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教育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其根本就是靠教育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教育更和諧。澳門近年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亦不斷的探索,除去各類對學校、老師、課程的規管,還有幼兒教育的“中央報名”機制、即將於2017年試行的“四校聯考”等等。在這股改革的浪潮中,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又有何種改進的方法呢?本期受訪者也對此各抒己見。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教授對記者說:“在我看來,任何學校存在的意義都是很重要的,那麼學習是否必定是學校裡面最重要的事情呢?那也不見得。學校要重新定位的是讓學生在學校學會如何做人,比如說品德、知識以及技能。”現在的私立學校有互相比拼的心態,很大部分是對學生的課業要求特別高,高要求是需要的,但如果老師不在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裡考量,而是不斷的把課業交給學生與家長的話,那麼其實這個教育的過程並沒有真的的發生,學生也沒有真正的學習。
在公立教育裡面,現時不少學校希望打造出自有品牌,想成為公立學校裡面的精英學校。我個人想法是不要刻意把某一個學校打造成精英,公立學校應該是培養學生畢業以後成為社會的精英,而不是在學校裡的精英,無論是什麼人入讀了學校,最終畢業都能成為精英,這才是公立學校一直秉承的“有教無類”方針。
另外,還有很少提到的就是教師資源部分,老師作為學校的重要資源,無論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如何讓他們發揮巨大作用是很重要的,學校較少去思考到底學校的辦學理念該如何體現,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都應該重新去審視教育是什麼和該如何將教育進行到底。
澳門立法會議員、濠江中學副校長陳虹建議當下無論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都應該盡力的辦好並辦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公立學校資源豐富,特別是葡語教學方面,可以配合澳門的中葡平臺的發展計劃,發揮學校特有的優勢,突出辦學特色,現在不少私立學校也有葡語教學,但始終不如公立學校便捷,公立學校可以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要求的葡語人才。
私立學校歷史發展悠久,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需要更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打牢學習基礎和綜合能力,不要盲目的追求獲得各項獎項和綜合能力,基礎紮實才是首要任務。其次更要推動學生的閱讀習慣,在當今社會終身學習的氛圍愈來愈濃厚,學校要肩負起這個責任,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習慣、自覺性和能力,持續的學習才不會被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淘汰。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李兆祖提出,澳門每一家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顯而易見的,有的是工科比較出名,有的是數理比較優勢……在這種基礎之下能看到學校獨有的專長又或者是如何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每一家學校都會有自己的考量,這也是家長願意將自己的小孩送進那家學校讀書的原因之一。學校在政府提供或者社會上原有的資源基礎上,如何令自己的學生更有優勢、令學校走在教育的前端才是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甚至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教育發展模式,互相交流,讓澳門的教育更有特色,學生畢業之後,他們更願意是“與眾不同”,而不是“大同小異”,保持本性和個性,才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
澳門理工學院林發欽副教授則認為,無論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優勢互補、借鑒合作是最重要的,對於私立教育來說,政府應該有更多的宏觀管理,在不影響私立學校資助的情況下,對教學質量有所監管、平衡發展,公立教育在回歸十幾年來,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這期間,私立學校亦有飛躍的進步。澳門科技大學作為典範,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雖然澳門社會還是有所疑慮,但無可否認的是它作為一所綜合性、地區性的高等教育私立機構已經是崛起了的,從它的發展來看的,整體上比公立大學更厲害,這更體現了澳門教育的包容與並存,相信兩種教育的和諧定會讓澳門的教育更加均衡、全面的發展和進步。
無論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每一次學校教育的改進,都應該圍繞學生、教師、課程等核心內容,不僅注重實用,還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修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