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贵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2.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家风·族风·民风:我国传统教育廉政文化的历史启迪
袁锦贵1,2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314036;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摘要:在依托文化影响力与渗透力更好地预防腐败已渐成共识的当下,家风、族风、民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国传统教育廉政文化中,世家大族十分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家训、家诫、祖训、族规蔚为大观。世家大族的迁徙、定居和众多清官良吏的地方治理同时也带动了区域良好民风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世风民风,这些均对我国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廉政文化;家风;族风;民风
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在各层社会集合之中,家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1]。《大学》开篇即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齐家”被视为个人德行和社会治理之间最重要的桥梁纽带。因此,塑造廉洁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廉洁家庭建设。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廉洁家教家风、家训家诫、族训宗规提供了天然的“防腐剂”。
一、家教家风——廉洁教育从娃娃抓起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得从娃娃抓起,廉洁教育也不例外。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是人的品格形成的原点,也是构成整个社会风气的基石”[3],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培育什么样的家庭成员,因此,家教家风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巨大。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家风著称于世,古往今来,有无数例子可以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一生廉洁、正直品性和正气精神塑造的重要性。比如,家喻户晓的贤相诸葛亮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不谋私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贵为丞相却经常是“家无余财”、“妾无副服”,这种品格和浩然正气在其家族中并不鲜见,显是受其良好的家风影响所致。在诸葛亮家族中,其爷爷诸葛丰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阿谀奉承的小人恨之入骨,曾弹劾抓捕西汉元帝的外戚亲属,痛斥当时“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4]的时政,被班固《汉书》评价为“名特立刚直”;其兄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直言敢谏,出使西蜀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5],被孙权评价为“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5]1233;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国难当头之际,在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中拒绝邓艾诱降而战死疆场,毛宗岗评价“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6]即高度肯定了诸葛瞻父子的义行是诸葛亮之风的传承。
再如,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清苦节俭,以“誓勿昧天理良心”为做官信条。按清朝规定,总督出门可乘8人抬的大轿,可有仪仗护卫等随从26人至34人,但于成龙平时只雇骡车一辆,察访时也只有小儿子跟随,父子二人各带制钱若干枚,沿途投宿旅店,不住官家公馆驿站,很少烦扰各地州县为之张罗交通、食宿等事宜。于成龙官至富甲天下的两江总督后,仍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7]。于成龙逝世后被封谥号“清端”,康熙皇帝为其亲撰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史载,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也当过官,自俸节俭,周济百姓,素有于成龙遗风。于廷翼的家教也继承了于成龙作风,要求儿子不仅要清廉,而且要公正,其子于准是于成龙家庭中另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在于廷翼去世时,于准还在浙江当按察使,讣文传到杭州,于准按律要准备回乡“丁忧”,却被当地百姓以“罢市”的方式试图挽留于准留任[8]。另外,于成龙还热心公益,虽家族历代都是富裕乡绅,但清苦节俭是其家风,他不贪图财利,也不留恋功名,把节省下来的俸禄都用来做了公益慈善事业,经常捐出家产救济灾荒,他三个儿子也都是大慈善家,特别是长子于廷翼,最多的时候曾同时救济几千户人[9]。由此,无论廉洁做官还是做慈善,均可见于成龙家风对后世家人的巨大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父亲的影响之外,母亲的教育对于廉洁家风的形成也格外重要。比如,隋朝郑善果之母崔氏“节操出众,性体贤明”,20岁时丈夫郑诚以身殉国,其子郑善果幼年袭爵,崔氏教育善果说“(其父)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要他“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不可“独擅其利,以为富贵”,更不可“心缘骄乐,堕于公政”[10]。郑母不仅经常教导善果为官清廉、勿耽于骄乐,而且身体力行,一直坚持自己纺纱织布直至深夜,给儿子做榜样。正是由于郑母教导有方,郑善果一生“由此克己,号为清吏”、“正身奉法,甚有善绩”,终成一代清廉好官,被传颂至今。
再如,东晋名将陶侃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全靠母亲纺纱织布抚养长大,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负责监管鱼坝的小官,有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其母不但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读完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11]。还有一次,浔阳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12]。自此以后,他将母亲的训导铭刻于心,为官40年,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两州刺史,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但一直忠顺勤谨,珍时惜物,清廉爱民。在陶侃的言传身教下,他的手下多能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对他的后代陶渊明当然也起了示范作用。
