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改革探析

2016-03-24 21:08陈思敏
关键词:新常态模式改革

吴 萍,陈思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福建福州 350122)



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改革探析

吴 萍,陈思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福建福州 350122)

[摘要]在新常态的话语背景下,传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需求,与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存在若干不协调、不衔接、不到位之处。为适应新常态,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提升实效性,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目标及现实困境,认为需要从优化教学力量构成、改进理论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及构建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改进。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模式;改革

基于当前的各种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与此相应,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模式也亟需改革。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开设多年,转型期遭遇挑战,实效性减退,梳理其设置初衷、教育目标及时代意义,是解决当前课程模式不统一、方法不科学、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基于新常态的要求,提升教师配备合理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强化教学保障与管理机制,无疑会有新的收获。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如何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标分析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文简称“16号文”)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同年下发的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下文简称“13号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2]此外,闽委教办宣[2012]27号文件提出要“严格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全面加强课程建设,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这里明确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落脚点,即引导青年大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国家形势,比较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广大青年大学生真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以高昂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去。这一目标定位是合理的,也是长远的,仍然适用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那么,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是否有效实现了这一目标?实现的程度又如何?现有相对传统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是否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以及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各种新趋势,如全面深化改革遭遇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主题、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协同发展的宏观布局等。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为中国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新常态作为“新改革观”的核心概念,具有“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理想性的特点。”“‘新常态’这一概念是一个‘全面性’概念,它蕴含着系统性改革的‘发展框架’,它指涉的改革范围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司法、党建、国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这种‘新改革观’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新的价值理念、新的发展状态、新的制度组合和新的发展道路。”[4]

基于“新常态”指向的新现实新情况新状态提出的新价值新追求新理念及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综合全面细致地分析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而获得的国家现代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思路。正如刘明国教授指出的,是关乎“走向拉美陷阱,还是走向中华复兴”的“二十一世纪中国道路的抉择”,强调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可以说,“新常态”毋宁说是理解当代中国走向的“一把钥匙”[6]。因此,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的综合改革必须关照“新常态”这一话语背景,以“新常态”为主线,定位课程目标及实施,从而有效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时代责任感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能力,真正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

无疑,在新常态背景下,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做一个更加细致的定位和梳理,是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本着注重目标体系的宏观分析,把握各类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兼顾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着眼于根本性长远性目标和反映时代性特征的目标等原则,对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做个分析和梳理。

(一)知识性目标

就知识性目标而言,可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国家层面来说,涉及八个维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即“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考查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规划整体布局,让学生明确国家工作起点与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此外,还包括党的建设、国际关系、国防安全等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关心国家安全与发展。

第二部分主要从地方层面来说,以福建省为例,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一带”建设,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建设是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实施福建生态省战略,加大对生态省建设力度,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繁荣和发展福建生态经济。“一路一带”和生态省建设教育本质上,是以推动发展为目的。

(二)能力性目标

就能力性目标而言,从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抵御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二是从资源、能源、环境安全观等方面培养生态安全观;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譬如互联网+的提出与运用,带动了新一轮的信息化,是一种新经济创新模式,加速中国发展,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思想性目标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以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轴,不断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培养实践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增强党性修养,强化制度意识。

二、传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在新常态的话语背景下,传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需求,与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存在若干不协调、不衔接、不到位之处。现有的相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实现前文所述之适应新常态的知识性、能力性和思想性教育教学目标。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堂讲授(或讨论)、专家(领导)作报告、社会实践、自学、网络授课(讨论)等。从表面上看,课程实施形式相对多样化,但受制于课时,实际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专家报告为辅,社会实践和充分讨论难以跟进,教学实效性未见明显提升,究其原因如下。

(一)传统课程教学力量难以满足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追求

“13号文”强调:“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2]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却与预想有所偏差,根本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由于高校编制及资金困难等因素,思想政治课作为公共课,师资队伍建设原有基础就较薄弱,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兼职为主,比如在现有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构成中,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各类政工干部兼课的较多,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偏少;以青年教师居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严重缺乏。思想前卫、精力充沛、创新能力强是青年教师身上的标签,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又面临行政与教学、教学与科研、家庭与工作等多重困扰,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治学中;就本课程而言,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兼具原则性、实效性等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应当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深的理论功底。在实际教学上,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阅历却参差不齐,观念陈旧,教法单一,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已势在必行。

可见,传统课程教学力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难以满足教育质量提升,为突破转型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瓶颈,必须革新教学力量,才能成功应对挑战和解决困境,从而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性教育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主要以知识传授、理论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授、板书及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上演独角戏,“一言堂和单一的满堂灌”灌输式、填鸭式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传统教育理念,学生则被牵着鼻子走,以耳听、笔记为主。同时,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动态性明显,变化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内政、外交大事件,倘若教师缺乏对敏感重大事件的准确把握和分析能力,仅流于形式就事论事,那么学生也将只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对理论有更深度理解。毫无疑问,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入脑入心”是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关节点,单纯做到只入脑而无入心,无法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性教育目标。

因此,为顺应新常态,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创新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不足以提供富有实效的服务和保障

“13号文”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要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2]而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一种则是由所在的学院负责。前一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析透社会现象,但在社会实践上缺乏多方力量的重要保障与支持,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使教学实效性受阻。后一种管理模式与前一种比较,相对灵活。由于是所在学院的老师负责教学,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色,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优势,总的来说,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学时无法保证;缺乏专职教师,教学随意性明显;学院基础配套设置不齐全,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等。

实践经验证明,传统课程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的的基本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也难以有效服务和保障课程教学。只有大胆试验,积极探索,通过互补与综合的方式加以化解,力求革新课程管理模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满意度,由此实现价值增长。

