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倩
1.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就很难学好、学透历史。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2.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以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
3.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学习;近代史中,对于国共两党进行的三大战役的学习等,我就借助路线挂图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4.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使教学更具趣味性
有人称历史课是史话教学,可能有些偏颇,但是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我把当时民间传诵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跟学生一起分析。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我给学生讲述奕山“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5.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历史学科涉及古今中外、事件多、人物多、难以记忆,如果不能养成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则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历史老师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实现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学习目标。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下面以归纳和比较法来说。比如对于抗战这个课题中可以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要事件从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等进行列表归纳比较;再如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这样通过比较加深认识和理解。
6.把专题教学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
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有些内容本身就是按专题编写的,同时专题教学体现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专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意的主要维度有:专题教学宜小不宜大,专题教学所需要的历史事件应控制在三个历史事件以内,专题的涵盖性要有限度;专题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即所谓教材的主干知识,如中国史的“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等,世界史的“步入近代”、“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现代科学技术”等;重要专题的确定要体现重大历史周年问题;专题意义的挖掘要体现现代意识,即挖掘历史问题的现代意义,让历史学科成为一门常讲常新的学科,永远保持历史学科与时代的共进,让历史学科走进学生心灵,登上时代的舞台。
7.中考复习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是关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启发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不可不记,也不能全部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必须“死”去“活”来。有些知识点,只能“死”记。考试时,才能更快更好地将记住的知识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学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唯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8.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教师是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素质状况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首先应该“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显得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妙语连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豁达、智慧,让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也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逻辑缜密,但是在讲解中,语言贫乏,缺少感染力,捉襟见肘,就像一杯白开水。历史向来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社会科学,历史教师如果能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览群书的人格魅力,则将奠定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