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观”的痛点

2016-03-23 15:55苏德中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观教养精英

苏德中

在精英教育逻辑下思考的父母,所做的每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很可能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本质上,他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比较狭隘和势利

最近,我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很多中国家长的教育逻辑,其中的 “精英教育观”是最令我担心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催生出各类高压甚至“反人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压力和摧残,同时产生出诸多令人咋舌的社会现象。

北大虎妈给 9 岁儿子制定的“小 P 孩一周作息时间表”便是典型案例。孩子每天学习 18 个小时,睡眠 6 小时,周末时光也被培训课程占满。跆拳道、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则是磨练他的性子。

看起来完全符合道理,对吗?但是这位母亲在谈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切都从自己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出发,而没考虑过孩子的自身意愿。而她认定高压教育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心理问题的依据,是因为自己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

我猜想,即使这个孩子表达出不满和反抗,这位母亲也不会在意。因为一旦其陷入了精英教育模式,就总能通过“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和“你将来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来自圆其说。

在发展心理学理论当中,有两个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尤为重要,一是父母“接受-响应”维度,二是“要求-控制”维度。

“接受-响应”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在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后是否会对其表现出温情和给予赞扬。“要求-控制”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在控制的程度。

这两个维度交叉之后,就形成了权威型(高“接受-响应”,高“要求-控制”)、独裁型(低“接受-响应”,高“要求-控制”)、放任型(高“接受-响应”,低“要求-控制”)和忽视型(低“接受-响应”,低“要求-控制”)这四种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 鲍姆林德发现,在四种教养方式当中,“接受-响应”和“要求-控制”两个维度都高的权威型是最为理想的教养方式。而被家长们奉行的精英教育,则更偏向独裁型。大量长时间追踪的研究指出,在这种教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在长大后会变得喜怒无常、大多数时候显得不愉快、自我中心、焦虑和迷茫。这亦是我对现在中国教育最担心的一点。

实际上,精英教育观的育儿逻辑并非中国独有。地处硅谷中心的帕洛阿尔托市有两所精英中学,学生家庭较为富裕,成绩优异,特长丰富,大多以常青藤作为目标。但是近年来,这两所精英学校的自杀率却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四到五倍。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苏尼亚·卢塔尔认为,导致这些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来自于硅谷的精英文化。相比普通学校,精英学校的学生中吸烟、喝酒、吸毒者的比例更大,患心理焦虑和抑郁的几率也更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卢塔尔认为,一是源于学业压力和课外活动负担,二是富裕家庭孩子与父母不够亲密,他们的情绪问题和精神压力往往无人知晓,更无人疏导。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在精英教育逻辑下思考的父母,所做的每一个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很可能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本质上,他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比较狭隘和势利。正如北大虎妈给孩子制定的时间表,相比一个人,孩子更像是一个产品。

在精英教育的观念中,孩子只有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中学,考好大学,最后找到好工作,有好的人生。家长们卯足了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苦口婆心,我们为你付出了所有,你必须有所回报。但是在这一系列付出当中,孩子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就被逼迫到边缘,好像成了成人生活中的一块绊脚石。这,成为了教育的恶性循环。

在通往名校的钢丝绳上,一代孩子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抑郁、精神压力、吸烟、封闭自己等等现象将会在这代精英孩子中越来越普遍。可怕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无论父母也好,还是教育者也好,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意识到了,只是不重视。因为相比分数,健康全能的发展被无奈地牺牲了。

玛德琳 ·莱文在《教好你的孩子》一书中写道:“我们当前对成功的理解是个失败。”我深以为然。

猜你喜欢
教育观教养精英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一只有教养的狼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