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梳理与启示

2016-03-25 04:35杜晶晶

杜晶晶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梳理与启示

杜晶晶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作为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和行为的工具,复杂性科学为企业成长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从复杂性科学的背景出发,总结了目前企业成长研究的基本共识、内容体系,并为企业管理与决策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企业成长;适应性主体

企业成长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管理者理论等各学派纷纷对此进行解读,力图揭开企业成长的黑箱。但这些理论无一不是从简单的世界观视角出发的,具有线性、静态、孤立等特征,是决定论与还原论的方法论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加剧,企业成长这一永恒的话题应在新的研究范式下被重新审视,而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正好为此方面的努力提供了契机。事实上,企业具有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征,面对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企业能够主动发生内部和外部变异。在利用传统理论研究企业成长存在诸多局限的情况下,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企业成长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1]。鉴于复杂性科学是一个庞大浩瀚的科学体系,国内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概念引进和模型建立的初级阶段,研究成果也较为分散,因此有必要对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进行梳理,厘清基本共识,总结研究成果,升华实践意义。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总结了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的基本内涵、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希望有益于企业成长研究,并为复杂性科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提供反思。

一、复杂性科学及其背景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之所以被称为复杂性科学,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统一的方法论——整体论或非还原论,而传统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与简单性科学相对立的科学。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还原论方法论和简单性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整体”或“系统”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新方向[2]。复杂性科学涉及的理论十分广泛,包括系统论、耗散论、协同论、混沌论、超循环理论、共同演化理论等,因此学者们普遍认同它是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它的出现,打破了300多年来经典系统科学中的线性、均衡、简单还原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了非线性、非均衡、复杂整体论的崭新思维模式。复杂性科学的创立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也会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简称CAS)理论是复杂性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由美国的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3]。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CAS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所谓适应能力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CAS理论虽然提出不久,但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近几年在管理学领域的表现也尤为突出,它为研究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复杂系统与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必将推动着人们对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进行深入探索。

二、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的基本共识

(一)企业成长的内涵

不论是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成长看成是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量的积累过程,还是彭罗斯提出了企业成长是知识与能力逐步积累的质的变化过程,或是生命周期学派认为企业具有生命体的演进特征,是阶段性成长的过程,这些观点的共性是,往往从影响企业成长的某一侧面或要素出发,并以此为根本基石构建出一整套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体系,试图运用还原论方法来解决“系统”问题,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与形而上学[4]。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被看作一个有人参与的、开放的、动态演化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适应性主体[5],追求成为自组织的过程应成为复杂性理论下企业成长的内涵指向。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系统内许多独立的因子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过程[6]。因此,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指的就是企业通过内外部因素的不断交换、作用,逐渐适应环境,实现正反馈循环,从而朝着企业目标,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演进的过程。

(二)企业成长的特征

以成为自组织为成长方向,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还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非线性

非线性是指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系统其他部分的较大变化,说明系统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企业成长中的非线性,体现在企业主体内部要素间、企业主体之间以及企业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系统一个部分的行为变化可引起其他部分的回应并发生相应的行为变化,并反过来再作用于该部分,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关系,产生一连串的反应。理论界普遍认为,非线性作用是导致企业呈现出诸多复杂性特点的主要原因,而非线性作为一条主要线索,理应成为复杂性科学理论应用在企业成长理论当中的重要逻辑[7]。

2.适应性

适应性主体是CAS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这里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系统要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推理、判断和学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内部结构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主体不断进行适应性学习的过程,是企业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该反应是企业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其行为规则(企业规则),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能力为目的的[8]。

3.自主性

自组织是复杂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的关键命题。企业追求成为自组织的过程中,会在内部自动产生高级系统和复杂结构,这种结果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系统自发完成的,也可称之为自主性成长。同时,多个个体的自发行为会产生集合体,使系统出现新的结构或进化到更高级阶段,也称之为“涌现”。

4.演化性

企业成长机制是一种动态自组织系统,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从而涌现出新的功能,即实现系统演化。在演化的过程中,扰动因子——“涨落” 是系统实现自演化的直接诱因,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系统失稳而重新建立稳定的过程。企业成长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实现阶段性的演进。

