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媛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径
耿 媛
(喀什大学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在世界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与冲击的形势之下,一方面应肯定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则更需要谨慎其消极因素的渗透与扩张。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径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上的引领功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引领;以包容性心态面对多样性文化发展,积极吸收其有利成分,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文化;引领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践行工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当前世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出多元特征,尤其在多元文化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都促使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历史发展演变的分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探索等方面,对其引领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与路径进行探索,以期有所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其核心精神的体现,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做出了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陈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体现在国家发展方向上,我们倡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价值理念体现在社会建设层面,我们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价值标准体现在个人道德层面,我们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三个层面的倡导,目标、理念及标准层层递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发展方向、理念,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相传承。同时,三个层面的倡导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从微观层面的个人道德要求向宏观层面的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的目标递进。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觉悟,才能够积极主动维护法律法规,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在日常交往中,信守承诺,真诚待人,努力工作,待人友善。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局面。
(二)多元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呈现出多层含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现代化的产生,多元文化最初是指殖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冲突和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2],后来又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多样,不同的阶级、阶层、年龄、性别等都促使了多元文化的产生。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的产生与推广。当前在我国文化环境中,有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价值观与各个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多样化存在,同时,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强行推广的“普世价值”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拜金思想等[3]。各种以西方为主导的社会思潮的涌进,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丰富与发展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内涵。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趋势中,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日益紧密,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并存现象。一方面,应肯定多元文化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逃避和否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多样性社会思潮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一些经济水平发达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领域、互联网领域等的发展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输出,试图对我国进行文化冲击。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在经济上与世界接轨,但在文化上则使我国充斥着交流与冲突。因此,科学认识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对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一)应肯定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
多元文化所体现出的思想与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思想产物。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客观地认识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首先,多元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践,吸取人类发展文明的成果,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多元文化为人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文化资源的储备。其次,使人们对文化更具包容意识。不同文化的产生背景与条件有所不同,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不断的交流、交融、碰撞,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积极因素,为人们看待世界,认识、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最后,提供积极可资借鉴经验。文化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让人们思维更加开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更具有敏锐意识。如关于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潮,提升了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女权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为两性问题、性别歧视、权益平等问题的解决拓宽了视角[4]。这些思想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得到的文化结晶,积极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看到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
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所体现的是西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西方通过多种手段不断地将其意识形态向我国人民渗透,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如当前影响最大的“普世价值”思潮的输出。西方欲掩盖其私欲,大力宣扬全世界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敦促人们在思想上形成意识形态的全球统一化。而普世价值其所体现的内容是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依据来制定的,其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也是站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立场上的。“普世价值”不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还试图抹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歪曲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其次,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带来冲击。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积极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随着经济的互动与发展,西方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也逐渐涌入人们的生活。西方崇尚的极端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美其名曰是人类自由的体现,但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的集体主义、先人后己、崇尚孝道、尊老爱幼等价值取向相出入。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强行向世界灌输,对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带来冲击。最后,使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评价标准反应了整个社会对一定社会实践行为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为我们应该提倡什么、弘扬什么、贬低什么、摒弃什么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就是全社会应该达到普遍共识的评价标准。可是随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迷失自己的价值判断,盲目附和并认为“普世价值”是值得推崇炫耀的价值观,致使社会中出现道德评价标准混乱、人生价值目标低俗的现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多元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石,在中国当前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引领。在社会发展基本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特征、性质和发展;与此同时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对于凝聚群众共识、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意义重大。尤其在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带来冲击之时,更应发挥其汇集各方力量,引导多元化社会思潮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学者一致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的意识形态,才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力量[6]。多元文化体现出了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主导的社会思想思潮,代表着一部分群体的权益和利益,而各种社会思想思潮都在不断扩大影响力,试图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更应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自信”,以此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发展,并积极吸取先进思想,摒弃精神糟粕,促进多元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之引领
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从个人层面上看,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追求、精神高度等多方面;从社会层面上看关系到社会行为的评价标准,社会规范的制定以及相应的惩处制度等与社会发展方向选择有关的多方面事宜;从国家层面上看关系到弘扬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摈弃什么样的精神糟粕,在国际交往中采取什么样的交往原则等,都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引领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多元背景下多样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思想观念的形成、价值标准的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从而由个体发展成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目标、取向和标准。如西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渗透到各地,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以及文化产品的输出,不断侵蚀着青年、青少年的思想与价值判断[7]。将人生目的纯粹地归结为对于物质财富的享有占有,激起人们对于奢侈品的狂热追求,甚至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因为价值取向选择的迷失,一些人违背道德伦常,见利忘义,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触犯法律底线,从而对自己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则不仅仅引导我们应为自己负责,做一个有诚信、有职业道德、在人际交往中友善待人的人,更应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引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不断完善个体、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国家的关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包容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统摄和引领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而多元文化的创新理念反作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推进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包容性态度,吸收多元社会思潮差异性中的合理成分,使之有效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当前的多元社会思潮往往是社会发展中热点问题的体现,应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面对新兴问题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践行,关乎每一个公民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发展目标,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意义深远。”[8]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用包容性态度引领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定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不仅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多样化资源,充实其内容、促进其发展,更为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3-12-23.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超.重设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对话关系[J].荆楚学刊,2014,(2).
[4]刘书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M].1995.
[6]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校:简小烜)
Guiding Path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GENG Yu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Kashgar University , Kashgar Xinjiang 844006,China)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luralistic social ideologies blending and shocking, for one thing, we should affirm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multi-culture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for another, more carefu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iltration and expansion of its negative factor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leading way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s follows: adhering to and consolidating the leading function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ilding an inclus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hile actively absorbing the beneficial ingredients so as to perfect our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e China’s dream.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lti-culture; lead
2016-05-16
耿媛(1988— ),女,新疆鄯善人,喀什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648
A
1008-4681(2016)06-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