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桥 王姝
血不同于气,很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它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被气推动着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血管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脏腑器官,为他们提供实现功能所必需的营养。有了血的滋养,肌肤毛发光滑亮泽,精神饱满,口色脉象如常。在阴阳学说中,血属阴气属阳,血提供物质基础,气来实现功能,所以探讨血虚我们不能和气一样从功能来探讨,本文从血的生成和血与脏腑的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血虚病因及治则,再从实际病例中对理论加以论证。
1 血的生成
血的生成在中医理论中是有很多种说法,但理论的根源都是一致的,我总结为化食为血、化气为血、化精为血三个方面。
1.1 化食为血
化食为血就是把食物转化为血液,饮食当中的有营养的部分,称之为水谷精微,通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功能化生为血液,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摄入食物的多少,食物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生成,就是所谓的“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因此,长期由食物摄人的营养物质不足,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都是导致血虚的直接因素。
1.2 化气为血
机体从外界环境摄人营养的方式除饮食之外,就是呼吸。肺将呼吸而来的清气与通过脾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聚于胸中,形成了“宗气”,故胸有“气海”之称谓。宗气当中富有营养的部分形成了“营气”,随血液运行输布于内,营养全身;剽悍滑利的部分形成了“卫气”,运行输布于肤表,保卫全身。《灵枢·邪客》当中便有提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时,浊化生为血液,清化生为津液,津液和血液同源,互为依存,在必要时可以相互转化。营气与津液相结合可以化生血液,因此,营气也直接影响着血液对全身的滋养。
1.3 化精为血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藏于肾中。先天之精与之俱来,受之于父母;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滋养先天之精壮大。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说。肾藏精,生髓,而精髓又可以化生血液。《景岳全书·血证》中提到“血即精之属也”。《侣山堂类辨·辨血》中提到“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由上可见,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血虚就是血的生成不足所致,生成不足无非就是以上三种生血方式m现了问题,所以在血虚的辨证论治上,以上是辨证的根本。
2 血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理论又被称之为藏象,就是通过外部表现,来看到问题的实质,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
2.1 血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输布都要靠心来提供动力。心气不足则动力不足,血液运行不畅,营养便无法输布到全身,脏腑便无法行使功能。脏腑得血液的滋养,功能如常,也会促进血液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人的头发又称为“血余”,因其在血液输布的最末端,由此得名,当血液无法输布到末端时,便可能出现“少白头”的现象,就是心气不足所导致的。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升清人肺,再通过肺的升发肃降,最后注于心脉,形成鲜红的血液。
2.2 血与肝的关系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功能在各脏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疏泄就是使之疏通流畅,气血运行不畅都需要肝的疏导,疏肝理气也是治疗气血不畅的重要治疗原则。肝作为藏血器官,自古占就有“动则血运诸经,静则血归于肝”的说法,就是说机体在运动时血液会输布到经脉,为运动提供营养,静下来后血又流回肝脏贮藏。另外,《内经》中也提到肝与生血也有着直接联系。
2.3 血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必需要经过脾才会得以转化,所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喜燥,脾气不升则营养无法输布,潮湿的环境是脾所厌恶的,所以的湿邪是影响脾功能的重要邪气,脾为湿邪所困,食欲不振,水谷精微也将不被运化,久之将会营养不良引起血虚的症状。所以理气燥湿健脾也是治疗脾不运化的重要治疗原则。这也是健脾药物当中苍术这味燥湿药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
另外脾统血,就是统摄控制血液不让它溢于脉外,很多慢性的出血症都是脾不统血所致。
2.4 血与肺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之一身之气,而气又能生血。气旺盛血就会旺盛,气虚则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2.5 血与肾的关系
肾主藏精。精又可生髓,精髓又可化生血液,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补血的基础方剂“四物汤”中以熟地为君药,而熟地就是补肾的主要药物。心主血脉,推动血液的运行;脾统血,不让其流于脉外;肝藏血,贮藏血液。这是血液在运行中离不开的三个脏器,很多疾病的都要靠此来进行分析病因,确定治则。同时,通过血与脏腑的联系,为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案例分析
3.1 典型案例(一)
哈尔滨市双城区太阳升奶牛养殖小区一奶牛,五产,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少乳,口色淡白,起卧乏力。
3.1.1 病因分析
产后气血双虚,奶牛五产属于高龄,气虚导致血虚的加剧,气无法更好的推动血液运行,导致恶露排出不畅。所谓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更加剧了血虚的症状。乳为水谷精微所化,与血液同源,血虚乳汁排出自然不畅通且泌乳量减少,所以本病的根本是治疗血虚。
3.1.2 治则及方剂
治则为补气养血,营气可以化生血液,补气也是补血。方用当归补血汤:黄芪400g,当归80g,连续用6d。方中黄芪补气养血,当归补血,两药合用补气养血效果更好。
3.1.3 效果及讨论
连用6d后病牛症状缓解,恶露排出顺畅,泌乳增加,再连用3d后康复。产后恶露不尽,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的产后疾病,治疗的时候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而这例病牛泌乳量有明显的减少,从而判断为血虚所致,又从胎次来看为老龄牛气虚,更加让我们确认了先前的判断。所以没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而从补气养血的角度人手,治疗该病,得到较好的疗效。
胎衣不下、恶露不尽是奶牛产后比较常见的疾病,不能单从症状上进行分析,从而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大多数活血化瘀的药物都有耗伤气血的副作用,气血旺盛的牛不会受到影响,而如这个病例的牛就会加剧病情。这个病例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
3.2 典型案例(二)
哈尔滨市双城区水泉乡,患马口腔发干,有臭味,转圈行走,食欲、饮水随病程逐渐停止,病初排稀软粪便后期少量粪球,但很快停止排粪。
3.2.1 病因分析
近年来马的饲养量逐渐减少,马的一些常见疾病也不再容易被熟知,患马从症状上看是典型的结症,应该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但在进行直肠检查时发现肠壁干燥,部分粪便和肠壁有轻微粘连的现象,问诊得知该马久病新愈,体弱。辩证为血虚津液匮乏引起的便秘。
3.2.2 治则及方剂
治则为补血养阴、润肠通便,方用当归苁蓉汤:全当归120克、肉苁蓉90g、番泻叶30g、广木香15g、厚朴20g、炒积壳30g、醋香附30g、炒神曲60g,加250mL麻油灌服。方中当归补血养阴,润肠通便为主药。肉苁蓉补肾滑肠,补中有泻;番泻叶润滑、通肠导滞,共为辅药。木香、厚朴、香附疏理气机,气顺则便通;积壳、神曲具宽导之功,且药性温和同为佐药;麻油润肠通便,为使药。
3.2.3 效果及分析
用药两剂后康复,为其开了健胃散三剂调理脾胃。该马是久病失养导致血虚,血液与津液同源,血虚津液亦亏虚,导致肠道干涩,宿便不通。治疗便秘的主要方剂为大承气汤,如是气血的旺盛的患马可以用增液承气汤,补充津液而后攻积导滞,但此方中大黄、芒硝都是峻烈的药物,患马又血虚不适合用此方剂。选用当归苁蓉汤,采用补血养阴、润肠通便的治疗原则,药到而病除。
血虚疾病原发的较少,继发的比较多,大多数机体在疾病的中后期,食欲不振,脾不健运,都会导致血虚出现,所以在治疗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补血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补血的基础方剂为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四味药物组成。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的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结合,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血虚与血的生成与脏腑的联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在本文中也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所说不当之处,烦请同行修正,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