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
Yang Mingyi is a well-known artist around the world, who has devoted himself on the creation of arts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nd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2008, he was honored as “Special Independent Artis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held in Louvre Museum, France; besides, he was also listed as “Top 10 Annual Figur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in the years of both 2010 and 2011. Lets walk into the world of Yang Mingyi and enjoy his art.
1987年,他坐在纽约曼哈顿公共图书馆翻阅画册,收到了来自台湾作家张曼娟的一封信。
明义先生:收信平安。
去年暑假,由大陆返台后,苏州的雨,西湖的雾,南京的梧桐,持续地,交替地,在梦中出现。展开您的《江南有雨图》时,我惊叫出声,因为梦中景象呈现在眼前,比真实更真!应该用怎样的字汇表达我的感激?平凡渺小的小女子如我,怎能坦然接受这样深厚的人间情份?
真高兴,我此刻在台北,自在愉悦地给身在纽约的您写信,为的是以一种美感的激动。谁能拒绝美?下一次,也许在苏州,也许在纽约,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中国人说:“人生何处不相逢。”此刻,《江南有雨图》悬在墙上,将在不意间聆听到雨声或水声。
这段画家与作家浪漫的际遇发生在1987年,时日,杨明义离开家乡苏州远渡重洋到美国纽约已近半年。
1987到1997年,10年,从寄住在王季迁森林小丘的家中,到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纽约青年艺术同盟学校,最早的那班地铁,老时间,老面孔,老姿势,他斜靠在扶栏上,对着来去上下的乘客画着速写。窗外,未成名的音乐家在卖艺,熟睡的婴儿,亲吻的男女,读报的上班族,嚼着口香糖的学生,盲人和他的导盲犬??5000多张速写,难以想象的沉甸甸,却全然是他的自然而然。
张曼娟说,谁能拒绝美?是的,哪怕在地下室租住着的他,路边捡来奄奄一息的花花草草,都会被他那柔软慈爱的心灵重新注入生命的葱葱郁郁,以换得满室的芬芳。这是一种执念,在刹那现量的生活里也要追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绝不会为将来或者过去而放弃现在的体味和追寻。
纽约SOHO卡罗琳·希尔画廊的画家,有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等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著名画家,而杨明义,中国来的,典型的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和其他西方缤纷的画作陈列一起,反倒显得清雅而不一般。
画廊老板卡罗琳·希尔是老布什总统的家庭音乐教师,钢琴演奏家。在音乐家的眼里,他的水墨他的江南,虽然现代,却很古典;虽然静止,却很律动;虽然简朴,却又复杂,像无声的诗,有音乐的节奏之美,描绘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致来,唤醒了对水乡的神秘感。
而我是极爱他这段时期的江南:一只孤独的水鸟栖息在一条被遗弃的小舟上,上面是阴郁的天空。这是一种悠久的、深沉的忧郁,使人不禁联想起诗人岑参的名句:“清溪深不测,隐处为孤云”。
然而,孤云终究是要飘回故乡、飘回苏州的。
1998年,我们在苏州电台直播室遇见了。我做主持,我们在黑暗中相遇,彼此的心却清亮朗澄。他带着宽厚沧桑的笑容,沙哑低沉娓娓道来许多往事,关于艺术,关于人生。
顾城那句诗句,此刻真的特别的应景:“黑暗给了你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直播间,一盏橘色的台灯,投射在桌前,像极了那年近日楼的月光。
那年又是今夕何夕呢?
1967年的秋,某日半夜,他被姑苏城的武斗枪声惊醒,迷糊中睁眼望见,室内月光如水,顿时激动起来,摸黑找出了画具和纸张,用水墨就着月光画下了一幅月光下的书房,画面质朴幽静,没有颜色,只见心情。第二天,睡在一板之隔的父亲问昨夜的响声是否他在画画,为何不开灯?他答道:要知道,一开灯,就会赶走这满屋明亮的月光,月光使画家暂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原来江南的美,可以是诗意,是意境,更是江南人骨子里藏得很深很深的对抗性。那个年代,在一片喧嚣混沌中,竟可以固执地为自己坚守着那份美,应是源于一位江南文人骨子里对美的自由自发之心吧。也就是从这幅《月光》开始,奠定了典型的属于杨明义独有的轻盈、深沉、静谧、极富意境、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的水墨画创作格调。
这幅《月光》的故事发生在杨明义先生近日楼的画室里,由叶浅予所题:“明义住处阳光满楼,因为题名。浅予1978。”
这里邂逅了太多的名家墨客,记录下太多的故事和传奇。
那天,我与他的访谈节目结束了,彼此的交往却开始了。
1998年农历正月初三,杨老师邀我同去东山的近水山庄探望亚明,刚离开,突遇亚老发病,他立刻飞奔回亚老处背起他急速往最近的医院赶。
其实,他的一生有多少次这样拼了命的飞奔呢?
