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进程中农户关系研究

2016-03-24 17:51刘欢邰秀军
中国市场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

刘欢++邰秀军

[摘 要]农户关系作为影响产业扶贫进程的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通过对临汾市G县6个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调查表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农户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缺失致使农村信任危机是造成农户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当农户利益趋同关系融洽时,会促进和加快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反之,农户间互不信任矛盾较多甚至利益相争时,会阻碍扶贫项目实施,减缓农村减贫脱贫进程。

[关键词]产业化扶贫;农户关系;信任危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212

产业化扶贫是实现农业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随着产业化扶贫进程的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等多种扶贫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产业扶贫进程中演化出的新型农户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村民关系现状

近年来,农户与村干部利益相关和对立两种格局促使我国农村村民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征,我国农村关系陷入信任危机,尤其在农村贫困地区,村干部与农户之间关系紧张,阻碍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李志军(2011)通过对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分析,以“谋利型代理人”概括村干部特征与行为。吴毅(2011)等多位学者早在对村干部角色行为研究中就提出“撞钟者与守夜人”、“经纪人”、“承包人”等理论。村干部作为双重代理人,既是农户表达政治、经济需求的渠道,也是政府权益的执行者。随着利益格局的改变,村干部逐渐弱化了自身职责,不以提升和改善农户生计为原动力,反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表现出谋利行为,领导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杨峻等(2012)根据多个省份16个村庄调查表明,权威型和民主型的村干部领导方式更能体现农户的根本利益,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农户参与绩效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户与村干部相处融洽。反之,村干部放任的领导方式会对农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农户生产散漫,生活质量得不到根本改善,村干部对农户人际关系疏远,农户参与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村干部工作,减缓扶贫进程。

为深入了解产业扶贫进程中农户关系特征及其对产业化扶贫进程的影响,课题组于2014年7月对山西省临汾市G县6个贫困村进行调研,探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现状及农户发展特征,分析村民关系紧张原因,并为缓解村民关系、推进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提出理论建议。

2 调查地点和方法

G县是我省贫困县之一,位于临汾市东北部,辖4镇3乡。2014年7月中旬,课题组对该县JX镇、YY镇、NY乡的WT村、WM村等6个贫困村的村干部、村企业负责人和每村随机抽取5户农户作为访谈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农户收益情况及农户间关系特征进行了调研。

3 农户关系问题现状及存在的原因

近几年来,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单一追求个人经济收益,使得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很不均衡。通过对贫困地区村干部的访谈资料分析表明,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现阶段农村工作难度较大,尤其在农户动员与参与的活动中,工作很难顺利进行。由于地区差异性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差异,农户利益并不相同,面临的农户矛盾和冲突也最强,而且农户矛盾问题的爆发具有群体性,这也是目前农村扶贫项目难以产生集体效应的主要原因。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产业扶贫项目仍需要村干部发挥其角色特征,以恰当的领导方式和行为模式带领并指引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G县6个贫困村农户的访谈资料及问卷调查表明,约20%的农户认为村干部尽职尽责,与村干部关系融洽;约15%的农户不认同村干部的领导方式,有失公平公正,难以信服。剩余约65%的农户则表示对村干部工作大体上认可。据访谈了解,认为村干部工作公平公正、尽心尽力的农户平日与村干部交往较多,村干部较为关心该农户的日常生活或村干部为其争取过权益;对村干部表示强烈不满的农户曾因“低保”等的福利与村干部有过利益冲突,对村干部领导方式不能认同;而剩余部分农户则表示村干部自身发展好,挣钱多,但这些活动、工作与利益都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也对村干部没有太多期待,生活和生产方式仍保持传统习惯。结合近几年出现的村民矛盾问题,农户关系紧张及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追求个人利益是引发村民关系矛盾的根本原因

村干部作为最基层行政人员,从国家产业扶贫项目和政策补贴中谋取部分灰色收入现象仍存在,且部分村干部不会考虑农村发展实际,为获取更多短期收益,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到农村实际建设,资金的使用和投放过程受到基层政府主体意志的主导(周飞舟,2012a;冯猛,2009)。以 WT村产业扶贫为例,村干部承包农民土地,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依靠农业项目为支撑获得政府资金补贴,以期获得最大利润,谋求自身发展。村干部只雇用了个别外村农户进行蔬菜种植,发放雇用工资。而本村农户由于传统观念保守和资金、技术的局限性,不得不对村干部行为保持观望,也未因该项目的实施获得额外收益。

3.2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村民关系矛盾的直接原因

村干部一般具有农户不可比拟的政治、经济优越性。村干部与农户利益对立引起的“社会信息失真”对农户信息获取影响较大,村干部往往具有良好的人脉和关系网络,最先掌握农业优惠政策以及农业技术信息,负责政府扶贫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村干部往往以信息延迟、隐瞒、扭曲和拒绝等方式,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当村干部掌握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农户并惠及农户利益时,农户会对村干部产生抱怨,加之农户自身权利保护观念的弱化,造成村干部与农户关系紧张与日益不信任,这也是村民关系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道德缺失致使信任危机是村民关系矛盾激化的现实原因

农村“低保”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等的落实会出现“走后门”现象,获得补贴的农户称赞村干部,而未谋到福利的农户则怨声载道。更有甚者,农户间出现“攀比”贫穷的现象,为争得利益不惜代价。农村选举亦是如此。近几年农村换届选举中,民主选举名存实亡,农村中的“大姓”和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当选,村干部上任后并不是为村民谋福利,而是从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中为自己谋发展。农村发展呈现的畸形状态,致使村民道德缺失,从而引发的信任问题使村民关系陷入危机。

4 对策建议

现阶段农村呈现的村民关系矛盾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扶贫进程,对村民关系的深入研究是了解并推进产业化扶贫进程的关键。

4.1 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核心作用,以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群体性脱贫致富

村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领导者,是村民权利的维护者。村干部只有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情况着眼,以村民利益一致性为行为目标,在农村事务处理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融洽村民之间关系并提高村民信任,带动农户集体性致富,才能缩小农村贫富差距,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

4.2 以农民认知为基础,将农民接纳转化为农民采纳

由于农户间信任的缺失,使得贫困地区农户对新生事物和信息持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信息结果的转化只停留在意识层面。为此,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的改变,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借助部分或所有农户共同参与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平台,增强农户信任,促使村民和谐,并极大发挥农户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谋求农村共同发展并力促产业化扶贫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J].开放时代,2001(12).

[2]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

[3]申静,陈静.村庄的“弱监护人”:对村干部角色的大众视角分析——以鲁南地区农村实地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1(5).

[4]李志军.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以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为例[J].古今农业,2011(3).

[5]杨峻,李会林.村干部不同领导方式对村民自治绩效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2(11).

[6]李祖佩,钟涨宝.分级处理与资源依赖——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矛盾调处与秩序维持[J].中国农村观察,2015(2).

[7]贺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兼谈乡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关话题[J].学习与探索,2006(3).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
创建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室文化环境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家族式企业信任危机问题分析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