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2016-03-24 09:10韩建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涵

韩建芳

摘要:追溯和合文化最早的意识体现,厘清其历史演变及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对和合文化的文化特征、思维特质进行进一步解读,充分认识到和合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并对其进行实践剖析。

关键词:和合文化;内涵;思维特质;现代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42-03

一、溯源——和合文化的基本涵义

1.和合文化的内涵

“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论述和合文化与学校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先理清其源头。

和合文化的意识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早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实践中,传统文化的因子就渗透在了先民的劳作生活中: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种族整体和谐、有机联系。之后,逐渐演变为‘王权至上、‘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观念。

除了这样一种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演进初期的和合思想的最早雏形,据文字学考证,和,在甲骨文里作“龢”,原意是指一种用竹管编的乐器,似笛,上有六七个孔。从这几个孔里发出的声音,以“龢”表示,意为和谐的,协调的,后引申为几种不同的要素、成分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可见,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在甲骨文中的写法类似人的嘴形,指口的上唇、下唇合拢。可见,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在古代一些论著中,也分别出现了“和”“合”二字。《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里所说的“和”,为“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尧典》中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对国家、对社会、对所处的人际关系中一些矛盾冲突的处理,构成了此处的“和”。

2.历史演变

“和合”两个字联合使用,形成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使五教融合,使之和谐,让百姓能够安身立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学派对“和”的理解和运用也相当广泛。孔子把“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他认为,治理国家、处事之道、各类制度,应以“和”为中心价值;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才构成“和”;墨子认为,“和合”可以作为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离散之心”使父子不睦、兄弟结怨,是天下不安定的原因,谓“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概而言之,“和合”之“和”,指和谐、祥和、和睦、和平;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一词,指在承认异质事物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其差异性,甚至是包容其矛盾冲突或对立面的前提下,把具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事物,和谐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达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事物不断产生变化,变化的同时能够吸取其它不同事物的优点长处,弥补自身短处与不足,在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使其达到最好的状态,从而促进新的事物不断产生,推动事物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由此,“和合”内涵的三个要素就不难理清:首先是异质元素的存在,这是和合的前提。只有内部不尽相同、具有差异性甚至是对立面、矛盾性的事物、要素之间才可能和谐、融合,绝对同一、无差别的事物构不成“和合”。第二个要素是,和谐融合的过程是动态的。两种事物之间融合的过程,必须经过彼此矛盾、冲突,彼此协调、融合,最后达到“和谐”状态;第三个要素是和合而生。不同质的事物经过矛盾冲突、互相融合之后,会有新的事物、新的意义产生。

总之,“和合”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生存理论。即不同事物共同依存,且可融通产生新事物,生生不息。

二、解读——和合文化的特点及思维特质

1.和合文化的特点

差异性。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矛盾性,是和合文化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合。和合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异质事物之间的融会整合。多样事物的多元呈现以及其间差异性的关系,是和合文化在其内部的首先表现。只有性质不同的事物甚至是处于对立面的事物、要素之间,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中不断地经过冲突、融合和持续地磨合,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事物,因此,和合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差异性。

融合性。和合状态是由异质、矛盾事物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在矛盾冲突只有进行了消解,才能形成和合状态。消解矛盾冲突的过程实质就是促进事物生长的过程,使得异质之间相互协调、保持张力、构成更优质的事物。所以,和合文化具有融合性、包容性,没有相互之间的融合和包容,就不会有和谐的整体。

生成性。绝对静态、绝对稳定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和合文化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动态变化,具有生成性。矛盾是各种事物的内部本质特征,有矛盾意味着事物之间必定存在着或主动或被动的相互作用,这种不断的相互之间的作用表现为或融合、或消解、或趋同……从而形成新的事物。

2.和合文化的思维特质

整体性。多元的事物之间,因矛盾差异而相互冲击碰撞,进而相互促进融合而成和合文化。其内部具有多样性、差异性,这是和合文化的特征,但当它们之间形成张力,追求一种共同的目标时,就会呈现整体的一面。因此,和合文化不是简单的异质的拼凑相加,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整体事物,具有整体性的结果。如果最终不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是多种事物的简单叠加、任意拼接,那么事物内部的矛盾势必无法消除,丧失了和合多元统一的本质特征,整体性就不复存在。

辩证性。和合文化背景下,我们看到多元事物的矛盾存在、差异存在,更应该看到事物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彼此互依,形成互摄、互化与互生,应强调这种差异的和谐化与对立面的统合化。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分析事物。

三、整合——和合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

1.和合学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以上是对和合文化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如何用和合文化来指导教育,作用于学校发展,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过相关阐述。他们普遍认为,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根基的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文化,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体现,也在几千年的社会变迁淘洗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生命活力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人类和自然、人类社会、人际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形成了以和合思想为基本要义的和合学。

在这样的观照下,之于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和合文化在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发展观,在确立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在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启迪和影响。应当正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包容差异,促进融合,相互协调,朝向和谐,既保留多元,又趋向统一。学校管理者应以开放的、宽容的胸怀,接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变化,让学校发展各要素按适合于自己本质特性的生存形态去存在,按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途径去发展。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个样子,一种规则,都会造成学校发展的畸形。无论是教育的方式、学习的方式,还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只有认可多元的存在,追求多样化的发展,才能更和谐,更有生命力,也更精彩。

2.和合文化下现代教育的四大原则

(1)课堂是和生的过程。和合文化观照下的课堂,应该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有思想自由、不受约束的表达与交流,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进行思想与观点的交融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每一个个体在保有自己思想独立性的同时,又吸收、接纳、消化不同的观点,从而有新的生成。

(2)师生秉和处的信念。由于旧有观念的存在,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等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和合文化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和谐共处,倡导师生彼此间的关系民主宽容、互相尊重、平等谦让,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相长,共同成长。这种和谐共生的意识,应当成为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自觉遵守的规范和承担的责任。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性学习,都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学习,无论是在课堂生活,还是在课外教育生活,师生、生生、生资(教育资源)和处,这也都应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研究重点,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寻求差异发展,追求自身进步。

(3)落实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并不是指每一位学生应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用一个大一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便违背了和合文化“正视差异性”的特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向学生群体,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应该有其自身规律与特点。和合文化下的育人观,应面向每一个个体的自身特点,尊重其内在发展规律,尽可能地设立多元平台,进行多元评价,关注及充分肯定个体在自身基础之上的成长。

(4)营造爱的教育。和合文化中包容并举、差异兼蓄的思想,是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终极的关怀与热爱。人在与周围世界的相处中,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社会的关系,都要懂得爱,懂得和谐并存,都要学会尊重,懂得包容,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第一本质意义。教育更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发展、学校教育可以有无数种呈现面目,和合文化观照下的学校发展走的一定是营建、体现对人类大爱的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内涵
党内法规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辨析、体系构建与重要价值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落实路径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体大探索
实施和雅教育 深耕内涵发展——以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为例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旧书里的创意世界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