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丽
[摘 要]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一直很大,据教育部官方微博就2016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做的微访谈显示,2016年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2016年大学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5年,而2014年和2015年毕业生总数均在700万以上,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尤其中国正处在国家和地方经济模式转型阶段的形势来看,宏观就业压力很大。好的方面,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首个年头,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二三线城市需球明显上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互联网+”、“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亚太自由贸易区等,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089
1 学生方面
1.1 了解自身的综合情况,发挥优势,做好就业准备
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常常不是很清晰,加上盲目攀比,这些都会导致自身定位不准。事实上,工作和学习一样,都是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找到自己喜欢的岗位和发展方向。没有量身定制的岗位等着你去做,只有结合自身长处,发挥自身优势,先按照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找到岗位,在工作中不断历练和感悟,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职场晋升机会,做进一步发展,提升存在感和价值感,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 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就业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就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却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凸显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这里不能一概而论,导致目前毕业生的知识面与社会需求不兼容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协调解决,但落到具体某个大学毕业生身上,这个问题确实压力很大,或许将导致其就业难,理里压力大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应在毕业前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兼职工作等方式提前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进行实践,做好心理预期,提升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做社会、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这样在毕业季压力来临之前,或许其已经脱颖而出了。
1.3 摆正心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摒弃“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把握国家经济大环境,积极创业。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这样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二三线城市以及县级以下地区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不是只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才能生存,恰恰是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锻炼自己,挖掘潜能,甚至比大城市的毕业生更早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还可以将眼光投向中西部地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摆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1.4 知行合一,减轻压力
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树立职业发展规划。把自己在学校里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在现实中还能够真正地跟随自己的内心,这样做到表里如一的毕业生,知行合一,就业压力自然小很多,社会、老师、家长、自身等方面给了毕业生太多的压力,如果我们毕业生本人能从内心深处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和需求,相信就业不是问题。
2 社会层面
2.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督促政策落实
据调查显示,每年约有20%的毕业生有创业意愿,那么,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完全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并督促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才能真正走向自主创业之路,还有一些“可以考虑”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模糊的毕业生才能被可以看得见的好处所吸引而真正走向基层。
2.2 媒体:做正能量宣传,不回避问题,正视就业压力,助力解决问题
媒体似乎总喜欢博人眼球,炒作负面新闻,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这将导致恶性循环。虽然2015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但就业压力也并非洪水猛兽,作为媒体没有必要过分渲染。媒体客观报道,引导民众以平常心对待大学生就业压力,比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创业去,帮助大学毕业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渠道更好就业。
2.3 高校:加快改革,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目前社会上毕业生和社会需求脱节是普遍现象,作为高校,应该整合各类资源,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不止于书本,着重实际操作,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的优势在于专业技能和考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更重视沟通能力和创业,因此,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以及学生特点,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专业和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考研和就业。同时,结合各高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改革,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2.4 用人单位:加强公平意识,重视人才储备培养
用人单位招聘应届生过程中,性别歧视、生源歧视、专业歧视等不正常现象屡见不鲜。如果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求职者时能够不问出身,只看重求职者自身的真正能力,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让求职者感受到用人单位选人的公平性,那么,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自然会减缓许多,从而帮助更多的求职者成功就业。对于用人单位,未来利润的争夺更多的是通过人才的争夺来实现,而大学生是最好的培养对象:年轻有朝气,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强,需要更好的发展前途,更多的表现欲望等,加强新人培养,是用人单位发展的不二选择。
综上所述,期望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地多参与工作实践,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好方法,应往届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岗位上可以胜任,正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也期望国家、政府、高校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类专业机构、社会、用人单位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指出正能量的方向,更期望能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以及已经走向社会的职场新人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思易,陈丽,沈学影.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探讨——基于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59-61.
[2]赵明君.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1):262-263.
[3]梁艳娟.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J].中国城市经济,2011(8):212.
[4]王婧.论如何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J].成人教育,2013(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