此外,无数个家风的集合就是社风、民风、政风,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言行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往往有着加速扩散或收敛的强效应;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及其家属的言行对党风的形成影响甚巨,可谓: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家风浑,则社风浊。也正是如此,一些单位从领导家属廉洁教育入手防范领导干部腐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白芨沟矿业公司定期到领导干部家庭走访宣教,向领导干部家属宣传、讲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和集团公司的党员领导干部从业规定,提升家属对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认识。此外,还经常召开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邀请领导干部家属观看廉洁故事、廉洁漫画及廉洁文艺汇演、廉政警示教育片等,让领导干部与家属共同签订《家庭廉洁从业承诺书》。在平时,还利用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在节假日为领导干部及重点要害岗位人员发送廉洁短信、廉洁提示、廉洁贺卡、廉洁邮件等,为领导干部的电脑安装“廉洁屏保”程序,为领导干部家属发放廉洁台历、廉洁挂历等,以此提醒领导干部及其家属把好“廉洁家门”,建“廉洁家风”,大大提升了家属和领导的抗腐能力[11]12。这在十八大后查处的贪腐案件中苏荣式家庭化腐败、令计划式家族化腐败高发的当下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说良好的家风有助于领导干部形成不自觉的“不愿腐”的思想基础,但领导干部个人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行事作风对家风的延续或改变影响也很大,领导人员的个人作风和家风既相辅相成又相互激荡,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调整中:作风好的领导干部会持续强化或改善廉洁家风,作风不正的领导干部不仅会将不良作风带到家庭,影响家风,更会放纵或忽视对家人的管教,进一步削弱家风的正能量,动摇良好家风的根基。因此,我们在重视家风建设的同时也切不可放松对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监督,以“不敢腐”的全社会监控机制和“不能腐”的权力透明公开与制衡机制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的腐败成本,迫使领导干部自觉地“不愿腐”,从而不管领导干部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愿腐”,更“不能腐”、“不敢腐”。
二、家训家诫——廉洁教育的世代传承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训家诫作为独特的家庭教育形式之一对廉洁文化的世代传承起着正向推动作用,中国传统家训家诫包含了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为官理政的教诲,是廉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下从传统公共话语空间向新公共话语空间转型的情况下,打通“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重塑“廉洁政治的公共话语空间和主流舆论场”[13]的背景下,站在中国从大国崛起到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口,解读我国几千年的廉洁家训家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家训之祖《颜氏家训》为例,其中就有很多我们当今可以吸取的廉洁家训家诫精华,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子弟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才干,成为“国之用材”,即使是有了一官半职也要注意修身和学习,告诉子弟“必须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认为,“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14],“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14]43。也就是说,从学习中不但能获得知识,这些知识用在哪方面都会见到成效,而且通过读书,还能培养人的“风骨”和正气,即使不能做到像古人一样醇正也能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和毛病。同时,《颜氏家训》也讽刺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僚,“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14]38说他们“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14]40,对不读书、不求上进的庸官可谓鞭辟入里。在当今我国,大多数公务员也是“读书人”出身,但进入官场后,长期浸淫于官场习气,不读书、不学习,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初的志向和理想而堕入庸官甚至腐官之列。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会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就曾指出,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二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15],可谓对领导干部以多读书修身养性、增长才干,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和执政能力寄予厚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学习并不局限于书本,几千年前的颜之推就提出“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14]42,强调官员不耻下问,向最广泛的基层群众学习。
二是痛斥官场蝇营苟且、跑官求官、骄奢淫逸之丑恶行径,告诫子孙“不能为”。如《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描述那些趋竞求官者的丑态:“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理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16]并分析这些人可悲的结局:“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阱殊深,疮痏末复,纵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亦复何及。”[16]《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描述了那些骄奢淫逸“膏粱”的嘴脸:“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14]39,而这些人,“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17]。也就是说,这些骄奢淫逸之徒品行很难端正,因为他们骄横奢靡,纵欲自足,不能克制欲望,激励自我,可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正是看到了奢侈之风的危害,颜之推在制订家训中的“送终”之制时,预先叮嘱子女在自己死后薄葬,切勿奢华。事实上,当前我国的官场腐败很多也恰恰是从奢靡开始,反“四风”中的反奢靡之风、反享乐主义可谓抓住了防腐的一根重要绳子。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条条针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等官场顽疾。
