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潮
建筑书评是建筑评论的评论——《建筑书评与文化随笔》序
顾孟潮
吴宇江先生的书评内容丰富、很有见地。如本书开头的几篇建筑书评,包括现代主义建筑旗手勒·柯布西耶、现代西方建筑、建筑与城市艺术哲学、交叉学科——生态建筑学、地下建筑学等,他认为这类书确实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因此,尽管书写这类书评,作者需要花大功夫,需要啃透这些大部头专著才能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读者,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去完成。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不仅自己坚持建筑书评的写作,而且想方设法动员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力量推动建筑书评工作。书中收入在他倡议下召开的重点书——《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生态建筑学》、《地下建筑学》、《风景园林品题美学》、《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等的首发式和学术座谈会的纪要。由于让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参与到建筑书刊评论的实践中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既推荐了好书,又密切联系了许多高层次的作者,得到了不少好的建筑书籍的选题。
吴宇江先生是优秀的建筑书评家。几十年来在选题、编辑、修改、出版建筑书籍的繁琐工作中,他孜孜不倦、勤奋治学,才取得如今丰厚的成果。
图书评论是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简称书评。它是宣传图书、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图书质量,以及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的重要手段。图书评论比图书介绍的内容更深刻,倾向性更鲜明。它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新闻性特点。书评在现代社会的报刊上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文章体裁形式。
具有专业性特征的建筑书评,同样是具有以上特点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区别在于其是从专业角度切入,对全社会全行业整体建筑界内外的评论活动,并非仅仅是对一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的事。因为城市与建筑的问题绝非仅仅是建筑界的事。
《建筑书评与其他》一书,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国内第一本汇集建筑评论的专书,尤为可贵。希望由此开一个先例,给建筑书评应有的独立地位。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当代在书评数量、水平以及书评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等方面,我们是大大落伍了。须知,在我们国家古代,书与书评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书与评互生互动、互相促进。早在春秋战国百家著书的同时,几乎就有了注书和评书出现。明清以来更有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和脂砚斋这样的书评大家问世。
去年1月,将建筑评论(含建筑书评)视为一生事业的一位91岁的美国建筑界批评先驱艾达·路易斯·贺克丝苔伯逝世。她从事建筑评论长达半个多世纪,先后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一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世界太需要这样的人了!今年,是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NBCC)成立40周年,该会的宗旨是“鼓励和提高所有媒体的书评质量,给专业人士提供信息交流的条件”。协会成员近700人,包括编辑、书评家及自由撰稿人,一年一度评选小说、非小说等5种书评奖。自1997年后非英语非美国作者的书评都可以参评。
我国是1985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今年5月才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的书评协会尚不知道有否希望列入近年计划。
每年我国建筑书籍出版的数量如此之大,迫切需要提高建筑书评的质量和数量,组织培养建筑书评队伍应当列入我国文化大时代建筑界的议程了。
建筑书评是建筑评论的评论,是建筑评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书评的重要性不亚于对具体建筑物、建筑作品、建筑人物的评论,因为它面对的读者更为广泛,更为关键,是对已经形成书面语言的建筑理论的评论,是二次评论。它所面对的是建筑著作所展示的内容、观点、思路、水平、人文、结构、形式、品格等作全面的评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应该有着更高的文化层次。
好的建筑书评独具慧眼,能在建筑书籍的海洋中把精品书凸现出来,是引领建筑读者入门的向导。
那么,在读者有限的人生中选哪些书读为好?在这里书评对于读者有点化作用,这也是《读书》、《博览群书》、《读者文摘》、《中国图书评论》等以书评取胜刊物,能够长期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记得原来曾有个《建工书讯》常载有建筑书评,我很爱读,后来不知何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建筑界需要有自己的读书杂志,有自己的建筑书评专集。这会有助于建筑界形成读书风气,改变“图盛文衰”倾向。众所周知,关于《红楼梦》、《文心雕龙》、《园冶》的书评数量之多不可胜数,与此相比较,建筑界对像《建筑十书》这类有逾千年生命力的经典著作却缺少评论和解读,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读书少、读精品更少,这是建筑界长期步履蹒跚、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吧!
建筑书评的写作模式也是大家感兴趣,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建筑书评文章的作法,不在于文字多寡,但要言之有物,要有感而发,要有作者本人的鲜明观点,要洋溢个人才情,如此,才能写出好的建筑书评文章。
(《建筑书评与建筑文化随笔》2015年2月出版定价56元)
责任编辑:黄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