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

2016-03-25 10:31震江
国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霍布斯概念文明

震江

“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千百年来,“文明”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含义,蕴含了人们对光明前景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等种种含义。

霍布斯最早进行系统研究

在西方,文明一词究竟何时出现,一直都存有争议。张金华等学者在《文明与社会进步》一书中提到:“在西方,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已于1651 年写就《利维坦》一书,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可以说他是西方思想家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人。”

法国文明史研究专家张泽乾认为,“法国是诞生‘文明词语的故乡。1756 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先驱者老米拉波在其著名的《人类之友》 中,正式使用了‘文明的原动力一词,此后,该词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

政治学者虞崇胜则认为“文明”一词可追溯得更为久远,他在《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一文中,提出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人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已经使用了“文明”一词。此外,中世纪人文主义大师但丁也曾使用过civilita一词,后来这一词语又演化出另一新词civilisatie,在词义上已与“文明”相近。

霍布斯是否是最早提出“文明”一词的人,也许还需要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西方最早对人类文明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和启蒙思想的发展,霍布斯最早提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的观点。

1755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两面性的观点,成为文明批判论的先驱;1756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发表《论风俗与民族精神》(即《风俗论》),该书虽未使用“文明”这一词语,但被公认为是阐述文明通史的启蒙之作。1770年,英格兰18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吉本在其传世之作《罗马帝国盛衰史》中,也提及了“文明”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专门探讨了人类文明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氏族的解体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的标志,亦是文明的标志。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重视对文明的研究。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具体考察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文明的内涵、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明的发展规律。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文明以及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发展的规律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锋中,总是较高程度的文明取得胜利,最终“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

尽管西方对“文明”的系统研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和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含义。

中国对“文明”概念的阐释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概念。《尚书·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语。《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易经·贲卦》中也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说法。这里的“文明”意为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主要指政治上道德上的明朗、德治等意思。《史记·乐书》中有“是故情深而文明”一句,指的是音乐、歌咏、舞蹈等文艺活动的感人状态。清初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就包含有与落后、荒芜相对立的进步、昌盛等含义。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受西方文明观的影响,逐渐将文明解释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法治的发展。梁启超在分析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时说:“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受其文明而与己之因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他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为例证,指出:“欧洲各国所以进化无已,而我国所以数千年凝滞不进者,则与他社会接触之多寡难易使然也。”他还认为,社会原因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对文明概念阐述最深刻的人。早期,在文明问题上,他和卢梭一样,认为文明具有两面性,“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了人类的不平等。“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造成不平等世界。”他甚至认为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实行民生主义解决社会问题比发达国家要容易,“因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就不大 ”。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没有出现孙中山所预想的前景,这促使孙中山对自己的文明观进行反思,他认为人的文明程度如果没有达到一个高度,会使建设无成。“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残酷的现实促使孙中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他经过深入的反思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心理建设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他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心性文明”的概念。在《建国方略·自序》中他说:“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会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此后,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便成为人们的普遍话语。

猜你喜欢
霍布斯概念文明
赫费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评析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合理抑或合乎情理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契约精神中的共同体与个人
古代的时间概念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