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6-03-25 03:40张玉芳
考试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共性加工利用

张玉芳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加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行列,至今二十多年,从Basic语言-WPS-Office家族-多媒体信息加工—网络技术应用等,进入现在的网络时代,越教越不知该怎么教,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学生一提信息技术就想到上网,教师一提到信息技术就感觉无从下手,技术很多、软件更多,所有的一切都教给学生不现实也不可能,学生的信息素养层次不同,造成教学中无法完全参照教材,教学电脑设备也是严重滞后于生活中的设施。怎么教?如何教?

江苏省自2007年开始信息技术进入高考会考,当时的设计是五大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初步,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生源情况安排选修部分的教学模块,设计得非常好,执行起来却因为考试的指挥棒,几乎所有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人人选修“网络技术应用”,并且是“纸上谈兵”的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被考试引领到“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对待信息技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完全背离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寻找知识中的共性思维

通过平时生活中的观察,中学生对电子产品很快就能上手操作,几乎不依赖说明书,这其实就是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的表现,但对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感到他们的能力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种差异,如何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学问题呢?我首先寻找信息技术知识的共性,让学生在共性思维的引领下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信息技术的加工这一主题,包含众多的知识点,如文本信息的加工、数据表格的加工、图像信息的加工、音视频信息的加工(含网站的建设),首先寻找这些信息技术的相同点。

通过观察加工软件的对应界面,菜单、常用工具几乎一致,编辑的窗口大小有所不同,不过也是大相径庭,由此,引导以一个或两个技术为重点,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制作成活动主题。

这些活动主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兴趣融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找到这些加工软件的共同点,以复习的方式提升文本信息加工的知识点要求,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以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完成电子表格数据的加工,以小组合作、分组分层式学习完成简单网站的建设。

二、迁移知识的共性之处,提升教学反思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电子表格中数据信息的加工,同样都有关于“格式”的编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熟悉的文本信息加工中的格式编辑知识迁移到电子表格中的格式编辑,触类旁通,一通全通,记忆深刻,操作举一反三,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以知识迁移的方法找寻信息技术学习的“捷径”。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自学新知识、新技术,怎么完成这种自学呢?利用信息技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利用知识技术的迁移,利用各种学习环境,先自己学会,然后把消化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利用知识的共性之处、找寻共同点,化难为易,任它什么新的知识什么软件都是在原有的信息技术上发展而来的。

比如图像信息的加工与Flash动画,具备不少相同的概念,如图层的概念,尽管操作界面有不小的差别,但概念的相似之处,反而会在教学过程中令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如什么是位图、什么是矢量图等,成为学生头脑中感性认知的重要印迹。

教师在引领学生迁移知识的共性时,需要克服的是: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淡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联系学生的差异性与真实水平,以教师单方面的意志组织教学、统一教学要求;教师更要加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充分针对学生有效性学习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对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新兴学科,教师在摸索中学习与教学,教学反思显得极其重要。及时反思、有效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专业发展,还能让教学更有效与合理。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让下一次的教学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最有效地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

目前的教学反思普遍存在几个问题:1.为反思而反思,使得反思流于形式;2.反思中套话大话多,记录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少;3.反思中缺少下一步怎么做或者打算怎么改进的具体措施与策略少;4.反思中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此处的反思把关注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的重难点,从这些重难点着手,找寻知识的共性之处,慢慢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素养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当教学过程的助手,让教学并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要才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上。

三、迁移知识共性教学方法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传统课程,比如数学课程知识结构是一种线性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一种模块化的知识结构,针对这种特点,教师没必要将所有学生的知识结构绝对统一到一个起跑线,而是可以通过课程的整合,利用一些模块化的综合任务进行弥补。教学中可以多元化,利用课堂、利用兴趣小组、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增添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综合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地弥补自己信息技术知识的不足之处。

基于这种想法,结合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材,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整体的设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技术的孤立,作为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Office家族中的软件,为此教学中不以软件教学为主,而是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利用相关软件(一个或几个),独立或协作完成研究专题。

利用Office软件的相通性,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意识,学会选择加工处理工具、选择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实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标,让学生学会一个软件贯通到其他软件,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种迁移式的教学方式下,软件模块的学习时间均有所缩短,学习效果大大好于教师系统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多个软件或技术经常出现,学生也不再害怕,从不习惯自己动手摸索到勇于摸索,有问题互相探讨,协作完成,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共性加工利用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共性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