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宇翱
摘 要: 基于中职学生高中入学时“以个人为中心,自我控制力差;学习成绩不佳,自我认同感低和填报志愿盲目,职业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文化导向法,愿景引领法,榜样示范法,奖赏激励法,换位思考法和家校共育法”等,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在中职的学习和生活,规范在中职的行为,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加速前进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入学适应 对策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当今社会,学校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无法被替代的一员。一个人自出生,需要接受幼儿园教育,接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一个国家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这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的程度就越高。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推行九年义务制初中教育多年。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义务制初中教育毕业的学生,几乎全部都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我省多年前就提出高中普职1:1的招生政策,全省半数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类)高中(中职)。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总体上讲都是一个延续不间断的过程,但存在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前的适应程度,会影响后一阶段的成长发展。初中生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就存在这样一个适应问题,它影响中职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效。
一、中职学生入学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中职学生入学适应情况,笔者调查了担任班主任的高一汽修专业班级学生。全班47人,都是男生。40人住校,7人通校。学生来自18所初中,17人来自浙江省外的8个省市。其中多半来自贵州、云南和安徽等较偏远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地区,跟随父母外出打工而来杭州读书。通过入学时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入学现状主要如下:
1.以个人为中心,自我控制力差。
一些学生进入教室时不是用手推门,而是用脚踢。白天上课或者晚上自修时,学生应该不讲话,事实上有一些学生却想讲就讲,还不控制音量。上课老师提问,一些学生不顾不理。一些学生上课睡觉,老师提醒后仍然照睡。在教室不该乱吃零食,不能乱扔包装袋,不乱倒饮用水,不打篮球,不玩手机,等等,可学生就是要吃,要扔,要倒,要打,要玩。
上述现象,只是举例而已,实际情况尤胜于此。究其原因,入学时中职学生大多年龄在16岁左右,处于身心发展的“心理断乳期”,具有儿童从生理、心理、社会诸多方面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性质。(荫山庄司等(日)《现代青年心理学》,1985)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过度相信自己,常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同时,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个人学习和行为等综合素质处于中低下发展水平。一些家长自身学历偏低(据问卷,只有1户家长学历为大专,其余多为初中小学,甚至根本没有进学校读过书),工作繁忙,尽管主观上想教育孩子学好,客观上缺少时间与良好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教育帮助学生。高中入学时,学生表现的各种行为不规范,言语不得体,处处以个人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2.学习成绩不佳,自我认同感低。
一些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中表现得不积极参与,问其原因,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些学科学习的能力。体育活动,也有很多学生不积极参加,认为自己不行。在文艺活动中,很多学生表现得毫无兴趣,让他来一个即兴节目,他只能待在那里纹丝不动,不会表演,也不会适当表达自己不会处理冷场僵局。
经过问卷,在初中时(尤其是初三),近90%的学生成绩处于中下等,甚至是最后几名。作为学生,学习成绩对他信心的培养与塑造有很大影响。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表现得比较自信和积极。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更多获得担任班级干部被赏识锻炼的机会。问卷调查,只有15%左右的学生在初中某一时段担任过课代表或班委,很少学生曾被评为过积极分子与优秀班干部一类先进。“在初中老师眼中(尤其是初三年级时),你是一位怎样的学生”问卷中,只有2人认为自己是优秀学生,其余均为普通学生,甚至有1人认为自己是令老师头疼的学生,3人是令老师讨厌的学生。总而言之,由于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高中入学时很多中职学生表现得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很低。
3.填报志愿盲目,职业意识淡薄。
从初中进入高中,全班学生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开始接触和学习全新的专业课。很多学生表现得只是一时好奇,对专业课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对专业技能实训课缺乏积极参与热情。在实训场室上的技能动手操作课中,一些学生不愿意积极动手,怕脏怕累。从问卷看,只有2个学生在填报志愿前对专业有过了解,近40%学生根本不了解专业。大多数学生只是有一丁点了解,只知道要学修汽车。填报志愿,多数是父母决定的,或者是学生自己随意填报的。在“假如让你再次自由选择专业(不考虑中考成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的问卷中,有近70%的学生说选择其他专业。这种不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不了解专业今后就业岗位和发展方向,造成盲目被动填报志愿,职业意识淡薄,不能踏实投入学习。
