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英译文视象美比较①

2016-03-23 21:06何明烈

何明烈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乐山61400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英译文视象美比较①

何明烈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外语系,四川 乐山614000)

摘要:在简要介绍视象美的基础上,从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三种英译文。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地方略有不足,但是总体而言,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描写顺序,三种译文都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语意视象之美。不过,就诗歌的建行形式而言,许渊冲译文比Fletcher和Hale译文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语形视象之美。

关键词:汉诗英译;视象美;译文比较

辜正坤在《中西诗鉴赏比较与翻译理论》中指出,诗歌的妙处,其实也在于诗歌的形式,而不仅仅是诗歌的内容。[1](P6)汉语抒情诗歌的美妙,体现在很多存在方式,如音象、视象、事象、味象和义象等方面。“五象”之中,“视象”基本上算是全可译因素。因此,本文拟以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英译文为例,从视象美的角度,对其英译得失进行比较研究。

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诗与译诗

唐代诗人王维诗画俱佳,故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就刘长卿这首诗作而言,我们同样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该诗每句话都可以说是独立的艺术画面,而每个画面又都蕴含着情与景的对立统一。[2]实际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从旅居者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宿图。以下为刘长卿所写的原诗与相应的三种英译文。

原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W.J.B. Fletcher译文:

The daylight far is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winter’s breathing chill.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

Dell R. Hale译文:

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snowy night.

许渊冲译文: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

二、三种英译文的视象美比较

所谓“视象”,包括“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两种。前者指诗的字词语意呈现于想象世界(即主体心灵世界)中的物象,后者主要指诗歌的形式,譬如诗行的排列、特定的书写形式,等等。

(一)语意视象比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属于五言绝句,诗歌很短,但是呈现的语意视象十分丰富。从语意视象的内涵来看,诗歌短短二十字,包含了如下景象:苍山、白屋、柴门、吠犬、风雪、夜归人。

原诗第一行,首先描绘了作者视界中的远景——日暮时分的苍山。通过对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翻译的主要分歧在于山的颜色“苍”。要真正翻译出“苍山”这个景象,必须对“苍”字的意义进行探本溯源。“苍”,据《古今汉语词典》,乃“青色,指深蓝色或者暗绿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汉语大字典》的首选义项也是如此。《广雅·释器》载:“苍,青也。” Fletcher将“苍山”翻译为“purple hill”,Hale译为“dark hills”,而许渊冲则没有译出“苍山”,直接转换成了hillside village。在这三种译文中,许渊冲译文不仅完全转化了原诗的景象,而且,省译了原文的颜色词“苍”。众所周知,汉语的诗歌是非常讲究对称的。在这里,第一行的“苍山”与第二行的“白屋”相对,构成了颜色上的鲜明对比。因此,许译可以说完全没有翻译出原诗的视象之美。Fletcher将“苍”译成了“purple(紫色)”,偏离了原文的色调之美。Hale将“苍”译成了“dark”,则颇为得当,因为dark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释义为:“没有光线或者光线很少;深色。”作者远看山脉的时间是日暮时分,因此,光线不足,山成深色。

对原诗第二行的景象“白屋”,同样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白屋”指的是贫寒的小屋,有人认为“白屋”指的是被积雪覆盖的小屋。从上下文来看,我们认为“苍山”与“白屋”相对,因此,白屋的“白”应该指的是颜色。“白”,《汉语大字典》载:“像霜雪一样的颜色。”如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本句的第二个争议在于“贫”字的意思。《说文解字》载:“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 “贫”在《汉语大字典》中适合本句的可选义项有:“1、缺少钱财,贫困。2、匮乏,缺乏。如《文心雕龙·练字》:‘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从前辈学者的研究来看,上述两种义项皆能自圆其说。三种译文中,Fletcher较好地运用了“white”来描写小屋在天寒之中的颜色,保留了原诗的景象及其色彩感。Hale将“白屋”译成了“thatched hut”,许渊冲将其译成了“thatched cottages”。其中,thatched意为“茅草盖的;毛茸茸的”。hut与cottage皆有“小屋”之意。后两者尽管翻译出了“白屋”的本质,但是却省略了“白屋”的颜色,从视象美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大打折扣。

原诗第三行的景象包括“柴门”与“犬”。“柴门”,据《古今汉语词典》,意思有二。其一,用散碎木柴、树枝等做成的简陋的门。如唐代诗人杜甫《羌村》:“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其二,喻贫寒人家。如宋代诗人杨万里《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在本诗中,“柴门”即木材做成的简陋之门,暗示了住宿人家的经济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文的“贫”字,理解为“贫穷”也无可厚非,因此,Fletcher将“白屋贫”译为“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在翻译“柴门”时,三位大家的处理各不相同,Fletcher译为“wicket”,Hale译为“the brushwood gate”,许渊冲译为“wicket gate”。“wicket”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意为“小门(尤指大门旁的或大门上的)”。“the brushwood gate”意为“木材做成的门”。“wicket gate”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意思和“wicket”一样。从前面对“柴门”的分析可以看出,Fletcher和许渊冲的译文偏离了原诗的内涵,而Hale的译文则很好地抓住了其本质特征。至于“(吠)犬”这一视象,三种译文几乎都没有选择什么生难词汇,无一例外地都用了普通词语“dog”表示“犬”,而“bark”则指其动作。