三、新常态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基于新常态,学界普遍提到的“三互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更有利于综合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然而如何保障此类教学模式的现实运行呢?这需要从优化教学力量构成、改进理论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改革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模式,强化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和动态平衡,更好地促进各层次目标的实现。

(一)优化教学力量构成

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师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不同,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与思维相关科学的综合知识,因而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成为业务精的专家,而且要成为知识渊博的‘杂家’。”[7]而形势与政策课又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兼具原则性、实效性等特点,要想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优化教学力量构成,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切实建设一支以政治理论教师为主体的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为主的各级各类政工干部为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对这支特殊的师资队伍,既要注意实践锻炼,也要注意培养,以提升讲授水平为核心,以优化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为重点,以在职学习培训为手段,以整合人力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精于讲授、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精心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8]在一定程度上,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大大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与影响力。

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全面提高教育实效性。

第三,聘请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约报告员或宣讲员。在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同与重视的同时,可借助社会外部的力量,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如邀请社会义工走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让社会先进个人参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等,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师主讲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新模式还要求师生的完全配合和强有力的校领导支持与组织工作来作保障。

(二)改进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立足统一性,缺乏特色性的教学现象。为此,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革新理论教学体系,将抽象、教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注重生活化教学,与时俱进,焕发课堂生机与活力。

第一,从理论教学体系上看,必须以新常态新现实为基本背景和线索。在新常态的基础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各领域各方面出现的新现实新情况新状态以及新价值新追求新理念,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只有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的结合,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改进,才能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理论才更具有彻底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认同感。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坚持整体论、系统的方法论原则。将课程模式的构建和编排作为一个宏观整体项目,既保留传统模式已有的优势力量、优势资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打破传统模式中的框架限制。现有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是由中宣部牵头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的,内容主要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选题也“高大全”。教材提供给教师的是完整框架和深度理论,但不意味着教师完全照本宣科,而且应当由教学计划“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建构者”,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同时,要打破以往各种内容的分裂式、碎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整体、系统和体系。由于教材从编写出稿到给学生上课有一个时间差,在具体上课选专题时,要注意与当前的时事热点,尤其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相结合。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可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适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调研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及当前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形成若干个专题,使教学内容专题化。

第三,在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更加注重不同路径、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整合,使多样化的教学路径、形式和方式通过系统的编排,更充分地发挥各类教学力量的系统功能,更好地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实际效能。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每一专题课都是新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有的非己所长。因此,应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有效避免教师个人教学的盲目性,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别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体系的革新,从而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近年来,随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进程推进,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已经得到改善和发展,但效果甚微,如前所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常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途径还十分有限,此外各种平台和途径各自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整合,因此也如理论教学一样,其教学育人的综合效能不高,更难以满足新常态新现实下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目前的安排偏重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大,实践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对于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课程而言,重理论、轻实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减少课堂教学的学时,增加相应实践学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做到立足课堂教学,同时促进课下延伸,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学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

二是最大限度上发动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建设好、运行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高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费不足、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安全问题等多方面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环节。如果能够建设好运行好实践教学平台,使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探索出一些可采用实践方法,如专题调研,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课堂讨论,以“时事论坛”方式开展热点问题讨论;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多媒体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等,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实效性。

三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在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上不能各自为政,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另外,高校领导要注重加强监督检查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在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使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体验中得以升华。

(四)构建管理保障机制

基于高校形势与政策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构建和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校教学的规范、科学、高效运转。而且,形势与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高校领导班子重视与认同。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与支持的程度,决定课程所处的地位,要想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的育人作用,应当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化。换言之,只有在总结和回顾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对策,才能更好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

首先,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目前,形势政策课专职教师考核由所在教学院部考核,而兼职教师主要是辅导员仍由其所在学院考核,教学部分考核难以体现,部分高校也存在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现象,多头管理,有时在教学工作上还互相推诿。加之,学校重视度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大大减弱,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为此,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机制,对专职教师考评机制可分为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考核具体指标包括职业道德、学风、学识、科研成果、教学工作等方面,根据对教师各项指标进行考核与评价,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形成激烈的竞争机制,规范教学管理,并及时对考核结果加以反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在绩效考评上除所在院系考评外,由教务部门和教学业务管理部门如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给予教学考评反馈给其所在单位,予以加分,以资鼓励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其次,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教师培训成效直接影响着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然而,当前教师培训机制尚未系统化、常规化,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往往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培训管理,根据教学工作实际需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让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

最后,健全教师奖惩激励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增强教师的教学动力,进一步抓好教学工作。

由此可见,在对教师考评、培训以及奖惩奖励一系列机制的构建、管理与完善过程中,促使教师队伍始终充满活力,投身于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管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更高效,使学生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R].闽委教办宣[2012]27号.

[4]竹立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理解“新常态”下的理论创新与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 (1):28-33.

[5]刘明国.二十一世纪中国道路的抉择——走向拉美陷阱,还是走向中华复兴[J].改革与战略,2015(2):26-33.

[6]令小雄.论析“新常态”视域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J].兵团党校学报,2015(2):30-35.

[7]王恩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92-93.

[8]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55-56.

Mode Refor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U Ping,CHEN Si-min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CPC,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2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ontextu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the traditional mode about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adaptive to modern needs,which is inharmonious,incoherent,and inefficient to the new features of teaching receivers.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and to maximize its effectiveness,this article macroscopically analyzes the course target as well as existent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normal,and offers several proposals for improvement:perfecting the constitute of teaching power,improving the system of teaching theory,expanding the platform for teaching practice,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for management and safeguard.

Key words:the new normal;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mode;reform

作者简介:吴 萍(1962-),女,福建福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政研究;陈思敏(1982-),女,福建周宁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619S)

收稿日期:2016-03-27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116-07

猜你喜欢
新常态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