二、中职学生入学适应力提高的对策
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企业和事业部门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能发现问题,找到对症下药能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能做到有效解决问题。针对中职学生入学适应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提高中职学生入学适应力的对策。
1.文化先导法。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人们在评价人时会说他“有学历,没文化”,并加上一句,“没文化真可怕”。这其中所说的文化,更多的是指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儒”“道”“释(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根,但只可惜近代以来,尤其是近百年以来,国家淡化乃至丢弃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书先育人,育人以文化为先导”。针对中职学生现状,入学不久我们就开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创建班级文化”。我们一边用早自修读诵《弟子规》,用谈话课与班会课观看央视特别节目《孝心少年》和陈大惠老师“生活教育系列节目”《活着》,一边创建“积极向善”的班级文化。班级前墙布置“积极向善”文化专栏,后墙布置“用心学习,认真实践,知行合一”大字横幅,墙柱对联“言必择善,行必和缓,非礼勿取,量力节俭”(海宁查氏家训)。结合节日、节气和学生生日,开展“为父母长辈洗一次脚”,“为老师洗一次车”的行孝、行善和行礼系列实践活动。宣导践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百善孝为先,传家孝为本”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学生激发、点燃、积累、奠定一切行为行事的正能量源。
2.愿景引领法。
愿景,“所向往的前景”。(《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通俗地讲,愿景就是人们就某一件事件,期望它按照美好的愿望发展在今后实现的美好前景。愿景是人们不断为之奋斗而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的价值建立在“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愿景能激发人们无限潜能的力量实现其人生的终极发挥。像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立时的企业愿景是“让每个美国人都能拥有汽车”,它曾经不断地引领着福特公司员工制造汽车,努力实现他们让所有美国人都能拥有汽车的愿望。麦当劳的愿景,“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上服务最快、最好的餐厅”,引领麦当劳人成就麦当劳成为世界上服务最快、最好的餐厅。
军训中,我给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写给“老爸”的孩子们》(“老爸”是班级里很多学生对我的称呼)。我在文中写道:“老爸”一直崇尚“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我鼓励同学放大自己的人生,坚定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大价值,有大意义的人。“孩子”们,等军训结束,你们不再是孩子,你会担当起男人、男子汉应有的责任。“老爸”愿用我最大的爱心和努力帮助你发挥人生最大的潜能。他日,“老爸”一定会因为你们而骄傲。在半个学期总结会上,我们为学生创建未来生活愿景,“我们要过体面的生活,过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入学以来,我们结合新生军训等大型事件,寻找契机,为学生创建不同事件、不同时段的愿景。为他们创建美好的职业愿景,美好的未来生活愿景,美好的未来社会愿景,用美好的愿景引领学生。美好的愿景带给学生希望、信心、激情、动力,引领实践。
3.榜样示范法。
有人说:“榜样是船,让我们扬起快乐的帆,带我驶向成功的彼岸;榜样是灯,照亮了人生的道理,驱走黑暗的彷徨;榜样是指南针,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迷惘。”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通常,我们也用典范、模范、表率表述榜样。榜样,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值得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或事迹,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是同类中最完美的事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作用,能感染和激励身边的人效法。
学校运动会中,我们给班级学生播放观看一位黑人运动员奥运会上的长跑视频。这位运动员在比赛中脚被割破了直流鲜血,但仍然坚持到底,令所有的奥运裁判和观众赞叹。因此,我们就号召全班运动员以这位黑人运动员为榜样。在军训期间的大型联欢晚会上,作为班主任,我率先报名演唱《把一切献给党》,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学生踊跃报名。在我倡导的班级学生晨跑中,我亲自带领培养出一位不惧寒暑、风雨无阻的学生榜样。在不到一学期的时间里,有十多人学生累计晨跑超过马拉松长度。在班级趣味运动会中,一位初中时经常生病吃药的姓钟学生,获得三千米跑步全班第一名。总而言之,我们在学生文化专业学习、体育文艺活动和军训、运动会等事件中,都为学生寻找、培养、创造榜样,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都有榜样在示范带动。
4.奖赏激励法。
每个人都喜欢被奖励(赏),不喜欢被处分(罚),这是人的常性。通常奖励给人带来快乐,而处分给人带来不快乐(痛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痛苦—快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个力量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领域,这个力量就是“痛苦—快乐”。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人永远在追求快乐,人永远在逃避痛苦。面对普遍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信心的中职学生,我们更多地采用奖励(赏)的方法。
