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 王华
摘要:2003年12月设立MPAcc专业至今,已有12个年头,但MPAcc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学生毕业不受社会青睐。文章深入剖析我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模式的确定上提出改善建议,未来的MPAcc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MPAcc;现状;策略;沈阳理工大学;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当今教育理念的不断凸显,大学本科不断扩招,在为更多学生提供升学机会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学业素质普遍下降的问题。从当前经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基层会计人员的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却依然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科学历,对科研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所以单一的学术型培养方式与社会对多元化高级人才的需求间的矛盾日益扩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于2003年12月设立MPAcc;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和培养单位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研究生,我国的MPAcc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但相比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会计专业型研究生在招录时分数低、专业课要求较低、入学相对简单,并且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观念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也就造成了专业型硕士在就业时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报考专业硕士成了次优选择。因此,对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专门的研究刻不容缓。
二、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与以往学术型培养方式不同,MPAcc在教学模式和培养内容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提高,更加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感悟。因此,专业性与实践性是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根本区别。但由于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是以学术培养为主,各校MPAcc发展大多处于探索期,不少高校存在专业型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混淆的问题。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使得MPAcc的教学开展缺少针对性,大部分通用课专业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无法凸出培养特色。
简单来说,MPAcc教学在培养目标制定方面过于夸张,太过于全面的制定培养计划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较少,学生个人素质与发展潜能和目标的结合较弱。
(二)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MPAcc面向全社会广大应届生进行扩大招生,每年会计专业研究生中来自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得学生整体入学时在会计和财务的基础知识掌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习课程开展困难,包括教学进度缓慢等问题。这些现状都使会计专业研究生与学术型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而从实践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进行实践而是只停留于理论层次。
会计专业硕士门槛低也为某些急功近利想要为自己镀层金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各大高校出现了不少“买文凭”的现象,这更使得很多会计专业硕士毕业后也并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水准。
(三)实践环节欠缺方面的问题
实习是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会计专业硕士是脱产学习,很多人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培养也没有获得充足的社会实践时间,造成实践经历不足。再加上会计专业实习这个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单位多抱有一定的戒备态度,学校一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过于乐观地依托实践基地,单方面地依靠企业导师提供实习机会,结果就使会计专业硕士学生参加实习的机会较少,比例较低,有些学生虽然进入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实习,但由于该公司业务量较小,学生实习时间短,也很难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践程度低是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的另一大问题。
三、改进我国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会计专硕培养目标
在出现专业硕士之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是以学术和科研能力作为导向。从不同培养阶段来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博士生奠定基础,要求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专业硕士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直接目标,且都不涉及学术性要求,主要是为培养专业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理论开展工作,而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是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核心。除了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理论理解能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只有对理论有深入理解,才有可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需求;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协调部门内部关系,合理安排本部门人员工作,充分发挥会计部门的各项作用;学习能力,只有及时学习跟踪最新学术动态,并理解其对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研究生的各培养主体应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合理设置课程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应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在课程安排中应适当增加实践安排,增加审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课时,尽量弥补外专业同学基础不扎实不牢靠的问题。注重案例教学,在实践条件无法实现时案例素材是最接近实际会计活动的仿真和模拟,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建立合理知识体系,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同时案例教学可将学生分组提供的案例报告再进行评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力、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这一资源开设校外课堂,聘请在本行业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管理者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与社会接轨。
还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从事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规范比专业技术更重要,学校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不论是入学考试还是毕业论文的审核标准都应进一步严格与完善,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MPAcc的考核标准不能与学术型硕士的考核标准等同,应根据MPAcc的实际情况来丰富考核标准。在入学复试考试时应适当加大专业课的难度,提高同学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并且在笔试与复试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应进行会计岗位的实习,并要求相关单位出示证明。在平时学期考评时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效果纳入考评制度中,实行全过程监控考评,避免学生搞期末突击式学习。毕业时,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审应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问题进行撰写,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专业型硕士的不断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的欢迎与认可,各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事务所等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育的最好方式。利用校外相关行业企业资源的补充培养作用,实现共赢关系,企业可作为实习基地,培养可用人才,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推荐,并且将实践报告与毕业成绩挂钩。另外高校还应与政府进行密切联系,寻求政府支持并密切关注财经相关政策的变动,从而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学习和了解到课本中所不能接触到的知识,这正好符合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2]种子亮,周咏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
[3]陈吉凤,侯力刚,刘春辉.“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会计研究,2013.
[4]吴征宇,胡国强.对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法制与经济,2014,(384).
[5]高明,刘成立,刘凤阁.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
[6]谭旭红,章金霞.基于“双轨制”模式下MPAcc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1).
作者简介:
何 珊,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王 华,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YB0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