原诗第四行的景象包括“风雪”与“夜归人”。“风雪”在此处表示恶劣的天气,Fletcher将其译为“gale and snow”,其中,“gale”一词甚妙,在古英语中,它指“微风,轻风”,在当代英语中,指“大风,强风”。这样的处理增添了诗歌的歧义魅力,而这也正是“诗无达诂”的本质体现。Hale和许渊冲都将其译为普通用词,只不过前者用了形容词形式,后者用了名词形式。“夜归人”的“人”在这里有歧义性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人”在这里指作者本人,有的认为指“芙蓉山主人的家人”,还有的甚至认为指“芙蓉山的山村村民”。Fletcher和许渊冲都将其理解为作者一方,不同的是,前者理解为“作者及其随从几个人”,后者理解为“作者一个人”。Hale则将其理解为除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可能是“芙蓉山主人的家人”,也可能是“芙蓉山的山村村民”,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三种翻译,三种理解,三种视角,为我们呈现出原诗的魅力。

从语意视象的描写顺序来看,原诗展现了多维角度。首先,从空间顺序来看,诗歌的第一行可谓是远景描写,第二行可谓是中景描写,第三、四行可谓是近景描写,这样,由远及近,逐步展现了各个语意视象。三种译文全都按照这样的空间顺序翻译,很好地保留了原诗作者的观察角度。其次,从时间顺序来看,原诗第一、二行写的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三、四行写的是夜晚(日暮后)的景象。三种译文全都抓住了从“sunset(日暮)”到“night(夜晚)”的变化,紧扣了诗歌展现的时间顺序。再次,从状态来看,原诗第一行的“苍山”和第二行的“白屋”属于静态描写,第三行的“犬吠”和第四行的“夜归”属于动态描写。三位译者都是按照四行安排了英译文的内容,其静态、动态描写的顺序,尽管措辞略有差异,但都严格遵循了原诗的模式。最后,从作者的感知来看,原诗的第一、二行属于对所见的描写,第三行属于对所闻的描写,第四行属于对所感的描写。三种译文同样从这些感知的角度,组织了自己的诗行,与原诗歌的顺序基本一致。

总体而言,在语意视象美的把握方面,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描写顺序,三种译文都属上乘之作,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视象之美。不过,由于原诗个别地方本身的歧义性(比如“白屋”与“夜归人”)以及译者理解的不同,三种译文在对某些语意视象内涵的把握上,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因而偏离了原诗的语意内涵和视象之美。

(二)语形视象比较

诗歌的语形视象,指的是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建行形式,譬如汉诗的七言或者五言;语言文字的特殊排列形式,譬如Roger McGough的诗歌40-Love;文字本身给人带来的图画视觉。这种语言形式之美,是读者的眼睛可以实实在在捕捉到的东西。

就本诗而言,我们所比较的主要是诗歌的建行形式。辜正坤认为,西诗汉译,可以准确地摹拟印欧语的诗歌建行形式。但是反过来,汉诗西译,则很难体现汉语诗歌的建行之美。[1](P19)这就意味着,汉语诗歌可以借鉴并且消化西洋诗,但是,西洋诗由于其语言的先天缺陷,而无法准确地摹拟汉语诗歌。

就建行形式而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属五言绝句,所以,从书写的排列效果来看,自是十分整齐,但是就音值而言,西洋诗歌的一个音节和汉语诗歌的一个汉字差不多。因此,两相比较,西洋诗歌的诗行一般长于汉语诗歌的诗行。所以,辜正坤认为,汉语五言诗如果翻译成英语诗歌,基本上要10个左右的音节才能够基本传递出原作的内容。[1](P18)

Fletcher和Hale译文,每行的音节数量并不对等。前者平均每行大约13个音节,后者平均每行大约9个音节。不过,许渊冲译文可谓做到了形式上的高度美感,因为其每行都是标准的10个音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渊冲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语形视象之美。

三、结语

尽管个别地方略有不足,但是总体而言,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描写顺序,三种译文都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语意视象之美。就诗歌的建行形式而言,许渊冲译文比Fletcher译文和Hale译文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语形视象之美。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比较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卢颖,肖家燕.从唐诗景物造型化特征看诗歌意象意境的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ision Beau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SeekingShelterinHibiscusHillonaSnowyNight

He Minglie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TheEngineeringandTechnicalCollege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LeShan614000)

Abstract:Based 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vision beauty,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three translations of Seeking Shelter in Hibisc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poetic image and form.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hortages,the three translations are able to show the vision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 as far as the poetic image,whether its connotation or description order,is concerned.In terms of poetic form beauty,the translation of Xu Yuanchong is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Fletcher and Hale.

Key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the vision beauty;translation comparison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课题(DYWH1526)

作者简介:何明烈(1974-),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2-0082-03

①本文属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级基金项目(C112014005)产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