少年时,他飞奔于图书馆和各个同学间借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经典图片,日以继夜地浸润在古人的艺海之中废寝忘食地临摹。
美专求学时,他背着画夹飞奔踏遍了吴中山川,留下几百张清新的水彩作品。
文革中,五七干校劳动时,偷偷学会摇船的他,飞奔于各水乡城镇间,留下一批水雾朦胧充满江南风情的速写。
文革结束后,为找到一直想找的水乡小镇而飞奔,直至发现了周庄,画出了《水乡的节日》,创造出了当时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中国画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水墨江南。
此后,画家的他一直在路上行走着,为追赶在太阳升起前看到峡谷美疯了的日出而飞奔,为在太阳落山前看到古桥的夕阳而飞奔,为拍到覆盖着积雪怕融化的自行车而飞奔,为创作江南百桥,已不知为了这100座桥在小镇山野飞奔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诚然,多数,是为了艺术而飞奔,有时也为了他爱的艺术界的前辈们而奔走!
为亚明,为李可染、吴冠中、黄永玉,为黄胄、傅抱石、叶浅予,甚至还有沈从文??
1973年,他飞奔到车站,挥泪送别与他共度10多天的黄永玉老师。离别的站台,老师在车厢内大声喊道:“明义,回去拿你三角木刻刀磨磨快!”
1974年,黄永玉因画猫头鹰事件受调查批斗,非常时期他飞奔着寄出那封给黄永玉的信件:“老师,这里无事,勿念!”
1975年,他塞给去南京的陈丹青一纸叠成手帕大小的水墨画,是黄胄托他送亚明的,定要亲手交到。丹青好奇偷偷展开,是墨色如新的枝枝杈杈,画着满纸的鸟雀。
原来,那一辈的画家在那样的年代,是如此靠着书信画作暗中偷偷地递送着温暖与牵念。
1981年北京央美的求学时光,他又飞奔于各个他所敬仰的老师家中谈艺求道直至最后一班地铁关闭,月光下,只得沿着长安街的红墙奔跑着回到学校。
1983年,他和沈从文匆匆地散步,从九如巷到马医科的近日楼,30分钟,风一般的两位男子风一般地疾走,边走两人边淋漓畅快地聊天。如果不是见到墙壁上悬挂的沈从文先生当年赠予他精妙的蝇头章草,我定认为这只是电影中讲述的传奇。
1985年,他又带着吴冠中夫妇飞奔在无人的周庄小镇写生创作,临别在赠与他书的扉页上留下“此中感受往往与明义相遇。吴冠中1985年5月于周庄”的深情字句。
正如冰川老师的文中所描绘:“这种艺文情致,在如今的创作里是难遇见了,因为没人肯这样感情用事了,也没人肯相信感情用事了,这是诗的价格。”
因为,这个苏州男子的内心没有冬天。
他画江南的雨,天空氤氲,却绝不沉重,忧而不伤;他画江南的雪,厚重感、透明感却大气蔚然;他画江南的夜,墨黑的天空星光灿灿,却多半是晴朗的;他画江南的莲,是拂晓一露,乍然盛开的美,不是惊艳是带些惆怅的欢喜。
画中,天是阴的,水却清的。水上长着荷,泊着船,浮着鸭,映着屋、桥、石阶和水样女子的红伞,还有水田上空苍茫坦白的天宇。
这些画不只要用眼睛去看,更须用心去倾听,去追溯,从而进入到更简净的、更概括的追忆,也就进入了诗的境界。
而命运终究还是不让他一直停靠在故乡的某个角落。
近日楼,无论在苏州、在纽约、在北京??
他的一生与艺术相依为命。
他笔底的江南,让人灵魂出窍直至成为永恒。
Yang Mingyi was born i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nd gradated from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in 1962. Now he is a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national first-level artist, vice president of Guoyunwenhu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ademy, researcher of Wu Guanzhong Art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sultant of Luxuries Research Center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etc.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and organizations.
杨明义,江苏苏州人,当代著名水墨画家。1962年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水印版画创作,后专事水墨,尤擅写生水乡风景。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写生而发现周庄,被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1981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和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深造。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海华归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苏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等职。首创新一代风格的水墨水乡中国画,创造性地表现江南水乡的浓郁韵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40多年来在国内外获得诸多殊荣,如“中日书画交流展金奖”、“20世纪亚太艺术大展银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010年和2011年“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等等。2008年,作品《姑苏瑞雪夜》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荣获特别独立艺术家大奖。1988年起,作品进入佳士德、苏富比国际拍卖行拍卖,并取得良好拍卖业绩。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等中外美术馆、美术学院、社会名人收藏。已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40余次,出版个人画集、文集4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