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2016-03-24 12:49卢晓萌徐波
现代园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运用

卢晓萌++徐波

摘要:城市园林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环境,增加植被的覆盖范围,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强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本文分析了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并探讨了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运用

1 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1 生态性原则

近年来,园林设计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其设计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于部分具有观赏价值的园林而言,应考虑到植物造景。在植物造景中,应遵循生态原则,不仅要注重园林植物造景的资金投入,更要保护园林中的天然植物,尊重这些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避免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另外,若在园林设计植物造景中引进非本土植物,应充分考虑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如阳光、水、土壤等要求,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避免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1.2 美学性原则

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还需遵循美学原则,园林设计中有很多事物都要体现出美学价值,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充分实现园林设计的造景效果。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注重园林设计植物的色彩与对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升综合设计效果,充分考虑到植物、假山、水等元素之间的协调性,做好色彩上的把握,提升园林设计植物之间的搭配性、相称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园林设计植物造景的美学价值。另外,植物造景需考虑到景色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园林设计增添一份美感。在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应根据园林的主体进行设计,尽量使每个设计环节都体现出美学价值,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人们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缓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压力,充分体现出园林设计植物造景的美学价值。

1.3 平衡性原则

园林设计包括多种元素,其中很多元素的设计都是相互对应的,其平衡性也会对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将植物造景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不仅应遵循生态原则和美学原则,同时还应遵循平衡性原则。首先,植物造景应考虑到色彩与形体之间的平衡性,两者之间应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搭配效果。其次,要考虑到园林设计中的虚景、实景、线条之间的平衡性,保证相互之间搭配的和谐性。同时,还应注重植物造景中各种植物之间的搭配比例,充分考虑到各个植物之间的联系性、协调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各种植物的优点,从而提升植物造景的效果,形成形态美、视觉美。因此,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应用的过程中,需遵循平衡原则,才能确保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 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2.1 空间划分

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强调良好的空间效果,在不同区域设计中运用植物造景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利用不同的植物作为区域植物景观的主题,首先要求设计人员要对各种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形态以及色彩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不同区域的功能进行植物搭配,这样便可以营造出植物景观的效果。植物造景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必须根据其自身特点,并运用植物障景或借景的方式使特定区域形成半开放空间,这样才能将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的空间效果充分表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予以观赏者视觉上的美感。

2.2 时空变化

园林植物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季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植物在不同季节、时间内的生活习性发生较大变化。植物造景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这一特性,根据园林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效果。

2.3 独立景观

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对独立景观的运用范围相对较大,花坛、树丛以及孤植树等都是常见的独立景观,在各种风景园林或道路的两侧都会使用花坛,通过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道路或门口两侧的风景。树丛造景主要是利用不同树木的变化会受到时空的影响,通过色彩远近或高低错落等构图规律,将不同时期、不同的树丛景观效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人以最大的视觉享受。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针对较为开阔的地方,都会采用孤植树进行造景,例如,盆栽、大树等单体植物,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某些重要位置的整体景观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为城市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游憩的场所。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物种间的关系,使城市绿地发挥其最大效益,有利于改善城市人们生存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运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地域特征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浙江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