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5》发布
由中科院联合国家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社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编撰的《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5》于2015年12月8日在京发布。《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5》共收录文章37篇,全书分为三大篇章:
本部分共有6篇文章,旨在从战略高度,总体阐述国内外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与战略谋划。
中国科学院谭铁牛副院长撰写的《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与发展模式分析》,着重讨论了我国主要学科领域信息化的发展特点与主要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建议;微软研究院的Kristin M. Tolle博士撰写的《Enabling Next Generation Data Science》,阐述了大数据及数据科学的概念并讨论了如何利用云服务促进其发展;中国社科院秘书长高翔撰写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提出应该从工作系统、保障系统两个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体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撰写的《信息化与科学大数据》,阐述了科学大数据的发展过程和特征以及科学家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应对的策略等;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宁振波撰写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战略与智能制造》,提出科研是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对比了我国和世界各国提出的一系列规划;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朱扬勇教授等撰写的《数据科学的发展态势》,介绍了数据科学的概念、其研究机构和出版物的发展及学科培养情况,并展望了数据科学的发展态势。
本部分共有21篇文章,邀请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介绍了科研信息化在高能物理、材料、天文、气象、社科、医药、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和成功案例,展示了我国科研信息化在应用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撰写的《大数据与精准医学》提出大数据是实现精准医学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王建伟处长撰写的《我国互联网+制造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剖析了互联网+对制造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梳理了各级政府部门推进互联网+制造的主要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旭东研究员撰写的《信息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出了“历史的本原是信息”的命题,在方法论和技术实现手段的层面提出了实践理论“数字世界史”;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汪寿阳研究员等撰写的《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的信息化实践》阐述了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相关科研工作的信息化不仅满足学科交叉和对分析与响应及时性的需求,还能为国家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撑;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吴宜灿所长等撰写的《核能信息化与虚拟核电站应用实践》中表述了其发展的核能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从数字反应堆到虚拟核电站取得了重要研究与应用实践成果;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海斌所长等撰写的《面向变电站状态监测的物联网络及其应用》分析了将短距离工业无线网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状态监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行性,并介绍了该所将自主研发的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状态监测的实践成果;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龚俭教授等撰写的《科研信息化在暗物质探索中的应用》介绍了AMS-02 SOC可在中国南京和瑞士日内瓦之间提供长时间、高速率的科学数据传输服务和对AMS-02从太空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持续的分析计算服务等。
本部分共有10篇文章,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尤其近两年来在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科技部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叶玉江主任撰写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现状与发展》介绍了该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享服务,是科技资源有效管理和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南凯副主任等撰写的《中国科学院科技云现状与展望》介绍了科技云目前取得的建设成果和开展服务的情况,并讨论了科技云在云服务模式上的特点及下一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刘莹副研究员等撰写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发展现状与展望》简述了CERNET和CNGICERNET2在2013年以来CERNET光纤传输网、CERNET和CNGI-CERNET2主干网网络建设及网络接入和应用情况;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设施管理办公室陈娟等撰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与展望》分析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现状,阐述了该平台的建设思路,并展望了预期的效果和意义;北京大学计算中心马皓副主任等撰写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提出以云计算为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向,解决学科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异构性问题,以数据为核心完成基础设施和平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