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华
【摘要】深圳龙华中心小学自2013年9月开始在一年级开展“提前识字”课改实验研究,在学年末的测评中实验班86.9%的学生识字量达2000以上,成果喜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提前大量识字的学生升入二年级,新的问题又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好后续衔接,夯实提前认字成果,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困惑。因此,经过前期大量调研,慎重考虑,学校明确提出“提前认字后的小学低年级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提前认字 研究现状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第一学段结束要求认1800字,第二学段结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潮涌,早期教育盛起,小学新课程改革成果的层出不穷,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普遍提前认字。
一、提前认字
“认”,本意认得,辨认。“认字”为“认得汉字”,在本课题中区别于小学阶段的“识字”即“读准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要求。认字,仅限于在不同语境中能辨认,读出字音这一层面,在字形、字义及字理等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要求。
在实践中发现在低年级小学生提前认字情况有如下特点:首先提前认字的学生对于汉字只在“认”的阶段,并未将汉字的音形义建立统一联系;其次因盲目追求认字量和识记速度,如不及时巩固,很快遗忘;最后因学生个体差异,提前认字程度有别,低年级学生认字量两极分化严重,少的仅在百余字,多的已经完成小学阶段整体累计的2500字以上,这为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带来严峻考验。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文献搜索,以“识字”或“认字”为主题的相关文献高达35306篇,关注热度可见,但以“识字后”为主题词的搜索中,仅为36篇,虽查找资料方式有待完善,但仍可明确其处在改革的角落之中。其中1979年郭惜珍、张韵圻和张七中老师发表在《人民教育》的《集中识字后的读写研究》和1985年张田若发表在同刊的《集中识字后的读写教学研究》最早公开阐述了“识字的目的在于提高读写的质量,字识的多了,阅读也要多”、“大量识字不能与读写训练完全隔绝,尤其不能与阅读教学隔绝”“重视课外的大量阅读”以及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学改革,重视后续读写研究。
回望当时国内识字教学改革可谓是建国后掀起的第一股强旋风,集中识字效果显著的同时,相应后续的研究同样引起教者的关注,当时就在“集中识字”研究的基础上提升为“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布习作”实验,强调三年级大量阅读是解决“学生快速识字后,因读写缺乏,造成成绩下降的‘马蹄型问题”的根本方法。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我国首个将识字、阅读和写作贯穿整体来研究的影响广泛、成果至今仍被推广的课题。2008年徐文婷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利弊考察和研究》的探索,发现其构建了“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其研究弊端在于拼音也约束了学生无意识字的能力,受注音的阅读材料限制,学生的阅读量也收到限制。相比而言,近年来韩兴娥的“海量阅读”、自台湾引入的“群文阅读”、刘宪华的“主题阅读”和薛瑞萍“日有所诵”等在我国悄然兴起,在阅读层面上影响较大,取得丰厚的研究成果,也出版发行部分系列读物,夯实语文课程改革“读”的力量。这些研究都将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将阅读作为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这也将为本课题提前识字后读写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化提供参考。
2014年宜宾市建国实验小学开展《小学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解决由于课内组文和课内与课外的组合较少所产生的问题,并探索群文阅读指导和课堂的操作模式。由此可见因时制宜,因学情制宜的研究已经在教学一线开展,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快速识字后,如果读写的教学方法欠佳,效率低下,就可能前功尽弃”。前人研究为今天指路,面对新课改中的语文课程整体优化的新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只有将课改研究走向实处,走向深入,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本课题的研究将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解决实践中当务之急最根本的问题,来优化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
相信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能够探索一条提前认字后小学低年级整体语文课程创新优化的有效途径,为深圳特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探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教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meishu/jszx/kcbz_1/kcbz/201008/t20100830 820729.htm
[2]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徐文婷《“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利弊考察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8.10
[4]张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