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宏, 张开炳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阻滞归因与解滞
——基于协同论视角
赵 宏, 张开炳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多元主体参与的各种要素间的有效协同是专业化推进的关键。以个体化利益追求为核心的利益博弈、自我价值追求的最大化与“各自为政”的实践模式制约着以主体为关键要素的有效协同,应强化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和多元主体协同,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机制以解专业化之滞。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 执行决策; 协同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过分倚重于高校自主探索与辅导员的职业自觉而缺失系统性动力机制构建,专业化政策性驱动力渐趋式微,制度信任遭到贬抑。追根溯源、建章立制,化解各种分歧与矛盾,协同构建专业化的动力机制势在必行。
辅导员专业化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辅导员从业者个体通过职前培养、职中历练与养成,获得必需专业知识、技能与成熟经验而持续发展的过程,二是辅导员队伍在政策支持与制度规范指引下,经过专业化培训与实践性探索,其职业角色整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提供者,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与社会认可的过程。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化成长还是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提升,都需要在制度规范框架下各层次主体间达成共识,化解分歧、相互支持,包容性地构建命运共同体,以构建专业化系统性推动力。
十年艰辛探索,辅导员专业化正在形成“燎原之势”,但后劲不足的尴尬日渐突显,表现为区域或校域间的不均衡与推进滞缓,欠发达地区、地方性高校辅导员依然挣扎在专业化的边缘。本课题在调研中发现,75.68%以上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对本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践路径的无奈甚或颇多感慨。专业化面临的尴尬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
徐晓宁认为新形势下专业化仍存在着观念障碍、专业意识模糊、不平衡性问题突出、体制机制薄弱等诸多问题,影响专业化评价、定位、环境和效果[1]。韩丽颖指出教育部24号令的颁布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但实践中文件规定的错位执行造成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尴尬;高校去行政化与教育职员制改革使辅导员的干部身份有名无实;校院“双重管理”使辅导员既要服从以学生处为主的学校各部门的指挥,完成所有与学生沾边的工作,又不得不承担学院诸多与学生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不务正业”的窘况依然突出[2]。王敏从高等教育生态文明视角对专业化反生态现象进行剖析,指出高校管理生态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办学规模、大学排名、标志性成果等导致在辅导员培养上茫然与急功近利;生态承载力超限,辅导员职责无限扩展;生态定位失衡导致队伍不稳定,制约着专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辅导员专业化实践所遭遇的困难和阻力在走访与调研中得到印证。有81.52%被调查者指出,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复杂的专业化推向简单化、理想化,过多的是形式包装而缺乏实质性措施,把专职化等同于专业化,造成辅导员从业者的根本诉求无法保障,底层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存在使辅导员职业尊严荡然无存,缺失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支撑的专业化难以凝聚辅导员群体性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物质利益是刺激人们行为选择的根本动力。辅导员作为一种有着极大挑战的普通职业,他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更需要物质利益的刺激,以走出职业倦怠。但专业化并未使辅导员的“无专业”窘况得到根本改变:顶层设计的权威性力量在现实复杂博弈中渐趋式微;政府执行决策的简单化强化着基层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和对专业化重视的形式化;高校在谋求获得更大生存空间与政府的博弈中强化了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而忽视了其应有诉求,职业发展的出路依然渺茫。
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超越各要素单独作用,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5]。它既指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合作而形成的整体功能突变,凸显合作中互利共赢的实践价值,也指系统内部成员基于共同追求而达成默契,以实现整体价值目标,反映出系统内部要素包容性协作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专业化作为一项以主体系统为关键、制度规范系统与资源支持系统等组成的复杂性系统工程,以个体化利益追求为核心的利益博弈与自我价值最大化制约着专业化推进中协同机制的形成。
(一)分层化利益博弈制约着制度协同
在制度设计者看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府和高校共同的责任与神圣职责,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政府、高校与辅导员等各层次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但它是以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资源保障为前提的。现实中辅导员专业化实践探索是顶层设计指导下的渐进式模式,执行决策者基于政策指引把制度性要求与时空特点结合起来,灵活设计“本土”化路径的专业化,其合理性在于它符合决策主体的认识过程与专业成长规律,便于决策者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有效避免刚性制度构建导致实践运作“标准化”而发生负向制度性异变风险。如米切尔·黑尧所说:“渐进决策的一个基本优势是,渐进的政策变迁能够避免严重的决策失误。通过考察政策的实施效应,决策者能够评估出自己所采取的行动的正确程度,在此基础上,他就可以决定是继续贯彻实施一定的政策,还是调整方向。”[6]但它容易使次级执行决策者在制度弹性的掩护下强化自主决定权,并在制定执行性制度规范中适时渗透决策者的思想与意图,造成执行制度规定异变或错位。
执行决策逐利化。中央和地方利益选择与重点目标的差异性决定着专业化执行决策存在地方、高校与中央决策的博弈:上层如果对地方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状况进行调查,对基层执行决策者会造成一定威胁,但它是暂时的,因为在中国约定俗成的汇报文化环境中,“官出数字”必能掩饰执行决策者事实上的不作为,容易使检查者被数字游戏所迷惑而选择默认。高校决策者按照上层意图执行辅导员专业化决策,通过具体制度固定下来加以推动,是以获得上级的资助为前提的。如果其根本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则必然对辅导员专业化的上层决策做选择解读,导致中央决策在高校执行中发生负向异变。地方政府在专业化政策执行中角色定位及其责任分担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高校与上层甚至顶层设计博弈的可能性,而执行弹性更强化了这种可能性,并通过集体决策使这种最优化选择合法化。