三是切中时弊,痛惜那些空谈误国的所谓“雅官”,告诫子弟“不可为”。如《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训诫后代子孙:“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事实上,1992年南巡讲话时,邓小平在武汉就曾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也曾多次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戒“空谈”,是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抵制,倡“实干”,是对官员真抓实干、抓铁有痕的要求。历史证明:夸夸其谈,必然或热衷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或不能立足于工作实际瞎干蛮干或喜阿谀奉承压制言路,久而久之,就会受到私心杂念的腐蚀,昏昏然于权力,走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
正是因为《颜氏家训》,颜氏家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风”,颜之推的六世孙颜诩“一家百口”和谐相处几十年,这在混乱的五代十国十分罕见。如果说颜之推基于对古代官场弊端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积淀而成《颜氏家训》这本长篇“家训中的为官之道”,更多的是循循劝诫性质的话,那么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清官家训家诫则带有更多的严厉训诫性质。如宋代著名清官包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18],其家训也十分严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一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19]。意思是说,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行的人都不准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准葬在祖坟上,如不继续其志向,就不是包公的子孙后代,并让其子包珙把这段训诫刻在石块上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与此类似的严厉家训还有曾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郑氏家范》168条,这个郑氏家族20氏同居的家庭法典要求子孙后代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其中第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20]。也正是因为这些严厉甚至“绝情式”的家训家诫,包公和郑氏后代子孙都保持清廉。如包公后代包绶、包永年两代子孙以及崔氏、文氏等子媳都弘扬包公精神,形成了包氏家族的“孝肃家风”,其中,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包永年“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20]127;同样,据《浦江县志》、《麟溪集》和《郑氏族谱》记载,“郑义门”出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礼部尚书,小至普通税令,竟无一贪官污吏,他们人人勤政廉政,忠君爱民,民间也流传许多郑义门的廉政故事[20]123。
当代新中国的著名政治家——周恩来总理订立的《十条家规》也很清晰而严厉:“第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第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第三,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第三,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第五,不许请客送礼;第六,不许动用公家汽车;第七,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第八,生活要艰苦朴素;第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第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21]从中可见,周总理对亲属的吃穿住行、日常生活都规定得很详细,堪为当代官员治家表率。
三、族训宗规——廉洁教育的地域传承
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系,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认为“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22]。确实如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居住特点是乡村聚族而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即有祝家庄、扈家庄等,至今我国还有李村、大王庄、陈家沟等地名,还有福建土楼这个聚族而居的“活标本”,这些都是传统同姓同族乡民聚族而居的有力例证。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聚居特点就使得某一个家庭的家训家风代代相传扩而散之为族训宗规,并在宗族聚居之地以某一个宗族为主进一步形成乡规民约,成为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草根力量和乡村治理的内在凝聚力,从而促进廉洁家风家训的地域传承,所以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也”。
其中,族训宗规包括三种:一种是带有宗族性质的家族族训,属于家训的代际延伸和地域扩展,族人扩散到哪里,家训就传播到哪里。例如,儒家思想的首创者,我国家喻户晓的圣贤——孔子所制定的孔门祖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一直影响至今的孔门后裔。在家庭生活方面,孔氏家族族训要求子孙祭祀祖先,不忘祖本,与家人相处中秉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则;在个人修为方面,孔氏祖训宗规强调子孙在利益面前要做到勿嗜利忘义、管理公务时要秉持克己秉公的原则[23]。由于孔子的精神领袖地位和儒家思想的世代传承,孔门祖训“勿嗜利忘义、要克己秉公”的思想事实上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廉洁精神文化遗产,对整个中国的廉政文化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另外一种是带有民族性质的族训宗规,民族迁移到哪里,族训宗规就传播到哪里。例如,如今在我国满族社会生活中和穆昆制并存的即是其族规,穆昆制维系了族人的群体意识,同时还保留了相当部分的部落时代的民主遗风和平等意识,对于族规,一般满族人称之为“宗规家训”。据载,凤城樊氏家族即将家训写在宗志中,告诫樊氏子孙“侈则恶念多,居官心贿、居乡必盗”,嘱咐要“安守仁义、秉承公道,为人处世,正大光明”,“学习礼法,遵守道德,为祖先增加荣耀”,鼓励樊氏子孙立志谋求上进[24]。
还有一种是带有乡约性质的族训宗规,是民族或宗族聚居地传统乡民自治的典型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湖南永顺县内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不分族别、姓氏、男女都须户户遵守、人人执行全村人共同制定的乡规民约。在经过大家商议、认真讨论、宣布通过若干条款后,主持人会率领大家焚香、磕头、敬神,然后喝下滴有鸡血的酒,表示坚决执行的决心。会后还会把决定的条款写在很大的木牌上或刻在石碑上,并立于村内外的要道处,以明示村内村外的人都要遵守执行[20]32-33。这种透明公开的全民参与式民主决策机制有效地培养了族人或村民的公民意识,又对权力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还使人们对决策的内容产生神圣和敬畏感,是我国廉洁制度和廉洁文化建设草根智慧的深刻体现。
