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6-03-23 13:56姬明华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姬明华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姬明华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根本方法,以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独立的篇章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中共十六大之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大建设”。十七大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大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质上是在“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基础上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诉求。“美丽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涵盖的内容及其广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对“美丽中国”具体形象的描述。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把“美丽中国”概括为“三安、两信、五空间”*参见《人民日报》2012 年11 月26 日,第17版载《建美丽中国,靠制度先行》。三安,即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两信即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政府公信;五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经济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和乐观从容的心理空间。。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生态意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上来看,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直接指向的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侧重指人类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及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社会文明。本文所提到的生态文明主要指后者。

“美丽中国”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美好夙愿,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不仅涉及自然界自身,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但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两者是一个内在的有机统一体。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却严重滞后。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人口日益增长的不可控趋势和资源有限的客观事实是首要因素。其次,国家工业化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本国的生态危机,想方设法不断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污染环境的废弃物,进行变相的“生态殖民主义”侵略,致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天然的垃圾处理场”。中国目前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1]。

(一)资源约束趋紧

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能源需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困扰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达到32.5亿吨标煤,即使今后每年新增消费控制在1亿吨标煤,到2020年也将超过42亿吨标煤。据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2012世界能源展望》分析,至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将超过三分之一,而中国、印度和中东占据了这一增幅的60%*《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http://finance.jrj.com.cn/industry/2012/11/15201014683001.shtml。。

(二)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998—2006年共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14 742起,平均每年发生1 600多起。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另据2013年1月14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中国环境分析: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中国占7》,http://news.youth.cn/gn/201301/t20130115_2806705.htm。。

(三)生态系统退化

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2009年公布的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第8次已于2009年启动,2012年底已完成80%,2013年结束)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我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脆弱,西部地区尤其明显。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地开垦与坡耕地等资源不合理利用都造成了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以上这些均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简单的事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生存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美丽中国”的实现。因此,我们应遵循生态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生态建设的正确道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二、统筹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意即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它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将统筹兼顾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自觉树立和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从总体上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多方位关系,在各项工作中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首先,经济建设应注重生态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只注重眼前利益都会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当人们饱受过分掠夺自然资源的“人祸”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天灾”后,就必须以巨大的经济资本来弥补过失,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例如湖南省株洲市由于镉污染严重,当地政府试图用400多亿元资金,在污染最严重的清水塘污染区打造治污样本,清水塘区域的企业没有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并且由于资金筹措紧张,株洲以及湘潭、长沙等湘江下游地区都将受影响。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治理”这种恶性循环怪圈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注重经济的生态化,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破解地方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生态建设应注重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切实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化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增加生态产品和绿色食品,建设农林观光园等等。此外,生态建设在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陶冶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操等方面,都有其固有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总之,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一个单纯的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活动,而应该看作是一个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过程。

三、创新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导

历史证明,思想上的解放是实事求是和创造性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夙愿需以生态理念的创新为先导。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从传统的“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

“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自然破坏和生态失衡也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的活动有关,解决环境问题最终还要依靠人,这其中关键是人以什么理论作为自身实践行为的导向[3]。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理念,确立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从目前的社会观念上讲,自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承认,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更好地引导人们正视自然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4]。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人与自然界是紧密联系、和谐共生的。人们不能不计后果地向自然界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是要坚持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抛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4]。一方面,国家、政府、企业、个人都应积极参与、深刻理解这一理念,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缺乏主动地参与。例如,政府可以加强公众生态环保观念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然界之“美”。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落实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用法律武器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生态环保制度。对工业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在立项源头上坚持严格的准入原则,对环保执行不力的地区实行项目限批,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项目要坚决取消,并对该地区的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同时鼓励轻污染企业和生态环保创新技术;此外,要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

其次,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例如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促使苏州政府将环境效益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苏州环境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以下4个内容:一是经济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包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集中饮用水源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是否达到相关标准。二是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包括区域环境政策、制度的完整性、健全性以及有效性,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三是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程度,治理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分析区域环境投入达标程度。四是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环境专项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环保资金资助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审批程序是否合规以及已完工项目效益性等。

最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制。司法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推动生态文明进入法制化轨道。例如贵阳市在2007年率先成立环保“两庭”,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发展。2010年贵阳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42.3%,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2013年3月1日,贵阳市政府又多管齐下,新成立市生态保护检察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以及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负责涉及生态保护的诉讼案件、行政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涉及生态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等,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贵阳为针对生态建设专门设置司法机构》 http://www.gz.chinanews.com/content/2013/03-02/28031.shtml。。此外,还可以在重工业集聚区和重点保护生态区设立相应的机构分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五、结束语

“美丽中国”人人期盼,但这份美丽需要有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环保闸门予以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实现经济效益的生态化和生态建设经济化。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更是竭泽而渔。其次要以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为先导,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切实落实到全体人民的行动中去。最后要以完善的司法制度为保障。只有这样,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显著体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才会最终实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11-1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李琴,王静.自然价值理论浅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1):78.

[4]赵建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党政干部论坛,2013(1):6-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张佑法)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

JI Ming-hua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The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firs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progres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realizing “beautiful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step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holistic approach as the fundamental way between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esides, th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 should be the first ste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policies should be followed. Thus China can achie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hina

2015-10-18

姬明华(1990—),女,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苏联与共产国际。

引用格式:姬明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8):120-124.

format:JI Ming-hua.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hina”[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8):120-124.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8.020

D616

A

1674-8425(2016)08-0120-05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