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理论下高校就业策略

2016-03-24 05:31:34付嫦娥
关键词:市场需求劳动力大学生

付嫦娥,李 娜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理论下高校就业策略

付嫦娥,李 娜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化现象作为分析依据,通过研究目前大学生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悖逆和矛盾为突破口,提出强化企业作用、发挥校友优势、实施专业预警机制、加强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建议,以实现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理对接。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看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政府部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在就业政策扶持力度上大开绿灯,但是仍旧避免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如此说来,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众多专家学者分析研究集中于“供大于求说”和“结构错位说”。“供大于求”这一说法产生的原因是高校招生的人数太多,市场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结构错位说”产生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术水平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求不相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从数量上的比例不协调还是从结构上的构架不坚固来说,这两者都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表现。

一、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理论概述

20世纪初期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了非均衡理论,这一理论与之前的均衡理论在思想上大相径庭,他提出“均衡代表着不完全就业”[1],而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真正现状,传统的均衡理论所提出的完全就业是很少出现的,所以便出现了带有非均衡色彩的一门宏观经济学。而且非均衡理论在著名学者帕廷金、克洛沃、莱荣霍夫德、巴罗、格罗斯曼等人的研究和分析下更加生动。在这期间,贝纳将非均衡理论运用到市场领域,在他看来,对于指定的商品或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变动,非均衡理论是无法达到供需相抵的目的,人的购买和出售行为常常被价格和数量所左右,但市场却因此到达平衡的状态,同时产生了“短边原则”和“溢出效应”[2]的非均衡理论,并能够从微观上把宏观状态下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在事发之后得到有效的处理。所以,据以上分析,非均衡理论更适用于研究现实经济发展状态。

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专业人才稀缺,劳动力市场面临巨大危机,人力、物力的非均衡性越加明显,劳动者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企业所需人才不相符,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作为专业型人才在企业中立足,人力难以追上物力的脚步,而且经济加速的主要动力是物力投入和劳动力刺激。当前的非均衡状态严重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道路,所以只有通过完善有关体制机制和经济制度,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从而使专业人才对经济起积极作用[3]。

二、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的表现

第一,显性非均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据有关数据可知,2014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了727万人,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季”。没想到的是,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上一年多了22万人,创下历史新纪录,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2016年的就业形势更是复杂和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据调查,今年大学生的期望工资金额为2500元左右,跌至5年来最低值,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在实习期间的薪金为1800元。面对这种状况,据前程无忧的首席人力资源师冯丽娟来看,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全世界的经济增速放缓,而且IT、机械和汽车等部门的岗位数量少。

第二,隐形非均衡:高等教育与就业不对称问题。首先,高校为社会打造专业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层次理念。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出现了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构架不协调,教学研究不正规的现象,甚至某些学校为了扩充学生数量不考虑专业情况,使得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明确、动手能力比较弱,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其次,高等教育的学科构架和专业技能互相矛盾,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而且很多学校针对热门学科和冷门学科的调配不能有效的掌控,通过多招收文科学生来减少专业的投入金额,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出现的缘由,而且也带来了非均衡性的结构错位现象。同时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是以专业自身作为发展要点,对于市场上的变化置若枉然,毕业生对于企业的需求一般不了解,所以无法对我国结构转型做出相应的变化。

三、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悖逆和矛盾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关键所在就是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岗位所需的人才存在着不可抗拒的失调。

(一)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要求

第一,改革滞后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等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较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为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打下基础[4]。产业就业互动理论这样阐述调整产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产业结构一旦出现调整,一定会对当地的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状况造成影响,劳动力会与就业市场进行重新搭配,此时高等教育为了能够输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在相关政策上作出适当的改变。“高等教育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制度、强大的办学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拥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只有这些人才积极探索才能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尽人意,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划分上,还有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上都不够科学合理,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和市场需求接轨。在学科的设置实践中,我们往往盲目依从学科发展规律,忽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忽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外,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存在跟风行为,没有经过实际的论证和考察就开始建设专业,使得刚成立的一些专业缺乏内涵,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现人才和就业的矛盾也就见怪不怪了。

第二,高等教育的改革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致使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缺乏职业技能的窘境。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不匹配劳动力市场发展,造成毕业生在学术和就业两方面有不同的选择。很长一段时间里,精英教育盛行,受此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在对学术人才的培养上,鼓励学术和科学的研究,因而忽略了对毕业生择业就业方面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的择业、就业方面的培养并没有投入很多资源。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不科学、市场不能合理有效分配劳动力,造成大学生盲目择业,无法准确获取就业信息或得到的信息偏失