自由裁量的利益指向性。辅导员专业化顶层设计的实践转化离不开高校这个关键性执行决策主体,其决策过程充满复杂、多变与校域差异性,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特定利益的实现程度。而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校情差别等拒绝标准化,排斥一刀切。制度设定中的探索逻辑赋予高校执行决策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由高校决策者“量体裁衣”“自主选择”专业化道路和实施步骤等。但缺失制度约束的自由裁量意味着高校决策者的个体化意志得到强化,在实践中凸显出其执行决策的利益指向性,即专业化政策设计在不同高校甚至高校内部不同决策参与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并作出互异性判断,“取其所需,弃其无用”,抑制着专业化的实践转化。
高校决策行政化。信息是影响执行决策是否有效的关键。基层执行决策的有效性取决其生成的民主化程度,能否得到辅导员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实质上在于执行决策是否契合辅导员的利益诉求。而高校专业化执行决策往往强调政策权威,以行政化力量向下执行,缺失辅导员的民主化参与。这种单一信息模式生成的执行决策虽然严格遵从顶层设计的基本要求,但非契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支持。
(二)自我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制约着各种主体协同
在协同论中,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围绕目标协同运作即可产生协同效应;如果相互掣肘、冲突,则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使系统陷于混乱无序,抑制整个系统协同效应的生成。但专业化主体因素中,政策执行主体与实践主体分属不同利益阶层,角色定位与具体利益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所持态度与行为选择。
中央政府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倡导者、最高设计者,其目标追求在于通过政府决策、凭借制度权威,引导地方政府和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采取必要措施,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促进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政策的权威性对执行者产生较大威慑力,但其宏观性与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是以执行者的全面协同为前提的,具有较大挑战性。
地方政府重点关注本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及其社会竞争力,谋取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持,形成区域内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辅导员专业化作为一项由政府推动而高校具体执行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的态度和意愿对其执行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地方政府特殊竞争性利益的存在强化其重点关注提升自身社会形象与竞争力,而弱化对诸如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等微观领域的决策监管。
高校决策者内部力量的分层和利益分化。高校作为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社会缩影,由组织机构、各学科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其他工勤人员等构成复杂性集群组织,不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高校内部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利益分层与分化决定了他们在某种专项决策与实践问题价值判断上产生差异化的可能性,影响高校决策走向,并从制度上影响不同参与决策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诚如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斯科特所指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活动与资源。”[7]高校决策者虽然是整体利益的维护者与高校未来战略规划的设计者,其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决定了他们应当共同面对高校发展中的困难,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保证整体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但他们是由具有个体化利益诉求的单个的人组成,这些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主体不同的成长环境、价值判断标准、精神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次级利益群体的差异等,都决定了他们在高校具体实践决策中产生利益博弈的可能性,特别是面对稀缺资源的分配,难免会做出以牺牲他者利益来赢得有利于自身价值实现的选择,长期弱势的辅导员利益诉求难以兑现。
辅导员个体分化。辅导员是专业化关键主体,他们对专业化的付出意愿与行为选择影响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与辅导员专业化所处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事实上,专业化实践探索重心下移,中央和地方政府难以对高校关于辅导员专业化执行决策形成有效的督查和管理,渐进式决策更放大了高校对专业化执行决策的自主选择权,辅导员丧失专业化决策话语权,成为被专业化对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实逻辑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个体化选择志向。高校人事任用人情空间的存在、辅导员在付出与回报对比中形成的巨大反差,强化着辅导员对优出的渴求,甚至为升迁不择手段,胜者的示范效应强化着个体的分化与自我追求。
(三)各自为政的实践模式抑制着资源整合与协同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诸多行政性工作,但其在高校处于最底层。在自主办学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政府关注、关涉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等重大事务的决策与执行,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价值导向的文化教育等缺乏指标性条件约束,微观的辅导员专业化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视野;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但任何一项决策的最终形成都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下,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扮演基础性服务角色的辅导员难以获得实质性支持,即便高校决策强调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其专业化,但其对外宣示意义大于实际,警示从业者时刻清楚地认识到理应担当的责任和义务,顶层设计赋予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晋升等权益难于兑现;辅导员在“付出—回报”权衡对比中被动参与,他们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设计。由于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公共资源支持、缺失主体性追求的专业化,难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在万众创新时代,协同创新成为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业增强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机制,自上而下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与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激励机制,成为促进专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强化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
