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让距离不再是羁绊

2016-03-24 01:15王梦恕
知识就是力量 2016年4期
关键词:交通距离

王梦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1920年,作家鲁迅从北京返回老家绍兴。1300多千米的距离,他换乘3次火车,搭轮渡过长江和杭州湾,用时4天3夜方才抵达。而将近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如果搭乘高铁列车,只需6个小时就能走完同一旅程。如果借助空中交通网络,我们还可以在同样时间里越过更长的距离。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前往广州、上海,几乎穿越了整个国土的航程,所需时间也不超过6个小时。

不断完善的高铁和航空网络,仿佛魔法一般,拉近了地域间、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往异乡的旅程,不再是可怕的“长征”。那些志在四方的人,不必再将生命的相当一部分虚耗于旅途之中,想走就走,来去快捷方便,带个小提包,即可亲眼目睹远方的风物,施展胸中事业的抱负。各地的人才,得益于便捷的交通而自由流动;分布不均的物产,则以更加合理的物流方式被物尽其用。在一座座大城市里,现代交通同样是便捷生活的保障。凭借传统油料和新能源的助力,千千万万的人得以方便地前往全国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角落。密集的综合交通线网,仿佛为城市赋予了血管和经络,让它们如有机体一样鲜活。

科技的创新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在塑造着人类交通的样貌,让它不断向着更为人性化、智能化,也更为环境友好的方向演进。鼓励公共交通工具、合伙用车和发展轨道交通线网的策略,正为缓解车流带来的拥堵而发力;移动通讯网络和便携智能设备,则提供了更多灵活和便捷的交通选择,让出行的过程,因为对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成为享受;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天然气动力汽车又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因为电能和天然气比汽油和柴油更为环保,以这些环境友好型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城市运载车辆要安全、可靠、适用、经济、环保、国产化,不要复杂化,是今后的设计、生产方向。

未来的交通将会是怎样一副面孔?太空列车、空天飞机和城市飞车或许还有些遥远,但许许多多微小的进步正在无时无刻地发生着。车联网技术与各种智能设备的组合,让交通工具不再是彼此疏离的个体,而是整个信息网络中不可缺失的节点;对大数据的分析,会让线路规划和公共交通的设置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围绕新能源利用而研发出的诸多技术,使得蓄电池的储能效率大幅提升,这意味着我们的环境又多了一份保障……本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就试图找准未来交通科技发展的脉搏。

我们很难为一个世纪之后的交通勾勒出足够精细的图景,正如一个世纪前的人们也很难想象今日交通之便捷。但可以确定的是,追求更快速、更安全、更舒心的出行梦想,一定会是人类交通科技发展的宗旨,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安于现状的生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不会满足,而会用创新的智慧改变交通的世界。

猜你喜欢
交通距离
繁忙的交通
心与心的距离
新交通 心沟通
算距离
小小交通劝导员
交通拯救人、关注人、爱护人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距离有多远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