三、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内容体系

(一)成长能力:企业成长的机理与源泉

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在竞争中使自己脱颖而出的一系列能力。建立在彭罗斯内生成长论基础上之上的企业能力理论与概念,以资源基础论为起点,经学者们的后续研究,获得了充分发展,延伸出了企业核心能力[9]、动态能力[10]等一系列概念。企业能力理论力图回答“到底什么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核心问题,而建立在资源基础论上的这一学说采用的始终是静态、线性的观点,对“异质性资源”或“核心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原动力”作用的研究仍停留于理念分析的层次,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11]。Sanchez最先把复杂理论应用于企业能力理论[12],为企业能力及企业成长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篇章。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企业能力也可以体现为一类特殊的适应性主体,企业能力系统就是由多个要素单元与市场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群体智能的复杂适应系统。并通过各要素单元之间以及要素单元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行为,形成整个企业能力系统的发展和演化,从而导致宏观层次上竞争优势的涌现。这里的要素单元,有的学者从职能活动与组织载体两方面来分解[13],有的则认为是能力本身或组织流程[14]。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能力研究往往采用计算机或数学模型,如仿真分析、函数模型、适应性图象等,通过对企业能力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力图解释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探究组织能力发挥作用的机制,从而揭开企业成长的黑箱。尤其在当今复杂动态环境下,以一种适应性的观点来审视企业能力的内涵和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复杂性定量分析与评价、量化描述更迭模型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后续学者深入关注和研究,这也必将成为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成长过程:企业成长的方式与路径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研究,更多从企业本体出发,把企业看成一个适应性主体,研究企业成长过程就是研究企业应该如何创造条件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促使企业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成长。而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不同分支,如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共同演化理论和组织生态理论等共同为研究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论。但不论哪一种理论与视角,自组织是研究企业成长的重要命题。复杂性科学理论是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演化等的理论。不同的理论分支在自组织方法论中的生态位置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耗散论起着研究自组织系统所需条件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发生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共同演化理论研究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商业生态理论就属于共同演化理论范畴。组织生态学研究企业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生态环境中如何定位的原则,是研究自组织环境条件的方法论等[15]。

目前,利用复杂科学分支进行企业成长研究正方兴未艾,如熵理论、耗散结构、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构建起企业成长的分析模型,如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混沌模型[16],科技型中小企业尖点突变模型[17]等。在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建立了企业成长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成长阶段等的分析,解读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为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和过程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研究层次上看,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基于复杂科学的方法论特点,也呈现出从微观向宏观递进的研究体系。从微观方面来看,作为适应性主体的企业,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与环境互动,并通过“适应-学习”模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演化发展,最后上升到企业系统层面,出现“层次-涌现”现象,以进化到更高一级的复杂结构的发展路径。总之,理想的企业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的发展过程,而其作为企业成长研究的主要支撑,在复杂性科学的全新视角下正焕发着全新的活力。

(三)成长机制:企业成长的动力与保障

成长机制是研究企业成长的进一步细化,可以说是成长过程研究的主要落脚点之一。从研究领域看,企业成长研究关注创业企业成长、中小企业(家族企业)成长和高科技企业成长3个分支。而复杂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成长,更多集中在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及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成长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有必要对这一过程中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进行梳理研究,构建企业的成长机制。一般来说,现有研究主要从内生成长机制和外生成长机制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其中由内部要素耦合产生的推动作用称为内生成长机制,包括企业家素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融资能力、产品与市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外环境的挑战促使企业改变结构功能关系,达成与环境适应的作用机制,这被称为外生成长机制,包括政策法律环境、产业演化与行业发展、企业集群、区域创新、金融生态环境、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研究认为,内生成长机制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外生成长机制是必要条件,通过影响内生要素而作用于企业发展,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

无论哪一种机制,对于企业这种复杂性适应系统来说,内外部因素之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促使企业不断地调整其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一定的时空内涌现出自组织行为,支撑了企业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成长。成长机制与成长过程的建立与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成长的内在机理;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解读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有助于我们把握住发展的关键时机,促进企业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健康、可持续成长。

