渐发现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全球消费需求,以及英国娱乐节目在中国拥有较高人气所蕴含的商业机会,这或许可促使对于医疗、创意与休闲产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加。
中等规模的收购交易通常不易受政治干预且少有国有企业参与,因此预计将有更多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到此类海外并购交易当中。
新一代企业家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多数已步入退休年纪,准备陆续交班给下一代。加之更多中国本土企业家选择在英国直接创立企业,借此影响,目前由国有企业占主导的海外投资格局预计将进一步向民营企业转移。
如今,许多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中国企业家正影响更多在英中国企业逐渐适应及采取当地的经营方式。这或许将有利于解决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丰富的国际经验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收购策略与谈判问题,以及由于缺少尽职调查和不当的后期整合等因素造成的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问题,也可促使中国企业充分重视公司治理以及聘用经验丰富且熟知所在地市场环境的专业顾问。
私募股权的角色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规模在中国创新高的同时,涌现出一批拥有充足资金和丰富跨境交易经验且有意收购欧洲资产的中国私募股权机构(private equity)。
新一代本土投资型企业正在寻求可以拓展中国国内市场的海外公司。北京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弘毅资本斥资9亿英镑收购英国著名餐饮连锁品牌Pizza Express便是一个实例。此笔收购是中国投资机构借助中国政府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海外收购的典型案例,自贸区的设立缓解了资本跨境自由流动的阻碍。
私募股权机构不仅可为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能够提供一般企业可能缺少的在管理与并购交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私募股权机构通常具有更丰富的并购交易经验,熟知当地市场且充分了解并购后期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因而与此类专业投资机构展开合作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取得更大的全球性成就的关键因素。
科技产业崛起
得益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中国的科技类公司如今已不再是西方产品的“复制者”,而是开始面向全球市场自主研发更加成熟的产品与服务。
相比过去,在中国崭露头角的科技企业如今正以全球化的发展视角,更加灵活且有意接纳外部投资者的开放策略,与国内同行和全球竞争对手展开同场竞技。
2015年春季,中国版工业4.0战略的启动对于科技类企业而言无疑蕴藏了更大的发展商机,该战略作为一个平台旨在推动如制造业等中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实力。
中国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科技类专业毕业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或其他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的科技巨头出现在我们的投英25强榜单中。
旅游与休闲业
签证申请手续的简化作为一部分诱因,使得中国目前每年的出境游人数达到了约1.2亿,预计今后将有更多中国游客赴英感受英伦之美。
酒店业近年来正成为受中国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行业。国有酒店集团锦江国际在完成与铂涛集团的合并与对维也纳酒店集团80%股份的收购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酒店集团,并跻身全球五大酒店集团之列。而复星国际也于2015年完成对法国假日酒店集团Club Med的收购。
绿色发展
我们预计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对英国环保科技产业的投资,这符合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有关绿色发展的政策方针。规划中,中国政府承诺将在今后五年中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大圣为致同英国中英服务组首席合伙人,汪侨生为中英服务组对英投资业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