参考文献: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2]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16-03-01].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7/c64094-26580837.html.
[3]万吉良.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N].河北日报,2015-02-25(03).
[4]班固.汉书:卷77[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986.
[5][晋]陈寿.三国志:第52卷第5册[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1232.
[6]罗贯中.三国志演义:下册[M].毛伦,毛宗岗,评改.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780.
[7]王书平.于成龙曾铁腕治贪 从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EB/OL].(2015-01-30)[2016-03-01].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2015/0130/c172318-26480979.html.
[8]苏鑫波.“一代廉吏于成龙”(四):孙子官居要职 后人种地为生[EB/OL].(2014-11-04)[2016-03-01].http://news.163.com/14/1104/04/AA68DQ6L00014Q4P.html.
[9]李尚鸿.“一代廉吏于成龙”专题报道(之九):不以温饱为志 不昧天理良心[EB/OL].(2014-11-24)[2016-03-01].http://news.163.com/14/1124/04/ABPPKVPJ00014Q4P.html
[10][唐]魏徵,等.隋书:第80卷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04.
[11]向亚云,刘庆楠.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54.
[12]张笑.陶侃:廉洁自好是家风[N].检查日报,2013-09-03(08).
[13]庄庸.廉政家训——开局之年的“中国式正能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2.
[14]颜之推,著.郑红峰,译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C]//中华家训大全(第一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40.
[15]习近平.读书学习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水平[EB/OL].(2013-05-27)[2016-03-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7/c83855-21628561.html.
[16]颜之推.郑红峰,译注.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C]//中华家训大全(第一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77.
[17]颜之推.郑红峰,译注.颜氏家训(书证第十八)[C]//中华家训大全(第一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22.
[18][元]脱脱,等.宋史(第30册,卷316)[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17.
[19]杨振中.走进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八年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3.
[20]陈勤建.廉政文化与民俗[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122.
[21]耿冬生,江波.重温周恩来订立的《十条家规》有感[J].福建党史月刊,2008,(4):1.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
[23]李欣,梁犇.孔子后人首次披露孔氏家族祖训家风[EB/OL].(2014-05-22)[2016-03-0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5-22/6202653.shtml.
[24]路地,白万玺.丹东满族史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5-216.
编辑:黄航
Family Tradition,Ethnic Style and Folk Custom: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in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Education
YUAN Jingui1,2
(1.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 Zhejiang314036,China; 2.China Modern City Research Center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tradition,ethnic style and folk custo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Relying on cultural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to better prevent corrup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nsensus.The aristocratic famil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amily tradition of good inheritance,Including many Family Admonition and Family rules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lean government.The migration and colonization of the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good local governance of the Many official official also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good customs and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lo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stoms.All of these ar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 in our country today.
Key words:the culture of clean government;family tradition;ethnic style;folk custom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5.009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2AZD0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教育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实效性和针对性研究”(12JZD047)
作者简介:袁锦贵(1976-),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城乡文化与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