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凤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在最不愿意当老师的年代里读了师范。毕业后和许许多多普通老师一样,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不喜也不悲。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对台湾高中语文教材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搜集研究台湾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研究中发现台湾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材很有特色,从此爱上了两岸传统文化的教材交流,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一、感恩传统文化给我一份事业
台湾的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的比例非常高,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国文》,古诗文约占70%,另外还有国学课本《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和《国学常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内容是古代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国学常识》取材于清代纪晓岚等编的《四库全书》。自从接触到台湾的传统文化教材,我就把上课看成是一种享受。我经常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借鉴台湾教材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学生感觉非常有趣,我也觉得是一种快乐,尤其是上国学校本课的时候。
我把《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给学生上国学课,学生非常喜欢。至今,这套教材仍在我的快乐课题实验中。
在我借鉴台湾国学教材进行课程实验的时候,我申请成厦门市基础教育课题《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学比较研究》,研究成果获厦门市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本人亦荣获厦门市教育局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厦门市教育系统教科研奖”。后来又顺利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台湾高中语文国学教材研究》,并担任课题组长,开始了立项研究。感恩传统文化,让我拥有一份事业,一步步走进科学研究的殿堂。
二、感恩传统文化让我结交好友
传统文化不仅给了我一份事业,还让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中华书局在引进了台湾的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后,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应广大教师的需求,经常举办海峡两岸国学教育教学研讨会。承蒙中华书局厚爱,我多次被邀参加研讨会,也由此结识了不少两岸热心国学教育的大家。
首先要介绍的是作家张晓风。张晓风是台湾抢救国文联盟的副主席,素未谋面,我委托厦大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的徐学教授联系她来我校“抢救国学”。我们一见面就成了忘年交。有一次,她要去福建沙县参加民间文化活动,由于接行车误点,我们就在星巴克喝咖啡。那天她送我一个录制她谈创作的光盘《触机》,《触机》的封面是她的照片。我突然发现那天她穿的毛衣,竟然就是录制光盘时穿的那件毛衣!她笑着说,很多衣服都是一穿再穿,胖了拿去改宽,瘦了拿去改窄,有的一穿几十年。又不经意地说:“我的演讲课酬很多捐给了台北女子戒毒所。”我肃然起敬,这是怎样的胸怀呢?从张晓风作家身上,我学到了做人的修养——善良和博爱。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大陆的热心人士。最令我感动的是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中华书局举办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上,我认识了黄玉峰老师。黄老师诗书字画样样出色,如苏东坡般豪放,他一心耕耘教坛,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改革,希望能够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出更多有脊梁骨的人。在这一点上,我要向黄玉峰老师看齐,所以我们经常微信联络,分享彼此的看法和做法,比如分享交流各自上过的观摩课《论语论孝》。从黄玉峰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教师授课的激情和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不坠青云之志”的担当。
三、感恩传统文化助我孩子成长
在2015年暑假中华书局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成长营活动中,台湾北一女高资深国文教师易理玉在精讲完《孟子》后谈到,在她教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她的孩子耳濡目染,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台湾清华大学。应邀讲授《大学》和《中庸》的台湾建国中学资深教师林明进也谈到,他的孩子作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台湾选拔公费留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英国的剑桥大学深造博士。是传统文化引导了孩子的成长,培养了孩子学识的修养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
同样,我的孩子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在他小的时候,我让他背屈原的《离骚》,他从此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不仅他自己爱看书,还会经常督促我看书,时常把一些世界前沿的书目发给我阅读。感恩传统文化,让我们全家沐浴在古圣先贤的恩泽中!
所以,热爱传统文化吧。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福泽,是你未曾想到的多。作家张晓风说过,影响她一生最重要的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圣经》。我曾经问过她,《论语》和《圣经》有什么区别。她说《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圣经· 哥林多前书》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一样,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