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对于园区来说,去产能和转型升级本质是一回事。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和园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帮助企业增加附加值,怎么‘转’,而不是怎么‘去’。”
隆冬腊月的宁国寒风瑟瑟,一如经济下行的“寒冬”,而位于宁国经济开发区的安徽欧凯密封件有限公司的工厂里却忙得热火朝天。作为一家为汽车产业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欧凯似乎没有受到汽车产能过剩的影响。欧凯的稳健发展得益于2013年10月收购了开发区内的一家僵尸企业,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节省了投产时间。
同样是兼并重组,坐落在肥西桃花工业园的得一新材料与悦康药业的合作正在进行中。记者了解到,因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安徽省不少开发区都迎来了兼并重组的热潮。
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发区直接面对企业,是最了解企业产能、成本、库存的政府部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沿阵地,开发区为何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除此之外,面对产能过剩,开发区还有什么抓手,又该如何发力?带着这些问题,《决策》记者深入开发区,走访企业,寻求答案。
寻找“接盘侠”
“工业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些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出现经营困难,闲置了大量资产,又有些企业发展迅速,需要拓展空间,却面临资源要素的不足,这是每个开发区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桃花工业园管委会党工委委员许维新向《决策》解释了开发区企业密集兼并重组的原因。
从国家层面看,开发区“腾笼换鸟”是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任务的重要着力点。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去产能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这一次去产能不能只‘破’不‘立’,应坚决避免刮‘破产风’,多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消化产能。”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认为。
在桃花工业园,一方面优质企业有好的项目,但缺土地、缺厂房、缺品牌;另一方面,闲置土地、闲置品牌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当供需双方都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这就需要中间人为双方牵线搭桥,而开发区管委会则是最佳媒人。管委会清楚园区哪些资源在闲置,哪些企业需要土地和厂房,如果连管委会都不主动去盘活闲置资源,那么它们将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相应地,扩张企业则需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时间。”许维新告诉《决策》。
为此,桃花工业园在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的实践中,摸索出优化存量“三步曲”,即第一步排查,第二步分类,第三步对接。“2015年初,由园区经贸局牵头,管委会开展了‘百家企业大走访’,摸底调查园区158家企业在产能过剩、资产盘活、科技创新等十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许维新介绍说。与此同时,肥西县国土分局对园区低效闲置企业进行排查。
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排查后,桃花工业园管委会根据企业的反馈,将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召集关联企业进行座谈。“在对接中,我们没有把园区所有企业都找来,而是对能够形成配套、进行整合重组的同一产业类型的企业分类座谈,目的就是让这些关联企业能够借助座谈会的平台进行沟通,了解各自需求,寻找合作的可能性。”许维新告诉《决策》。
牵好线搭好桥,两家企业能否走到一起最终还是由利益决定。“对于收购方,为什么要去收烂摊子,通过兼并重组能得到什么好处,这些是开发区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前就需要思考的。不同于政府盘活闲置资源的需求,企业是逐利的,不会做亏本买卖。”宁国市经信委党委委员汝金豹认为,兼并重组需要“一企一策”,十分考验开发区制定政策的能力。
许维新也坦言,在推介闲置土地厂房的时候,企业会有顾虑、有戒备心,信息不对称制约着兼并重组工作的推进。确实,明明可以重新“建盘”,为何要去“接盘”?