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情况非常复杂,对于市场的划分在制度、地区、层次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科学之处。就业市场多种多样,不同市场对于员工的薪资、工作环境、职位待遇、保险福利等也不尽相同,在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层次划分上主次级别明显不同,人才在不同地区、行业、岗位上进行变动难度很大。和其他就业者相比,大学生学历较高,尤其是那些毕业于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更是占据了很大优势。在现实的就业中,就业市场的不合理划分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及其不利。一些人在择校时盲目选择名牌重点大学,抢读热门专业,将毕业能够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其目标,最终造成了高等教育整体结构的严重失衡。高等教育各个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争取办出自己的特色,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缺乏一种流动、透明的价格公布体系,就业信息也不畅通,造成政府以及高校在获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信息的难度加大。由此得出,劳动力市场如果划分不科学、不合理会造成大众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现不理性的需求,进而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

四、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加强合理对接的建议

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的接轨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就业劳动力市场的积极配合,其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但我们仍可有所作为,保持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相适应。面对目前我国毕业生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现状,笔者进行分析探讨后,提出下面几点措施。

第一,强化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向全社会征求经验,调动一些社会成员、成功的企业家积极参与高校的教育活动[6]。之后,产学研结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1990年代以后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不过着眼点在于解决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等问题上,而非就业与市场对接[7]。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很少有劳动力市场专家参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等基本上都是由高教系统的专家讨论完成的。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和规格的要求及意见能及时反馈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决策中。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保持高校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接触,充分发挥市场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比如,建立一个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监督机构,由高校聘请一些劳动力市场专业的学者人员担任内部职位。因为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地区、行业,因而更能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科学意见,进而保证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诉求能够反映到其改革与发展中来。同时,鼓励将市场中一些企业搬进高校课堂,多开辟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课堂培训,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等。

第二,依靠校友资源加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从“现有培养”转向“专项培养”。获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信息是对人才需求变化和趋势的科学预测的必要条件。如何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呢?笔者认为,依靠校友会进行调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通常条件下,各地都会有高校的校友会分会和相关负责人,形成覆盖范围极广的信息网,有他们的帮助,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会进行顺利的多。校友的数量多、分布广,他们对市场需求状况和对自己母校的特点及不足比较了解,因而对母校的发展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更有针对性。

基于校友会的作用,各高校要对校友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校友会联系校友,做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校友经过工作实践后对学校专业课程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建设性,而且校友实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可实施性。还可以组织优秀校友回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让校友有机会参与母校人才培养的管理和改革[8]。高校依据调查信息,能够科学预测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并及时改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发展战略,从而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人才。

第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预警机制,从“晚期就业预期”转向“早期就业预期”。高校要设置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就要遵循以下这些原则。首先,依据市场取向设置专业。专业课程安排要与相对应的产业发展状况相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市场对劳动力要求,高校要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调整专业课程,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依据市场均衡设置专业。如果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均衡,会产生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在数量、层次、类别方面的矛盾,从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境况,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失业,自身能力水平达不到市场需求。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高校必须遵循市场均衡原则,依据市场提供的岗位调整专业设置的数量。最后,依据市场适应性设置专业。时刻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职业水平要求来完善专业设置,培养大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

第四,加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从“实现就业”转向“高质量就业”。一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首先,高校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能指导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获的专业理论的基础。其次,高校也应该正确指引学生的专业实习,以及定期征集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根据社会需要的不同调整培养计划。当然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考取技能证书,使技能证书体现它真正的价值[9]。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应该使实践活动更趋于多元化,同时也应该开设更多的实验课、实地考察等活动。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建立集工程实践、教师培养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便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找到自身的定位点。三是学习力的培养与提升。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的那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靠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了,因此,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设置一些探索性课程以及课题性研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老师仅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创新力的培养与提升。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创新活动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该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科技成果、发表论文和科技创新专利等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应该树立创新的意识以及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好奇心,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为日后毕业工作奠基。

[1]M.卡诺伊,H.M.莱文.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经济学[M].杜育红,曹淑江,孙志军,译审.重庆:西南师范学出版社,2011:173.

[2]王芳琴,于维生.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J].经济问题,2012(9):25-30.

[3]何承金.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85.

[4]郭琳,车士义.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9):45-51.

[5]阂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2-12.

[6]潘懋元.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科技导报,1992(12):41-44.

[7]赖德胜.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

[8]张益丰,张少军.人力资源市场和谐发展的宏观视角研究——基于山东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8(1):116-125.

[9]夏珍.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消费导刊,2008(1):242.

Employment Strategy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arket Demand Non-equilibrium Theory

FU Chang-E,LI NA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76,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on-equilibrium phenomenon in China's labor market demand,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role,releasing alumni advantages,implementing professional warning mechanism,and strengthen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and so on,by presenting the disobedience and contra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he labor market demand,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docking between the employ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emand in labor market.

labor market;non-equilibrium theory;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employment;talent training

F241;F224

A

1672-934X(2016)06-0090-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17

2016-10-16

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动力市场新变化与大学生就业指导适应性研究”

付嫦娥(1964-),女,湖南宁乡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李 娜(1982-),女,湖南株洲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劳动力大学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