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春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广西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是一个偏僻却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村民自古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有长寿村之誉。山村一经出名,游人蜂拥而至。一些百岁老人,已经很会利用自身优势生钱,每天和游人照相,每次10元。
写作指导
从村民的角度:以百岁老太为代表的村民本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但是游人蜂拥而至以后,村民经不住利益的诱引,脆弱的民俗风情骤然蜕变。究其原因,是村民不能坚守本心;不能抵抗金钱利益的诱惑;被世俗的浮躁风气影响,不能沉静。
从游客的角度:拒绝猎奇的旅游心理、学会尊重等。
从发展旅游的角度:适度开发旅游,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思考、对过度开发旅游破坏生活化的文化遗产的批判等。
一类文
“老人”们
□江奕涵
加蟹小馒头,生于常州,长于常州,乃至开枝散叶,和蟹壳黄一起,种子般一散再散。它们伴随常州人经历了两百多回蟹肥膏满的金风玉露,已然是常州的“老人”了。
这些吃食坚持平凡着,这是它们的定位,也是它们的美丽——扎根于此更有生命力,也会在常州人的味觉定位系统中留下数点平实且亲切的坐标。而今,《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了无锡加蟹小笼包和上海蟹壳黄,这些名点在别地被捧上了高级餐桌。
受到这些金光闪闪的刺激,常州的“老人”也耐不住寂寞、开始装点门面了。迎桂馒头店迎来了乐购连锁超市的桂枝,一口气在全市开了数家分店,除了自封了一个“包子专家”的称号外,还把“加蟹小馒头”更名为“加蟹小笼包”,迎合了外地人的习惯,显得更加“全国化”。另外,它还抛弃了原来的点单方式,老常州人记忆中的那几声“二客对镶”“十客加蟹”只得作陪“小热昏”了——飞升进民俗博物馆,被供着,旧日盛景也一一记录,如灭绝动物标本般栩栩如生。
幸好,青果巷的虾饼店依然安分守己。秋天,泰国和尚罗氏虾以及基围虾都弃兵曳甲而走了,本土的河虾粉墨登场,这也是虾饼的主要原料。虾饼店亦如旧时,只卖虾饼和臭豆腐,价格亲民,背倚着青果巷,淡定从容。可如今这青果巷也要整改了,空了。
某晚,我从商业区穿过青果巷走回家去。没有了万家灯火的青果巷有如鬼城。突然,我听到了戏曲声,原来巷子一边还开着一家香烟店,看店的老人开着收音机。我忽然被一种感动击中了,只是如今这种感动太过单薄了,这种守候太过辛酸了。
不知,虾饼店的灯笼曾经多少次将回乡探亲的女子的窈然身影映出,多少次向奔赴远方的游子的坚定背影投以光热和祝福……而如今,它守着偌大的空巷,面对着车流涌动的保险大厦和一间气宇轩昂的银行大楼,还能望见对面麻巷中焕然一新的银丝面馆……它也许百感交集过,但最终是心止如水的。这与张岱“大静之中的热闹戏”正好相反,但相同的是其对于曾经拥有过的城郭、城郭中的人们的注视。
青果巷对面已经“推陈出新”建起了一长条别墅。青瓦白墙,瓦很青,墙很白,就像水墨画中闯进了矢量图,但这不妨碍它的高昂价格。它不分一点目光给人民,人民也“看不起”它。
我想,常州的“老人”们大概有两种面容。其一,颜色暗沉,满脸皱纹,像一团皱了的纸币;其二,颜色暗沉,满脸皱纹,像一片朴实的水稻土。
评点
本文以有着两百多年历史定位平凡的常州小吃“加蟹小馒头”为由头,在品牌经济的冲击下,加入了商业扩张和迎合现代人吃食习惯的潮流,逐步高贵起来,同时也失去了本真和群众基础。而以“老人”们为标题,意蕴深厚,有效契合了文题材料村民经不住利益的诱引,脆弱的民俗风情骤然蜕变的内涵。文章并没就此戛然而止,而是以青果巷的虾饼店的亲民元素为继承传统文化的星火,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艰难地守候着龙城古都的那份记忆。给如何坚守传统风情民俗这一文化难题以现实的答案和深情的表达,细节描写耐人寻味,素材选取巧妙独到。评为一类上,59分。
二类文
深山咖啡店
□杨青芃
曾在假期上了庐山,山路里比树林还密集的人群让庐山更像是一个贩卖风景的市场。
偶然间,我发现了一条通向山间谷地的一条小路,人烟却稀少,谷地里还有一间咖啡店。花草间几张桌边坐了几个年轻人,见我到来便热情相迎。我以为他们是店主。音乐鲜花咖啡,看着这些自得其乐的人感叹原来真有愿远离世俗之人与清新的商业。店主是个中年人,他向我抱怨这个店一点生意都没有,准备将它卖了。他们,只是店主来游玩的亲戚。
那次经历,我每次想来都觉得无比失落,那个清新独特的深山咖啡店只是我的桃源,与现实相反。如今那个平安村,像是咖啡店在云南的复制。人们希望开发旅游,却让如潮的游人冲垮了曾经的桃源。尤其是长寿村老人的言行更值得思考——本该释然豁达的老人沦为物质利益的奴仆。或许发展经济旅游和保存原始的传统文化是难以兼得的,那么我们在开发旅游时应当让其远离对文化的触碰。
其中道理不难探寻。现代的金钱物质所带来的冲击力远甚于精神文化,如果说一个人从未享受过充裕的物质,那么安贫乐道是容易存在;可这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最原始欲望,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一旦受到金钱物质的侵蚀,将极易沉溺其中。一如那间咖啡店,倘若不是稀无人烟,而是顾客济济,它还会允许有人闲适地享受音乐与咖啡吗?
而谈到旅游开发我便不由得想到天宁寺。将僧人修行之所改造成为供善男信女祈福甚至游览的景点。僧人念经不再为了普度和修行,佛塔浮屠所代表的也不再是教义和信仰。当新年的就钟声敲响的是象征财源滚滚的门票钱,那么看似凶神恶煞的四大天王,恐怕也成了四大弥勒。非豁达而笑,因香火而喜。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修身长寿不为养性,诵经吃斋不为佛法。我很想摇着他们的肩膀大喊:“喂!你们不是商人啊!”
所以,希望“彭清华”们明白,文化与经济在本质上是冲突的。发展旅游是必要的,但能不能让商业的脚步远离文化的净土,或是开发文化的一部分,给其一些栖身之地。
评点
本文是一篇记游类随感文,为了表达发展经济旅游和保存原始的传统文化难以相融共生的主题,选择“深山咖啡店”这一意象,意欲与文题材料中的平安村进行类比,然而叙述过程中对店主、游客、惨淡经营的现实拿捏不到位,并没能把深山咖啡店与平安村二者的存在价值很好关联,导致相似度并不高,说理牵强生硬,勾联不力。其二,对材料中的对象“彭清华”的理解不准确,把平安村的活化遗产的蜕变归咎于“彭清华”实为不妥,超出了材料的内涵,导致结尾一段的意思让人不可捉摸,没能很好地写出“深山咖啡店”这一载体的内在价值。评为二类文,47分。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