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
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三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逐步向纵深发展。但河北在三地人才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受益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和天津。本文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人才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河北省的具体情况,为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开展区域人才合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区域人才合作;京津冀地区;河北;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继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身手之后,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速崛起。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和完善城市群的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的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带动北方腹地的发展需要。而人才区域合作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河北省作为区域发展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如何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有效实施人才战略, 从自身情况入手,认清问题,挖掘潜能,开创出一条有河北省特色的人才合作与发展之路,就成为实现京津冀人才合作与共赢的重中之重。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人才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河北落差悬殊,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缺乏协调的发展目标,导致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一个经济圈形成所必备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不同的地区应当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目标发展,而不是各行其是。尽管从地域上看,京津冀区域是个整体,但是由于京、津、冀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关系独立的行政区域,而且三地在经济发展、人才拥有量、劳动力素质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差距颇大。尤其是河北省,作为首都的护城河,京津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多年来其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和制约。与京津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比,形成巨大落差。依托于自身独有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等优势,发展迅猛的京、津两地同河北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就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这就造成三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目标、方式都有所差异,甚至他们之间出现相互冲突,造成许多工作不好全面协调和推动。因此,虽然京津冀的人才存储量较大,但是人才资源优势却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度人才合作机制。
2.京津冀三地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同构导致河北的高端人才不断外流,人才虹吸效应突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仍有诸多疑问待解。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产业的谋篇布局。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京津冀三地多年来基本发展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建材、重型机械、汽车、电力等传统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且在确定主导产业时未能站在区域利益的角度,做到统筹兼顾,因此近几年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这就造成了三地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因此随着北京快速发展,良好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医疗环境对周边地区的人才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了津冀地区由其是河北的高端人才外流。缺少了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撑,原本发展明显滞后的河北更是雪上加霜,进而持续拉大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发展差距,造成恶性循环。
3.京津冀三地之间差距悬殊就导致了人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顺畅的流动,河北省人才竞争的优势十分薄弱。对人才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和使用及转化的能力是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因素。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和天津的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领先,人才济济。然而河北省的综合实力相比较为薄弱,与其存在着巨大落差。北京天津两地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周边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向其聚集。人才在三地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较低,大部分处于静态拥有,没能发挥科研和学术专长,也未能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开展区域人才合作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意义重大。协同发展是河北省改革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为了能够切实抓住并用好这个机遇,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人才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为河北省开展区域人才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区域人才合作。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京津冀三地的经济结构实现“错位”,而不是经济结构“均衡”;人才资源“高低不平”的现状要求河北要合理布局未来产业梯度,谋求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由人才决定的研发潜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针对区域专业人才储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综合的风险分析,再决定未来的产业布局。通过三地人才结构的“错位”配置以实现“互补”,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人才发展的实际和人才结构的特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各安其位”。只有这样,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才有可能扎实推进。
2.建立健全人才协调机制,实现人才的互利互惠。基于国家统一的人才指标体系,建立京津冀共享的人才信息数据库,搭建涵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为对象的人才资源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人才信息数据库进行深度分析,动态把握京津冀三地各级各类的人才拥有与使用状况以及人才流动情况,把握人才的总体规模、层级结构、种类等准确的情况,积极推进各类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鼓励各类人才开展区域科研项目合作。根据现有产业和人才发展态势,加大利用京津优质教育、科技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积极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接河北省的短板和战略谋划,高效沟通引进,组合团队,合理地使用人才,将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人才的聚集优势,为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搭建各级各类平台,吸附各种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首先,河北省应该积极推动各类类似于环京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的平台建设,优化服务措施,强化孵化功能,将其建设成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成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同时还应积极地搭建更为广阔的人才交流平台,以实现三地之间人才的错位互补,引导人才在区域内和产业间进行合理的流动,以达到实现吸附各类人才的目的。其次应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围绕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着力解决现阶段我省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各类高技能人才。第三,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引导现有人才向企业和基层聚集,引导优秀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创新发展第一线聚集。
4.进一步消除区域内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搞好人才服务保障,推动京津冀人才合作。加大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合作力度,打造集档案户籍查询、网上认证、网上预订展位、人才信息查询、高级专家信息统计发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消除区域内人员流动障碍,缓解目前区域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供求关系。创新人才服务方式,逐步健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三省市间顺利衔接,提高人才队伍的保障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尽快地全面实现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人才之间的对接,在人才引进的政策上做文章,探索并研究出台更为人性化的人才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的方面,要给予其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既尊重个性特点和创新独立性,又鼓励合作共赢的人才发展环境。
总之,只有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积极搭建平台,消除障碍,用足用活用好京津人才,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重构京津冀,激活渤海湾,河北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邢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三十五[J].前线,2014:18-21.
[2]陈敏.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桂昭明.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6-60.
[4]郭秀晶,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
[5]李锡元,周璨.科技人才幸福指数研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2,05.
作者简介:吴 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
注: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题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区域人才合作问题研究;课题号是:JRS-2015-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