四、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的启示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对我们的管理实践却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视角,具体来说,对于企业组织的管理和决策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启示。

(一)激发自组织

复杂适应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是具有主动适应性和智能性的“主体”,一能“学习”,二会“成长”,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结构,以达到适应环境的合理状态。多个个体的自发行为会产生集合体,在内部形成高级系统和复杂结构,即可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自组织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演化的过程。因此,这种追求成为自组织的过程也应是未来管理者工作的重点与方向。同时,“涌现”作为一种世界观,教我们不要过度关注计划与控制,如给它设定亦步亦趋的目标,而应该强调激发自组织的过程的方法,如创造环境,使其自然演化。

(二)培育有利的环境

自组织的演化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发挥作用”,也不是简单地通过统计规律,而是通过影响个体行为规则起作用,即遵从个体自身适应和变革的规律,通过环境引导,诱使个体改变自己的功能和行为规则,以达到组织管理的目标。因此,培育有利的环境是自组织自然演化的重要前提。这里有利环境包括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创新环境,有效激励员工;树立危机意识,适时管理变革等。总之,关键在于提供支持性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学习能力,激发“涌现”的结构效应。

(三)正确看待企业演进的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理论表明,企业演化的矛盾动力机制包括竞争与合作,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路径多样性和稳定态等因素。企业的演化路径是不可逆的,具有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多样性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特点。自组织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导致系统涨落和“锁定”现象发生。涨落在系统的有序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可以通过行为方式的选择,创造条件以形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知识或者建构与企业知识相匹配的外部环境,尤其在关键节点上促使有益的涨落产生放大效应,推动企业成长跃阶的发生,从而进入新的稳定态而向前演进。

(四)推动共同进化

在一个系统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都会与其他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激发部分之间的共同进化。随着企业系统的不断进化,企业从简单系统成长为复杂系统,一些看似稳定明晰的系统也处在混沌的边缘。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分工使得企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单个企业很难在全产业链做到大而全,也不可能掌握应对变革的所有资源。因此,找准自身产业链定位,对内苦练内功,向外拓展资源,发展联盟伙伴关系,实现优势合作,是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下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推动成长涌现与共同进化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慧.企业成长的经济理论概述及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9(16):15-17.

[2]金吾伦,郭元林.复杂性科学及其演变[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1):1-5.

[3]HOLLAND J H. 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M].USA: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

[4]原继东.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我国出版企业系统成长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陶秋燕,吴祈宗.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主动适应性成长能力解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2):29-33.

[6]韩志丽.基于复杂性科学观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36-38.

[7]李森森.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8]原继东,王树恩.基于CAS理论的出版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与仿真[J].工业工程,2012,15(4):89-95.

[9]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0.

[10]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 533.

[11]COAD A. Firms as bundles of discrete resources-towards an explanation of th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of firm growth rates[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2012,38(2), 189-209.

[12]SANCHEZ R. Strategic management at the point of inflection: systems, complexity and competence theory[J]. Long Range Planning,1997, 30(6): 939-946.

[13]高德华,邓修权,白冰.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系统研究:一个基于主体的仿真分析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3,21(2):78-81.

[14]王毅,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1):18-28.

[15]罗文军.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6]赵敏,李湛,王荣.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混沌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7):111-114.

[17]赵驰,周勤.基于自组织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J].软科学,2011(10):98-104.

[18]李森森,刘德胜.企业成长理论新进展:非线性成长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1-136.

(责任编辑许若茜)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Firm Growth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Science

DU Jing-j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As a tool to deal with complex system and behavior, complexity science provides a fresh start for the research of firm growth.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omplexity science,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basic consensus and framework of firm growth research, which also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s.

Key words:complexity science; firm growth; adaptation subject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2-0057-0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2.009

作者简介:杜晶晶(1981—),女,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社会创业过程及其管理策略研究”(12BGL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知识观视角下内隐性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研究”(14YJC630027);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项目“安徽烟草公司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构想研究”(20130551015)

收稿日期:2015-03-22

引用格式:杜晶晶.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企业成长研究梳理与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2):57-61.

Citation format:DU Jing-jing.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Firm Growth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Scienc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