专业化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但它离不开制度规范的约束,更需要顶层设计者“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思维,把专业化及其复杂的生态环境纳入顶层设计之中,优化制度环境。
强化制度供给。制度在根本上是依靠公共权力强制执行和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利益博弈是专业化政策执行中制度性阻滞力生成的根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行监督,规范和调节好各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破解辅导员专业化实践中制度性难题的关键。正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说:“牧人能够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合约,承诺实行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合作策略。而这种合作的前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整合的利益,私利和公益得到了合理的划分和界定。”[8]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目标、各种利益冲突协调为导向的充分的制度供给,是预防执行性制度规范发生断层或错位的根本保障,如构建执行性决策民主制、资源性投入分摊制、专业化目标责任制、协同创新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系统化推进第三方评价机制等。
明晰纵向层级执行主体的权责,构建执行过程的动态调控机制。上下层级执行主体在专业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合理界定,既要避免上层直接行政干预、基层急于求成,违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又要防止把专业化制度设计简单化,构建政府指导、高校主导、辅导员参与的协同决策模式,筑牢制度根基,保证制度规范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制度实践过程中,强化信息反馈与自觉纠错,平衡各种利益与诉求,增强制度规范的实践契合度。
加速探索与构建地方政府或高校在专业化建设中横向合作、信息共享的协同机制。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或校域特色,但其共同的追求具有较大一致性,单打独斗或闭门造车的思维逻辑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决策诉求,更不适合以人为中心的专业化的健康推进。按照一盘棋的思维方式,以信息资源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追求,探索区域或校域分工协作、成果共享机制,携手共创,协同推进,发挥有限资源投入的最大社会效应。
(二)加强多元主体协同
专业化目标追求不由政策供给方单方面决定,受执行决策者与辅导员群体的主体性影响,各执行主体、专业化对象能否与决策设计初衷达成共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实践中的合作与协同,影响效率与结果。
主体协同的制度建设。加快构建以政策引导、基层政府监督、高校主导、辅导员广泛参与的制度生成机制,发挥各主体在执行性制度规范生成中的积极作用,摒弃由高校闭门决策并简单以行政化手段推行的做法,为专业化关键主体参与决策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实践主体与最基层决策者的协同意愿,并逐渐向实践转变。执行决策者应适时地引导参与者对协同的关注与协同效应的认同,积极培育关键实践主体的建议与监督制度,保障其基本权益的同时为基层决策者提供契合实践要求的指导性建议。
强化责任共识协同。政府应当从思想政治工作全局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依靠制度权威,引领高校把辅导员专业化纳入执行决策范畴,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高校充分认识到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践意义及其潜在价值,并强化利益刺激,以保障执行决策的有效实践转化,协同构建执行主体责任共同体。专业化不仅是辅导员职业权益的保障,更是每位从业者的历史责任。加强专业化价值观教育和宣传,凝聚辅导员队伍的责任意识,增强对政策设计的价值认同,共同构建专业化命运共同体,提升其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索的主动性;善于运用现代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凭借道德的力量,提高执行决策者、参与者的行为自律。
构建新型供给机制,为主体协同创造契机。“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辩证逻辑清晰地阐释了复杂的专业化系统中主体间合作的重要性。在专业化建设复杂的供给系统中,不能一味简单地依靠某一种力量去承担综合性供给任务,多种力量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激发各种优势,协同共赢。在资源供给视角,辅导员、高校与政府等都是专业化推进中潜在而重要的供给性力量:各级政府拥有绝对经济资源优势,高校占有洞悉辅导员职业心理特点与从业者价值诉求焦点的角色优势,辅导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决定性力量。重构供给机制,在角色扮演中增强联动、互动,强化共识协同,发挥个体化优势和角色职能优势,强化多元投入,提高执行效率。
(三)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机制
辅导员专业化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与制度规范的支撑,更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必要支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人文关怀。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辅导员专业化首先是人的专业化,是人的职业成长与发展的专业化,必要的资源供给与基本保障不可或缺,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成为关键。从专业化实践看,协同理念及其社会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政府重宣传而忽视了顶层设计中对应的资源配置保障,高校决策中多重利益博弈与有限资源配置等,难以保证专业化动力机制构建应有的资源供给。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因,正如法国启蒙学者爱尔维修所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们也不会违抗他们的利益的激流。”[9]利益的差异性是专业化政策执行过中主体间博弈的根源,构建有效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和保障各种主体的必要权益。如构建专业化资源供给分摊机制,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基层与辅导员的权益;构建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给予专业化投入较大、造成其他方面受损的高校以必要补偿;建立直接面向实践探索者的激励性创新资助基金,扩大竞争性投入等。