作为“接盘侠”,欧凯总经理杨贵生给出了解释。“在收购前,我们的生产设备都放到厂区大门口,每年的产值增速在30%左右,从自身发展出发,我们需要地。而之所以愿意高价接这个盘,是因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杨贵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重新买一块地,从拿地到规划,到建厂房,没有两年不可能投产,而收购,从接手到改造到最后投产,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节省了一年半的时间。纵使“接盘”会多花几百万的成本,但相比欧凯一年几千万的产值,仍是很划算的一笔生意。
“去”与“转”的辩证法
如果说“腾笼换鸟”是借助外力去产能,“转型升级”则是为避免产能过剩“练内功”。在桃花工业园经贸发展局局长王军看来,两者是开发区盘活存量的一体两翼。“对于园区来说,去产能和转型升级本质是一回事。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和园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帮助企业增加附加值,怎么‘转’,而不是怎么‘去’。”王军坦言。
改善了供给,也就“变相”去了产能。这一点在宁国体现的尤为明显。宁国有着“中国耐磨铸件之都”的称号,是国内知名的耐磨材料与铸件产品生产基地。而近几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与产业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挤压下,该产业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宁国的僵尸企业也集中于该产业中,据宁国市经信委统计,2015年宁国全市128家耐磨材料与铸件企业中,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有85家,半停产企业25家,停产企业18家。
“我们主要生产矿山、水泥厂、电厂用的耐磨球,这两年由于下游企业减产、停产,对我们冲击很大。”宁国东方碾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仅次于凤形的宁国第二大耐磨企业,东方碾磨2015年产值下降明显。而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使得耐磨企业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又加剧了产能过剩对宁国耐磨行业的影响。
“虽然耐磨球存在产能过剩,但就整个铸造产业来说,宁国部分耐磨铸件企业已开始向生产航空、舰艇领域的精密铸件转型。随着市场的拓展,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大。”在宁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俞丽俊看来,宁国的耐磨产业化解危机的重点不是去产能,而是怎样转型升级。
持同样观点的不仅仅是俞丽俊。2016年1月,借助耐磨铸造协会在宁国复评“中国耐磨铸件之都”的契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工作推进会在宁国召开。会上各路专家为宁国耐磨材料与铸件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建立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产品由耐磨球向耐磨铸件转变,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思路决定出路。宁国市以安徽省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级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新建2万吨以下的耐磨球、锻项目拉入“负面清单”,从源头上控制耐磨球产能。开发区则建立了副科以上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对园区每一家企业从年初到年底,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实时“把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宁国另外两大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及电子元器件近年来也受到汽车和家电产能过剩的影响。对于它们面临的困难,宁国的应对之策同样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俞丽俊告诉《决策》,早在2011年开发区就实施了“百企升级”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全市也走出了“四换四驱”转型升级的特色路径,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与“创新驱动、品牌驱动、上市驱动、物流驱动”。据本刊记者了解,宁国通过转型升级“去”产能的经验,已经受到安徽省决策层及相关部委的关注。
开发区的增量逻辑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李克强总理是在山西度过的,重点是部署去产能。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能只盯老产业,更要注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式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开发区来说,“双创”并非“阳春白雪”,而已经成为寻找增量的一个重要抓手。早在2006年,桃花工业园就在创新创业上谋篇布局。2008年,由桃花工业园管委会和肥西县科技局共同创建的合肥桃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创业服务中心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推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宝马车出去”。
经过8年的发展,这座旨在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孵化的服务中心,吸引了众多科技精英来到桃花工业园创新创业,将口号变为现实,“桃李”遍布园区。亿帆药业便是其中之一,是服务中心孵化出的首家上市公司。
“2008年底亿帆加入服务中心,那时候亿帆只是一家做药品研发、代理、推广与销售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心后,亿帆不断深耕细作,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安徽省内规模较大的医药综合企业。同时,亿帆也积极申报科技型项目,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步入快速发展通道。2014年年底,亿帆成功上市,登入资本市场,并在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6亿元。”说到亿帆的发展,王军十分骄傲
回忆起在服务中心的岁月,亿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时候企业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而每次遇到问题时,科创服务中心都会竭力相助。甚至小到报装电话、开通互联网、装修房屋、水电改造,繁琐到工商、税务、银行相关手续办理,中心工作人员给予了很多帮助。
而在“双创”大潮之下,除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桃花工业园正在与合肥工投工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双创”基地——工投立恒工业广场。同时,华南城省级服务业集聚发展基地及广告创业产业园也在为园区培育服务类、文化创意类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创办孵化基地的工作亦在同步推进中。
“这样的布局,不仅为园区发展寻找了增量,也有助于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这难道不是去产能吗?”王军如是说。
“虽然现在我们是在投钱、投资源做创新创业,但未来的参天大树一定是从一个个不起眼的项目中孵化出来的。如果现在不去育种育苗,不花心思栽培,以后就不会有参天大树,更不会有成片森林。”谈及园区的孵化,许维新言语间颇为坚定。
2015年是中国“双创”元年,“大众创业,万众创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创造力,为化解过剩产能创造了条件,更为孕育新产能营造了机会。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优质资源非常稀缺,引进好的企业、好的项目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光要引进,还要转型,更要培育。”许维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