学校要成立汽修社团,招收新生成员。我们就大张旗鼓地造声势,提出几项行为规范要求,达到即获得社团成员资格作为奖励。班级组建篮球队、足球队和志愿者服务队,给队员奖励篮球服、足球袜和志愿者帽子。创建学校免检寝室中,给学生个人内务与寝室整体卫生优秀个人和寝室集体按周按月颁奖水果和个人洗漱洗涤用品。学习中,给汽修专业实训技能优秀学生,授以班级“汽修技能标兵”称号,奖励学习用品,等等。班级获得学校学生“出勤,纪律,卫生,两操,寝室”五项红旗竞赛前三名时,举办特大蛋糕班级派对。让学生尽情地吃、玩、往其他同学脸上涂,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总之,我们通过一次次一件件或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奖赏,让学生们留下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记忆,将快乐加倍,激励他们不断调动“追求快乐”的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5.换位思考法。
生活中许多的冲突和矛盾,都来自于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就是交换自己到他人位置、角色、身份去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求把内心感受,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现实中,有了换位思考才能产生同理心,才能找到对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和帮助别人。
在眼镜摔坏要求赔偿的事件中,一方学生要求对方赔偿,另一方坚决不赔。要求赔偿学生认为,眼镜很贵,近千元,是对方把他眼镜甩出去摔坏的。另一方认为是对方主动开始约他玩的,不约他玩就不会发生眼镜摔坏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我就引导学生用换位思考法处理这个问题,让双方站在对方的位置看问题。后来,又把情况通报给双方家长,圆满解决赔偿问题,还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再者,我们像组织“当一天汽车修理工活动”,联系校企合作签约汽修厂,让学生“换位”思考与体验今后工作岗位汽修工的生活,等等。总之,我们在处理学生与教师间问题,学生与家长间问题,学生相互之间问题,以及学生自身问题时,都引导和训练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甚至换位体验和谐处理冲突矛盾,明确自身当前和今后的岗位角色,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做好当下最好的自己。
6.家校共育法。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完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不可少。有人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看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生的教师。学校和家庭两种教育应该是各有偏重,相互补充,不可或缺的。就学校教育而言,若有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和配合,就会显得更加有效,甚至是把无效变为有效。
在入学报到同家长首次见面接触,平时通过校讯通、电话和手机短信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期中考试后我们在全校率先组织召开全班学生家长会,倡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开展活动。像家委会发起组织“西湖环山毅行”徒步活动,全班近三十人学生、家长和老师参加三个多小时的“十里琅珰”古道行走,增强学生的毅力和人文文化。沿途师生家长倾心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元旦迎新,家校联合组织全班学生包烧吃饺子活动。家委会为班级捐款设立奖励基金,组建“问题”学生教育家长团,等等。总之,通过家长会和家委会,我们把学校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介绍给家长,把学生情况汇报给家长,做到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班主任知道学生在家情况,为家校共育打下基础。两会后,我们开展班主任、班委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教育互动,展创意性校内外活动,促进教育的和谐,增强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实践,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自我认同感提高了,职业意识变强了。我们帮助了学生,很好地帮助他们及时适应了中职的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规范了他们在中职的行为,明确了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加速了他们成长进步的步伐。一学期下来,在这样一所有着八十多个班级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我们被评为“校级文明先进班级”,班级团支部被评为“区级先进团支部”,送评“杭州市级先进团支部”。古人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班主任也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家长为我赠送了“惟宏隆德,情系教育”的大面锦旗和表扬信。
反思对中职学生入学以来的教育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需努力。《孟子》曰:“以其昭昭,使其昭昭。”教育者只有对人生、事物的了解通达明了,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通达明了。不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不可能教育者自己对宇宙人生真理认识糊里糊涂,而能让受教育者明明了了,那只能“以盲导盲”。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修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孔子所说的“修己安人”。对学生的教育,要“精于科学”,但也决不能“荒于人学”。反思文中做法,我们更应该放慢脚步,启用发现美的眼睛,乐观地解释中职学生的过去,帮助学生创建乐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
[3]于是.幸福感.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