构建以各种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协调机制。专业化的实践转化实质上是以资源供给为保障的主体间互动与合作,按照县官不如现管的逻辑,高校的执行决策决定专业化的成败,构建必要资源整合机制是关键。
以制度化方式制约地方政府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简单化与高校专业化执行决策行政化,防止政府责任下移,把高校的自由裁量权和因地制宜权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维护辅导员的专业化权益;构建畅通的基层从业者利益表达机制,保障辅导员群体的利益诉求,化解执行决策者一言堂导致一头热的风险,以凝聚辅导员的主体性力量。
改进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专业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管理决策能否使辅导员主动参与。政府应统筹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大局,遵循一个普通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及其发展规律,给予其成长过程的政策性支持,培育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竞争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专业自信心与自觉性;高校应从师资队伍建设战略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助力辅导员跳出双重身份而事实上无身份的怪圈,让辅导员有信心、有耐心、更有责任心;构建辅导员直接参与的专业化决策机制,凝聚辅导员的专业化共识。
改进辅导员评价考核机制与体系。改变传统的辅导员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依据其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索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引领其专业自觉与道德自律;构建契合专业化根本要求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适应的辅导员评价体系,突出育人本色,引导其突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强化团队精神与分工协作,逐步树立合作、宽容与整体意识。
以项目化管理平台引领辅导员之间通力合作。以课题研究为导向,鼓励辅导员参与立项竞争,有意识地培养其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研究能力,发掘、选拔、培养视野开阔,具有一定影响力、领导力、责任心和使命感,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辅导员骨干力量,构建专业化协同创新团队,发挥辐射效应;搭建具有一定辐射性、包容性的协同创新平台,让有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层次与专业能力的辅导员获得更多的互动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思想激荡、智慧分享中重获自信,摒弃自我精神枷锁,使自己能轻松融入辅导员队伍这个大家庭。如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正是借助个体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10]让辅导员在个体与整体互动中伴随着整个队伍的发展而协同成长。
[1] 徐晓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115-119.
[2] 朱霞梅.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内在冲突与超越[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4-38.
[3] 王敏.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85-8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2.
[5] 解学梅.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程度多维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15(2):59-78.
[6] 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47.
[7] 穆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6-57.
[8]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56
[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37.
[10]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4.
(责任编辑:张 杰)
Obstruction Factors of College Counselors’ Specialization and Solution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ZHAO Hong, ZHANG Kaib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The multiple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is the key to college counselors’ specialization. However, the benefit game with individual interests as the core and the maximizing pursuit of self-worth and the practice mode with their own ways restrict th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main body.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multiple subjects can build an effective coordinating mechanism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to resolve specialization obstruction.
counselor; specialization; executive decision; collaboration
2016-03-26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重点基地招标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SK2015A059),“高校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实施辅导员职业分级专业分化方案研究(SK2015A053)”
赵宏(1975—),男,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G641
A
1674-0297(2016)06-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